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每个人的脑海中总会有种挥之不去的魔力。细细想来,这种魔力应该源于它近代以来在我国占据的独特地位作用,应该源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展现出来的惊人发展速度,应该源于从小到大以来我们对它抱有的种种憧憬幻想……重走上海,品味它的文化,接触它的人群,体验它的生活,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感受魔都上海的别样魔力。
——笔者
日程安排
第一天(2018年9月25日)
9:40 上海站
9:55 地铁站乘坐地铁
10:05 上海博物馆
13:30 上海图书馆
14:10 宋庆龄故居
14:20 上海交通大学
15:40 上海大世界
19:00 新白鹿餐厅
20:40 上海外滩
22:00 金科路地铁站
第二天(2018年9月26日)
8:30 早餐
9:10 金科路地铁站
9:40 上海科技馆
12:10 午餐
12:50 上海城市规划馆
14:40 鲁迅公园
15:10 鲁迅纪念馆
17:00 上海站
17:05 小杨生煎
回顾这些年来,对于上海认识的深入,应该多是源自于一些都市影视作品。2012年,大三的暑假,前往江浙沪旅行,上海是其中重要一站,期间登上东方明珠看市貌,身临黄浦江畔观夜景,漫步同济大学品风情……此次重游上海,主要从文化和生活的角度入题,感受魔都上海的别样魔力。
这种魔力,竟让我自信全无
到达上海站,购买地铁票,地铁单程票上写着“申城地铁,通向都市新生活”的标语,正合我此行之意。到达上海博物馆后,大厅导览的屏幕上动态滚动着志愿者讲解的厅馆及时间,由于来到博物馆的时间相对较晚,多数厅馆的讲解时间已经错过,10:00-11:30只有绘画馆和钱币馆安排有志愿者讲解员。在询问过工作人员钱币馆的位置后,便匆忙赶往,走进馆内之后,却并没有发现志愿者讲解员。听工作人员说,刚才还在,让我稍等一下,他帮忙寻找一下,没过1分钟,便找到了志愿者讲解员。我上前问这名志愿者是否方便给我讲解一下,她回答说非常乐意。
记得第一次系统参观中国钱币类展览,是在北京的国家博物馆。此次参观上海博物馆后,发现与国家博物馆较为相似的地方是,整个上海博物馆主要是由各类型专题馆组成,对本地历史讲解相对较少。讲解开始前,这名志愿者先问我是否赶时间?我回答说不赶时间。当时让我回想起,同样作为博物馆志愿者的自己,已经对这些礼貌性问候,或是生疏,或是遗忘,甚是感到惭愧!随着志愿者的讲解的逐渐深入,前来聆听的游客逐渐变多。期间,很多游客处于对知识的期望,加入听讲解的大军,但因为讲解时间相对较长,很多人参观的时间有限,不得不再次离开听讲解的大军,随后快速走马观花一番。由于最初是我的邀请,这位志愿者始终面向我来讲解全程,以示对我的尊敬,从整个讲解的过程来看,我切身感受到了上海博物馆中的志愿者的高水平。
钱币馆参观结束后,再次回到大厅,显示这9:00-11:00志愿者讲解陶瓷馆和绘画馆,由于自己对绘画不是太感兴趣,了解不是很多,只好抱着可能还有志愿讲解的期望来到陶瓷馆。进入陶瓷馆,从头走到尾没有发现讲解员,只好失落回到入口,通过展厅解说文字和展览文物,细细品读学习。对于陶瓷的了解,自己从事博物馆志愿者以来,学习掌握了一些,但对于明清时期瓷器的认识,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在2018年4月份时,洛阳博物馆举办临展——故宫博物馆藏牡丹文物展,其中展示出众多明清时期的瓷器,当时邀请林老师讲解了一番,学到不少新东西。此次参观瓷器馆,是在上次学习基础之上的一次再补充再深化。瓷器馆从新时期时代的陶器讲起,到唐代彩色釉陶器的盛烧和唐五代瓷器的发展,到百花争艳的宋、辽、金、元陶瓷,到宋、元、明、清景德镇瓷器,再到制瓷作坊和窑炉。明清时期,重点讲解不同年代的青花、釉里红、釉上彩、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品种,精致展品目不暇接,陶瓷知识收获颇丰。
