0826读书笔记

昨日阅读1小时,总计221小时,第207日。

读吕思勉《中国近代史》至83%

市舶司之设,元、明二代亦皆有之。元设于上海、澉浦、杭州、庆元、温州、泉州、广东,凡七处,时有省置。明洪武初设于太仓黄渡,寻罢,复设于宁波以通日本,泉州以通琉球,广州以通占城、暹罗及西洋诸国,诸国皆听时至,惟日本限其期为十年,人数为二百,舟为二艘,以金叶勘合表文为验,以防作伪,以其时正值倭寇为患也。嘉靖初给事中夏言言,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嘉靖三十九年( 1611 年)凤阳巡抚唐顺之议复三市舶司,部议从之。四十四年( 1616 年)浙江以巡抚刘畿言仍罢,福建开而复禁,万历中悉复。永乐中又尝设交阯云南市舶提举司。明之设司,意不在于收税,而在以此抚治诸夷,消弥衅隙,以其时倭寇方张也。在当时未尝不收制驭之效,然习之久,而畏恶外人之心日增,欧人之传教,又颇与华人习俗相违。清嘉庆时,又有西北教匪、东南艇盗之祸,遂并攘夷排教御寇为一谈,中西之交涉,生出无穷纠葛焉。原因虽多,而倭寇滋扰,致中国之视海客咸有畏恶

之心,亦其中之一也(《明史 · 食货志》曰:“明初东有马市,西有茶市,皆以驭边省戍守费,海外诸国入贡,许附载方物,与中国贸易,因设市舶司,置提举官以领之。所以通夷情,抑奸商,俾生禁有所施因,以消其衅隙也。”明之与外国通市,其意皆非以为利,故永乐初西洋剌泥国、回回哈只马哈没奇等来朝,附载胡椒,与民互市,有司请征其税,成祖不许。武宗时提举市舶太监毕真言:“旧制泛海诸船,皆市舶司专理,近领于镇巡及三司官,乞如旧便。”礼部议:“市舶职司进贡方物,其客商及风泊番船,非敕旨所载,例不当预也。”夫许外国互市而曰入贡,许附载方物贸易,而市舶司且若以接待贡使为职,永乐三年又置驿于三市舶司,以待诸番贡使,岂真以其来,为人贡而不为贸易哉?夫亦曰入贡而后许贸易,则不至与沿海之民私相市,而官司无所稽考,以是为制驭之一策云尔。此办法似乎多事,而亦不能尽谓为不然。盖客强主弱,乃清中叶以后之情形,前此则适相反。

光绪三十四年赫德病归,以布雷顿代理,宣统三年赫德殁,以安格联继之。庚子赔款以海关税为担保,其时海关税入仅二千万,《辛丑条约》乃将各通商口岸常关暂拨洋关管理,清末磅价高涨,又益以常关五十里内各分口。民国十五年一月十九日,汕头海关监督兼交涉员马文车以洋关及通商口岸常关所入,已足敷赔债所需,而炮台司事王盛唐舞弊案,牵涉副税务司马多隆,呈请东征军总指挥批准,于是日将潮海关五十里内各分口,派员收回。税务司提出抗议,国民政府以马氏事前未得政府许可,手续不合,于二月五日撤消之。今日海关行政全在外人手中。据近来调查,税务司四十三,英人二十七;副税务司三十,英人十八;帮办一百五十七,英人六十二。华人之为副税务司者,惟清季亚东关有一人,民国五年有一人,至民国十五年,华人之升税务司者乃得一人(思第),升副税务司者得三人云(粤海常关、秦皇岛、嘉兴分关)。各海关本有监督,然条约上税务司系受命于总税务司,故监督命令,税务司不之听,必呈财政部,由部咨税务处转,由总税务司下令也。税务处设于光绪三十二年,有督办税务大臣,总税务司以下,皆受管辖,后并入度支部。民国以来,亦归财政部管辖,各关监督有专任兼任之分,专任监督兼管所在地之常关,兼任者以道尹为之。关税存放,民国以来亦成为一问题。我国以关税担保债款,由来已久。咸丰八年、十年英法赔款,即以关税指拨(至同治四年清讫),同治六年甘肃军事借款,亦以关税担保。其后甲午俄、法、英、德各款及庚子赔款,亦均以关税为担保。清时关道有库,海关收入皆交关道指定之中国之银钱号,由关道指拨道库,海关自身并无经营收付之权也(即海关经费,亦向关道具领)。应付债赔各款,由关道按期(或按月或半年)将本息交付银行或银团,平时则分存上海各银钱号,其时收入,年约四千余万。上海银钱号得此大宗存款,颇足以资周转。辛亥革命,银行钱庄倒闭,关款始有亏欠。先是庚子赔款,因海关收入不足以偿,分摊之于各省各省所认亦悉交上海道。及是各省或则不认,或虽认而解不以时,偿赔各款始有拖欠,各外银行乃在沪组织委员会,以清理积欠为名,为处分押品之计,拟具办法八条,呈诸外交团,外交团略加改动,于民国元年一月,由领衔驻使交我政府,勒逼照行。该委员会系以对 1900 年以前,以关税作保而现未清偿之债款及庚子赔款,有关系之银行,即汇丰、德华、道胜分存,总税务司应将关税净收入报告该委员会,至中国政府能付债赔各款为止。民国二年,政府恐内地税款收解之权,亦落外人之手,由外、财两部及税务处组织关税委员会研究此事,结果与税务司商定征收税款,统交中、交两行,订立合同九条,然税务司只认为中、交两行营业之关系,不认为关税与国库之关系,故积有成数,即照解汇丰,存行之期,至多不过七日,为数至多不过十万而已。

