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杂感

初高中学习文化课,读到关于二战后享乐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等各种主义的思想流派,完全不懂。但脑子里对思想流派这个东西倒是有了一些认识,大概是特定时代特定区域流行在各个不同阶层的相似或相同的观念看法或者价值观。一般根据倡导者的背景跟目的,有的积极阳光伟光正而坚强,有的阴郁沉闷小众而顽强。准确与否不得而知,反正也没人要来测试,我就姑且这么理解。

近段时间读明史,有一段讲张居正夺情的故事争端。大概是说明代任何官员无论官职高低一旦父母任一方去世,都必须离开岗位,回家守孝三年。除非皇帝几次三番亲下旨意表示国事重大请你留下——此谓夺情。对好不容易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张大学士来说,不幸遇到父亲去世,他因为担心回家守孝对政治地位有影响,故而让年纪尚小的万历皇帝对他夺情。最后因此事遭到政敌煽动满朝言官弹劾,百姓寒心,甚至为这个政治明星的陨落埋下伏笔。当然,绕开政治斗争背后的复杂性,就发现孝道在那个年代是不仅是超越阶层的普世价值,更是与天地国亲师,仁义道德礼的纲常伦理一起,成为天子统治人民乃至一切的工具。有了它们,理想状态下,无需律法管控,人们自会以此指导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忠君事国,且甘心情愿。这与孔孟之道成为文化统治学,实在是有些智慧。

回到现实,21世纪的今天,它们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史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