陶瓷馆参观结束后,再次回到一楼,由于在洛阳博物馆中,有着大量青铜藏品,培养出自己对青铜的浓厚兴趣,脚步就不自觉地走进了青铜馆。在青铜馆中,有一位“有趣”的讲解员特别认真、特别卖力,一边面向大家阐释解说着历史文化,一边在纸上用笔书写绘画着相关知识,听讲解的人数特别众多,从小孩子到老年人都有,刚刚到来的人是很难挤进去的。简单听取片刻,感觉收获颇丰。由于时间紧张,虽有些恋恋不舍,但接下来还要去其它地方,不得不先离去,甚至还这样安慰自己:这个地方离上海站比较近,等到自己离开上海前,还可以再来。
一个城市的素质水平,由生活在座城市的人们集中代表和体现着。此次听过一系列讲解后,整体感觉确实比洛阳博物馆志愿者的水平高出不少。作为一座人才济济的魔都上海,也许这方面的高水平仅仅只是这座城市高水平的一个缩影而已,它在各个领域的人才,在全国应该均属于前茅前列,让我顿然感觉自己自信全无。在钱币馆时,原本打算询问一些关于志愿者的相关要求,特别是她个人的想法,比如从事什么工作,当博物馆志愿者的初衷,有没有时间进行志愿服务,生活压力如何等等,最终都没有信心和勇气开口,带着遗憾只好默默离开。
这种魔力,竟让我无法融入
到达上海图书馆地铁站后,本打算在周围找家餐馆吃午饭,却发现周围并非闹市,没有商业街、商场等场所,相反周围绿树成荫、安静自得、惬意舒适,着实是繁华都市中的一方净土。无奈之下,只好看看上海图书馆的读者餐厅能否就餐。
走进上海图书馆,寄存好双肩包,简单参观图书馆情况后发现,必须办理图书证才能进入阅览室,也许这样可以更加方便馆方的管理,也许这样可以更好保持馆内的秩序。回想起自己一年来去过的国家图书馆、陕西图书馆等等,每个阅览室都可以随意进出,只有借阅书籍时才需要出示图书证。上海图书馆的这一安排,把无数前来参观和阅读的外地游客拒之门外。思考再三,觉得作为一个外地人,自己办理一张图书证毫无意义,只好在每个阅览室门外简单观摩一番,随后循着指示前往读者餐厅就餐。餐厅只剩下一些残羹剩菜,考虑到时间紧张、餐馆难寻,便将就着吃完午餐。回到包裹寄存处时,发现小纸条找不到了,在图书馆和餐厅寻找无果后,找保安把包取出,在证明主人是我之后,保安将包归还于我,真可谓有惊无险!
从上海图书馆出来后,骑着共享单车行驶在幽静的街道上,首先前往宋美龄故居,但由于在修理维护,暂时不对外开放,只好失落前往下一目的地——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这个校区不算很大,漫步在校园中感觉学生也不是很多,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脑海中产生现场听课的想法,便走上前与一名同学搭话:“同学,您能告诉我现在哪个教室有课?”这位同学很不屑地看着我,嘴里嘟囔着:“我们学校的课程是讲给学生的,你不是本校学生就不能听课,不要来扰乱我们的上课秩序!”这样的回答让我陷入沉思,是什么让他们感到如此的理直气壮,难道以前有过游客扰乱课堂秩序的现象?难道这些大学生怀揣着这样的一种正义感?难道这些天之骄子有着一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感?我不得而知,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陌生感、排斥感。
根据前几次的听课经验,只要跟着一些学生去教室,就能听上宝贵的一课,如果师生们发现我是一个“外人”,在跟老师好好沟通后,他们一般打心底是欢迎的高兴的。怀着这样的想法,不知不觉走到人文学院门前,毫不犹豫地进入大楼,期待着找到自己喜欢课程,然而发现里边全是各个国家的留学生,有的上着课,有的在自习,有的在转场……这让我大吃一惊,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有着太多慕名而来学习中文和传统文化的外国留学生,而这一现象在普通城市是凤毛麟角的。
一次又一次的冷漠,难免让自己的内心感到疲惫落寞,原本激情满满的我,现在竟然不知道该去向何处。在校园的路旁找到一处公共座位坐下,在休息放松的同时,看着来来往往穿梭的学生,内心不禁反问着自己,作为我们国家未来的佼佼者、未来的栋梁人才,他们是否真正融入到这样一个大都市呢?他们是否也有如我当前一般的落寞之时呢?我不得而知。
