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吗?--《博弈论》而后感

        读罢这周《博弈论》,实在眼界大开,荡涤认识,感觉就像捡到了葵花宝典一样,珍视不已。它告诉我们博弈思维的重要性,告诉我们身处博弈之中该如何作为,怎么设计博弈。你知道吗?许多事情其实用博弈论来更能看得透彻。


        你见过这样的场面吗,或者听过这样的新闻吗?老人摔倒在地神情痛苦,身边路过的人很多却没人愿意弯腰问候;公车上扒手正在行窃,许多人眼睁睁地看着却孰若无物,若无其事;患者家属偷偷送上红包请求医生极尽而为;变着法子体罚学生的幼儿园总被爆出,涉事幼儿园风声过后入学率也不受到太大影响…..诸如此类,令人心寒的事情在现在似乎层出不穷,我们纷纷感叹,道德缺失,制度倒塌,人性薄凉。我们纷纷感叹,人性,轻易挑战不得。

        但是,这些真的能简单地归因到人性这个被用烂的词身上吗?敢不敢和我一起,用博弈论的角度,探寻另一种可能?


1.真的是道德缺失人性薄凉吗?

先说个我自己的事情吧。

曾经我一度怀疑自己只是个“道德思想上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此话怎讲?是有这么一桩事儿:去年五一去广州找闺蜜玩,在地铁口等闺蜜来接我的时候,一个老阿伯用粤语向我借手机,大意是说想借我手机打电话叫儿子来接他。刹那间,那些“好心借给他人手机,不料被盗刷七千多”,“坏人变老了”等新闻铺天盖地涌现脑中,于是我说:抱歉我听不懂粤语您找别人吧。老阿伯解释无果,只得转而求助他人。我在一旁听着,才发现,老阿伯真的是在求助,不是骗子。难道我其实并不善良吗?难道其实我的道德感也经不起考验吗?我陷入自责。

但在以博弈论的角度来看,我的做法情有可原。因为我承担不起“如果阿伯是骗子”这的后果。如果我“善良地”借出手机,突然蹿出一人和老阿伯里应外合拿着我手机走了,在广州这个几乎完全陌生的异地,我将十分无助;家境并非殷实还是学生的我,手机如果被盗刷,生活费什么的就都没了。而如果阿伯不是骗子呢,我会因帮助了人而高兴。但在这种风险明显大于收益的情况下,不管老阿伯来意是真是假,拒绝是最安全保险的了。

        所以,你能明白为什么多数人选择不扶老人和不言偷窃吗?也是同样的道理。扶起老人,指出偷窃的行为满足了道德感,但在扶起之后,在指出之后,却有着更复杂的东西:扶和说之后,如果啥事儿也没有,那就天下太平顺手收获了赞誉;假如老人讹钱,扒手报复,你将面临许多因“多此一举”而来的官司和苦恼,这反而便宜了那些“坏人”。生活本多折堕,你愿意再多烦忧吗?加上新闻的报道强化了“坏人”的数量和存在,考量的越多,做出选择时就会越加谨慎。“做好事”的代价这么大,有多少人敢“见义勇为”?

        也许你会说,那医生收红包和幼儿园事件怎么说,难道医生不收红包代价会大?幼儿园出事了还好好营业难道不是制度腐烂?

        还真不是。也得怪我们自己。


2.有需求就有市场

        说句不爱听的话,医生收红包其实是在帮患者家属分担风险。幼儿园出事后还能正常营业也是因为我们消费者有需求。

        作为他们的工作,医务人员自会尽自己工作本分,医生也不会因为患者家属没给额外甜头而故意留块纱布或者不除尽病灶,因为职责所在。那我们为什么更多时候选择送红包?送的不就是个心安吗?我们心急如焚,担心不已,看着病床上的虚弱的病人除了陪伴无能为力,而对医生的医技也不完全了解,怎么做能够放心呢?给医生塞红包吧,假如他收下了,就代表他会用心,就代表有“更大概率”能治好。这其实就是一场患者家属和医生之间的博弈,患者家属用钱换取心安,医生用分担风险换取金钱。该怪谁?送红包难道不是代表着对医生医德和医技的不信任么?当慢慢变成众所周知的潜规则,谁也再也无法从此跳将出来。

        幼儿园事件亦是如此。远近就这么一家幼儿园,大人都要上班,小孩子在家里没人带,怕长辈的传统思想毒害孩童,怕保姆会将家中财物往外带,左右体罚事件一出幼儿园的管理应该会更严格,左右以后多些留意孩子的反应,左右大家都去那儿,没办法,继续吧。就这样,幼儿园也许什么都没做,也许整顿得并不彻底,但入学率也不会受到多大影响。

        怎样,啰嗦这么一大段,人性之外的可能,你可看得见?


匆匆下笔,许多尚未想清楚,先跨年去也。新年快乐嘿~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吗?--《博弈论》而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