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思维导图笔记

趁着刚读完三国演义的热乎劲,读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一共上下两本书,书籍信息见豆瓣读书:品三国(上)、品三国(下)

话不多说,直接上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按照图书结构画,一级标题是四部分和总结部分。二级标题是每一章的章名。对于有些章名表达不太明确的,直接备注了内容。比如魏武挥鞭里的《一错再错》,会写成“一错再错:对皇帝的态度”。


品三国-思维导图


《品三国》这本书是根据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电视节目整理而成。当年的节目非常火,我正在上高中,依稀记得大家讨论很多,这本书也在同学间各种传阅。大有最近《人民的名义》的火爆程度。

易中天说这本书是对三国人物的历史形象进行讨论,是正史,野史,三国演义里各种形象的混合。书中内容也主要是讲人,主要讲曹操,然后刘备诸葛亮孙权,再其次袁绍刘表,贾诩郭嘉鲁肃等。有人调侃一大部分都是曹操,不如改名《品曹操》。虽然是玩笑话,也说的有道理。

这本书讲的最精彩的便是曹操。如果说再次读《三国演义》后,我对曹操印象变好了,这本书让我喜欢上了曹操。易中天教授对曹操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三国演义里讲的是奸雄,品三国讲的就是可爱了。曹操给人的感觉是真实。他从一个有志青年,希望扶持汉朝到最后有了代汉之心,一步步非常真实。曹操只是想做好当前事,没想到最后越做越大。曹操的形象非常生动。

最令我震惊的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三顾茅庐时刘备已经46岁,诸葛亮26岁,与三国演义给人的感受完全不一样。隆中对反映了诸葛亮的才华,而刘备并没有完全重用他。刘备取益州带的是庞统,取汉中带的是法正,而夷陵之战伐吴诸葛亮还是在成都。在托孤前,诸葛亮一直是后勤部长的职位。而托孤时是两个人,包括诸葛亮和东州集团的李严。后来诸葛亮李严有了很多矛盾,已经是后话了。托孤时“君可自取”也几乎是怀疑,总的来说,刘备不完全信任诸葛亮。这是令我震惊的一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利益集团的分析。蜀国吴国都是外来政权,都面临着各种集团势力的斗争。对于蜀国来说,从上而下有三个势力:刘备带领的荆州集团,刘璋旧部的东州集团,本土的益州集团。刘备建国速度很快,而过早病亡,导致三个集团的关系一直没有处理好。诸葛亮采取的是一碗水端平的政策,但是他死后,三个集团势力矛盾就很大了。最底层的益州集团对于蜀汉是感情不深的,这也是蜀国不战而降的根本原因。魏国刚起兵两个月,蜀国就投降了。所以说蜀国立国不稳。吴国也包含三个势力:孙家带领的淮泗将领集团(军,周瑜等)、流亡的北方士人(文,张昭等)、本地士族(虞魏顾陆四大家族)。东吴能够在魏蜀吴三家中最后灭亡,就是因为孙权解决好了三个势力共存问题,完成了江东化的过程。东吴大都督从最开始的淮泗将领周瑜,到三个势力都沾边的鲁肃,都不沾边的吕蒙,最终到本地的陆逊。吴国之所以在处理时比蜀国好,我认为有两点。一是运气。张昭周瑜没啥矛盾,远比诸葛亮李严关系好的多。二是时间。孙家在江东熬了很多时间,熬出来了。魏国才存在势力斗争,士族帮曹丕得了皇位,曹丕批准了有利于士族的九品中正制,从而开启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政治。以上是天下大势,是魏蜀吴这段三国插曲的本质原因。

最让我遗憾的是书里没有涉及司马懿、姜维等人。感觉他们也是三国里重点人物,竟然没有讲,些微遗憾。

你可能感兴趣的:(品三国——思维导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