这种魔力,竟让我深感魅力
在沈同学的推荐下,我重整行装前往下一站——大世界。最初我听到名字,第一感觉以为是一家游戏厅,查询后得知是一家百年文化场所,参观兴趣油然而生。到达大世界门口时,售票人员告诉我,今天活动基本已经结束,而且还有1小时就要关门,现在买票的话很不值,建议改天再来。怀着“既然都来了,为啥不进”的想法,我买票进入大世界。对于从没来过类似地方的我,竟然不知道如何参观游玩,咨询过工作人员之后,得知可以按照标识逐一参观。参观之时,发现确实好多展厅活动已经结束,好多展厅在维修升级、无法进入,仅仅剩下一些展览类的展厅。驻足在大世界历史展厅,深入感受了大世界的百年风雨变幻:创始于1917年7月,从黄楚九的初创到30年代后黄金荣豪夺,从解放初期的人民游乐场到“文革”后期的上海市青年宫,从1987年恢复“大世界”到21世界初叶“大世界”停业改造,百年间,大世界开中国近代文化娱乐之先河,虽风雨沧桑、历经坎坷,但仍坚守特色、面向大众,光大民族、民俗、民间优秀文化。
走出大世界后,接来下是留给自己的读书时间,提前没有做功课,网上临时查询,发现上海书城评价不错,距离晚上吃饭的餐馆也近,便骑上单车欣然前往。上海书城确实气派,一层的占地就已经很大,这家书店竟然有3层,书的名目种类非常齐全。在查询到《毛泽东阅读史》这本书在3楼后,迅速找到楼梯登楼,每次到达楼梯口,总有大学生上前推荐各种各样的广告和产品,我没有细看就婉拒之,后来想想有些可惜,应该借此机会,通过聊天深入了解下他们的生活。走到3楼,按照查询的大概位置找到了这本书,不假思索便在墙角找个地方滋滋有味的阅读起来。不过一会,沈同学发来信息说他刚刚下班,准备出发赶过来,希望我提前去新白鹿餐厅排号。我立刻起身,准备前去结账购买此书,发现周围地上已经坐满了读书的人群,有小孩、有青年、有老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奋进精神很是让我感动。此次购书还是与往常相同,在书的扉页盖上上海书城的特色印章留作纪念。
骑着单车走在南京路步行街,被保安提醒说不允许,推着单车循着地图的指示,来到一个商场楼下,观察之后,多走了一段路把单车放置在大马路的旁边。餐厅门口果然等待人员众多、热闹非凡,由于沈同学还需要一段时间,我排上一个号码后,就在等待的座位上继续看书,心里安慰着自己:在哪看书不都一样!随着一个个号码的过去,终于轮到我的这个号码,考虑到沈同学还有一段时间,我与餐馆服务员说:我朋友还没到,现在进去只能占着座位不吃饭,要不先让别人进吧,等我朋友来之后我再进吧!没想到这些话语,让服务员很是感动,连忙说着谢谢,随后在我的小票上写上一些标记字样的痕迹。没过一会,沈同学到了,我们开始点餐,由沈同学来主导,主要有:蛋黄鸡翅、松露豆腐、话梅花生、土豆,等等,饭菜味道非常赞!在这家餐厅,让我第一次体验到用微信扫码点餐和结账的方式,确实很新鲜、很方便,店家可以省去好多服务人员,我想未来比较有市场。
夜晚的南京路灯火通明、人潮涌动。行走在其中,感受着繁华都市的熠熠光辉,周围的人群中,我想应该有很多是来自异国他乡的游客学子,有很多是国内各个领域的精英俊才,有很多是前来拼搏奋斗的创业青年,到底究竟有多少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呢?这就不得而知了。不知不觉,以东方明珠塔为代表的陆家嘴建筑映入眼帘,它们在华丽的灯饰下缤纷多彩,虽然建筑们高低各异、形状百态,但是灯饰的展示内容统一、步调一致。黄浦江中轮渡往复,乘载着一波波游客远行而去。江边的人们活力万分,说说笑笑的有,拍照留影的有,拥抱亲吻的有……沿着外滩散着步,阵阵秋分迎面扑来,无意间给这热闹非凡的场景增添了丝丝凉意,也给自己火热的内心注入了丝丝凉意。是啊,这些五光十色的华丽属于这里,这些追求梦想的热情属于这里,这些的浪漫多姿的生活属于这里,而我仅仅只是个匆匆过客。
这种魔力,让我倍感压力
逛的差不多,我们便乘坐地铁到达金科路地铁站,本来准备乘坐公交回住处的,但等公交到来后,发现乘车的人非常多,根本挤不上去。手表虽然显示已经9点多,人竟然还是这么多,真是让人不可思议,看来魔都上海真是一座不夜城。得知住处不远后,在我的提议下,我们按照地图显示,先步行去找共享单车,最终骑着单车回到了住宿之地。
