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一品《红楼梦》

第一次读《红楼梦》,是七年前。

那时是为了应付即将到来的中考不得以而为之。因为自认为《红楼梦》应该要到18岁以后才能大体了解其魅力。

《红楼梦》是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因其包含了许多方面的知识,所以也被誉为“百科全书”。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部《红楼梦》当真是字字看来皆是血。我的老师说,古人写书,都是为了爱好,不似今人为名为利。在曹先生身上,恐怕爱好还不足以概括。

这么一部旷世奇书如果世人的眼里只看到了宝黛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可真就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荣国府与宁国府都是世代功勋,女儿又是宫中的妃嫔。自然是显贵非常。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也是典型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家族。而其中的公子小姐,丫鬟仆人。在外人看来,也是富贵窝中的幸福人。然而,作者早在本书的开端,就已经借冷子兴之口点明此时的贾府已经是一个空架子了。只是,其中的人还不知道或者还不愿意知道。

《红楼梦》一书中有名字的人物多达数百,形象鲜明的人物也有数十个。不过,既然作者以三位主角的故事为主线。我也就简单说一说几位主角吧。

因为作者有意隐瞒了许多事情,我们只能知道黛玉是江南人,母亲死后到了位于京城的外祖家。从此开始了故事。“别人家的饭难吃,别人家的台阶难上。”真不是说着玩的。虽然是亲戚,可毕竟有个外字,毕竟是外姓人。本就敏感的黛玉虽然有很疼爱自己的外祖母以及相好的众姐妹。但依然经常感觉到孤独。或许,真正的孤独并非离群索居。而是即使众星捧月,依然故我,依然孤独。

很多人都知道黛玉爱哭,心思重,心眼小。可在我看来,黛玉却是个明媚的南方姑娘。她不如宝钗那样得人心。但是也并非不体恤下人的人。她也会和宝玉和众姐妹玩笑,也会被刘姥姥逗的前仰后合。而在她终于确定了自己的心思以及宝玉的心思后,她再也没有使过小性子。她是个雅洁高才的女子。一个有些才气的女子也难免有些自视过高。这在高尚,或者也是雅洁之人看来没什么。可在俗人看来,就是难接近,不识礼数。所以,真正懂她,敬她,怜她的,只有区区数人。

别的作者都是极力赞美自己的角色,独曹先生极力诋毁。不单是作者,就连书中许多人物都对这位二爷很不满。然而,在处处都被名利蒙住眼睛的人里面,唯有他是清醒地活着的。

人生只有短短几十年。那些虚名浮利,都是过眼烟云。就像《好了歌》里唱的那样。可是,当清醒的人太少时,就不会被认为是清醒的。他喜欢吟诗作赋,但不喜欢读那些应试的书。他喜欢和女孩子们玩乐,无关风月。只为美好。

是啊。他身边都是些美好的女孩子。可是,当女孩子嫁了人,就丧失了做女孩子时的所有慧心灵性。真真是无可奈何的事。他既悲痛晴雯和众姐妹的遭遇,又什么也做不了。无时无刻都清楚自己是个无能的人。真的很悲痛。所以,他最终选择了遁入空门。只是,那些美好的时光,那些美丽女子的衣香鬓影,永远都会在他的记忆里。

百年来,钗黛的女主之争就没有停过。在我看来,曹公写下两位角色时,就无意立女一女二。宝钗和黛玉,虽然有那样多的不同之处。然而,还是非常相似的两个人。

不比病弱的林妹妹。宝钗是丰满的。用家人的话说,是会被吹化了的。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如判词所言,宝钗是个内敛的人。她出身富家,美丽大方,并且精通辞赋,持家有道。是个被人交口称赞的人,是个找不出缺点的人。也是个清心寡欲的人。她那首咏蟹诗被称为千古咏蟹绝唱。她却会在诗社里要求做咏太极图一类乏味的诗。点戏时会照顾长辈,点热闹的戏。会劝诫宝玉用功读书,用心在功名上。也容忍宝玉思念黛玉。在得知宝玉抛家后也是贞静自处的。

她吃了冷香丸,人也是冷情的。不过,对自己的表弟和夫君,她到底有没有一丝情谊呢?这一点,恐怕作者也很难说清。她的后半生,可以从李纨身上得到参考了。

《红楼梦》的前六十回,曹公不惜以大量笔墨极其精细地描摹大家族豪华精致的生活。也就更突出后来的悲凉。结合曹雪芹所处的年代,我认为他应该发现了中国王朝的暮气。所以作品里才会有那样深沉的无奈与悲痛。当时的统治者应该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把此书纳入禁书之内。

前面已说,贾府是注定要破败的。贾赦一家的丑事做的太多了。贾政虽然在德行上没有大亏,但却是个食古不化的老顽固。而且的确有用人不明之嫌。下人的月钱也经常拖欠。而且,贾府,不过是靠着地租还有赏赐过活的。远不如做皇商的薛家有根基。所以,元妃死后,贾府很快败落。实在是意料之中。

用宿命之类的话来说。好像的确有为自己开脱的嫌疑。然而,世间的事情很多都很无奈。即使贾府中人各个上进,也不可能力挽狂澜,改变既定命运。很残酷,很真实。所以,我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该看看这本书。而且,不是三十岁,就是四十岁,一定会忍不住去看的。

繁华过尽,不过是一片荒地。只有曾经的美好记忆还会时时地来提醒自己,刺痛自己。同样是被抄家后迅速败落家庭里出来的曹先生,很明白这个道理。

红楼一场梦。梦再美,也会有醒的一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年一品《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