书院之设肇于唐五代之间,宋初有所谓四大书院者:曰白鹿,为南唐升元中所建,在庐山白鹿洞。曰石鼓,唐元和间衡州守李宽所建。曰应天,宋真宗时府民曹诚所建。曰岳麓,开宝时潭州守朱洞所建(此据《通考》,《玉海》有嵩阳而无石鼓,嵩阳在登封县太室山下,五代时建,宋太宗赐额)。朝廷皆赐之额,此外赐额、赐田、赐书者尚多。纯出人民自立者,尤不可枚举。元制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好事之家出钱粟瞻学者,并立为书院,盖亦因乎俗也(太宗八年杨惟中从皇子库春伐宋,收集伊洛诸书送燕京,立宋儒周敦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此元建书院之始,亦理学行于北方之始也)。明太祖因元之旧,洪武元年立洙泗、尼山二书院,其后各省,亦皆有书院。世宗嘉靖十六年,御史游居敬疏,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乞戒谕以正人心。帝慰留若水,而令所司毁其书院。十七年吏部尚书许瓒复言,抚按司府多建书院,聚生徒,供亿科扰,亟宜撤毁,诏从其言。神宗万历十年张居正以言官之请,概行京省查革,然亦不能尽撤,后复稍稍建置,其最著者,京师曰首善书院,江南曰东林书院。阉祸起,首毁京师书院,而天下之书院随之矣(《野获编》:“嘉靖末年徐华亭以首揆为主盟,一时趋附者,人人自托吾道。凡抚台莅镇,必立书院,以鸠集生徒,冀当路见知,其后间有他故,驻节其中,于是三吴间竟呼书院为中丞行台矣。今上初政,江陵公痛恨讲学,立意翦抑,适常州知州施观民以造书院,科敛见纠,遂遍行天下拆毁,其威令之行,峻于世庙。江陵败,而建白者力攻,亦以此为权相大罪之一,请尽行修复,当事者以祖制所无折之,其议不果行。近来理学再盛,争以皋比相尚,书院聿兴,不减往日。”《春明梦余录》曰:京师有首善书院,不知者统谓之东林,当日直借东林以害诸君子耳。盖东林无锡书院名也,宋儒杨时建,后废为僧寺。万历中吏部考功郎顾宪成罢归,即其地建龟山祠,同志者为构精舍居焉。乃与行人高攀龙等开讲其中,及攀龙起为总宪,疏发御史崔呈秀之赃,呈秀遂父事魏忠贤,日嗾忠贤曰东林欲杀我父子,既而杨涟、左光斗交章劾珰,珰益信呈秀言不虚也,遂首毁京师书院,而天下之书院随之矣)。马贵舆曰:“州县之学,有司奉诏旨所建也,故或作或辍,不免具文,乡党之学(指书院),贤士大夫留意,斯文者所建也,故前规后随,皆务兴起。”盖官立学校,士多以利禄而来,私家所设之书院则不然,故其效较著。然至讲学之风盛,而依附者,咸为名誉之所归,则来者不复皆潜修之士,重以党祸之激荡,遂至胥天下而有毁学之祸矣。书院所讲学术,率随时尚为转移,自宋迄明,多讲理学。清代考证学盛,书院亦随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0826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