走进沈同学租住的地方,属于正常房子中的一间,房子的其它卧室甚至客厅,均改造成这样的一间间出租房,这样的模式应该是大城市的常态吧!房间的地上摆着一捆农夫山泉矿泉水,询问后得知他一般情况下不烧开水,直接饮用这些矿泉水。卫生间是整个房子的租户们公用的,听沈同学讲,早上7点多是使用的高峰期,还好他一般在8点使用,也就不再紧张。轮流洗过澡之后,聊到了在上海的生活。沈同学讲,上海的生活精彩万分,上海的资源丰富充盈,但这些往往是精英富人们享受的,多数普通人常常忙于生计疲于奔波,享受体验到的屈指可数。每年有着千千万万的人朝它走来,每年又有着千千万万的人离它而去。
第二天早上,在小区门口附近吃着这些具有北方特色的早点——豆腐脑、油条,然后走到公交站点等公交。来到公交站,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等待公交的人数较昨晚不知多出了多少倍,更为吃惊的是大家竟然都有序的排着队。据沈同学讲,这个公交站是第二站,在始发站的人们往往排两队:一个是坐队,不一定能及时上车,但上车有座;另一个是站队,一般能及时上车,但上车没座。这样的排队模式,我在那天是第一次听说,真心后悔没有去始发站感受一下这种壮观的排队场面。
到达金科路站站,我与沈同学分道扬镳,他直接去公司上班,我便开始了新一天的旅行。首先去的是上海科技馆,馆内分为11个风格各异的主题展厅、4个高科技特种影院、3个古今中外科学家及其足迹的艺术长廊、2个主题特展和若干临时展厅,是国家AAAAA级科普旅游景点。印象最深的是生物万象和地壳探秘,走入其中以为自己真正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触最深的智慧之光,用高科技演示着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典型现象。在参观过程中,遇到最多的游客是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从幼儿园到高中生不等,均是学校集体组织参观的,可谓火爆之极!不禁感慨,如果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他们的起点究竟会是多高呢?但反过头来看,不知道这些孩子的父母们生活水平究竟如何呢?是那种奔波忙碌的房奴?是那种辛苦加班的打工族?还是那种衣食无忧的富人?不得而知。参观结束后,走到一楼餐厅吃午饭,最便宜的盖饭也要30元起步,看来在这的生活中,不谈物质、只谈精神是无法过活的!
随后前往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馆内通过详尽而权威的资料和信息,运用图片、模型、触摸屏、多媒体等多种手段,集中展示着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完全弥补了上海博物馆没有讲解本地历史的不足。这不禁让我感到,要想全面系统了解一个城市,博物馆必然非常重要,而城市规划馆也同样重要。
最后来到鲁迅公园,园内有鲁迅墓、鲁迅纪念馆和震撼近代史的尹奉吉义举纪念地梅园,有山有水有瀑布,山水之间,堤岸相连,景色优美,置身期间的老人们悠闲自在、怡然自得。想想多数人奋斗一辈子,到老年依然孤单,孩子们或是忙碌、或是远方,只好来到这闹市中绿色的一隅,来寻找快乐、逃避孤独,来打发生活、满足晚年,是悲是喜?瞻仰过鲁迅墓后,走进鲁迅纪念馆,深入了解这位“精神界之战士”的伟大一生。
作者介绍:
辛小磊,秉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念,愿结“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之友,只为生活更加美好!微信公众号、豆瓣同名账号“辛小磊”,期待我们相互关注、成为挚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