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写新闻的段子手,凭什么网罗70万留学生,年营收千万?

一个写新闻的段子手,凭什么网罗70万留学生,年营收千万?_第1张图片

据美国移民暨海关执法局(ICE)今年公布的国际学生与交换访客计划报告显示,到2016年3月份止,全美国际学生人数达118万人,其中中国留学生35万3069人,较去年增加了7.9%,占所有国际生的三成左右,继续蝉联所有生源国家榜首。

一切是显而易见的。

在留学队伍中,除了不断膨胀的富人群体,思想开放的中产阶级也在日益壮大,更加上在留学金融服务业的催化下,他们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留学将变成新常态。

在这种背景下,也孕育出了一个有70万细分读者的公众号,他们的名字叫《北美留学生日报》。

「我2013年开始做微信公号就是想写点自己喜欢的东西,影响一下身边的人,要说预判到今天内容创业的火爆,一个微信公号还能有商业模式,那纯属扯淡。」

《北美留学生日报》(以下简称《北》)创始人林国宇告诉《接招》。


一个写新闻的段子手,凭什么网罗70万留学生,年营收千万?_第2张图片

外表看上去老成持重的林国宇其实只是个89年出生的创业者。

2008年,他去美国迈阿密大学读会计专业的本科,2012年毕业后立即回国,进入「四大」工作。

2013年,微信推出公众平台。同年7月份,林国宇开通了《北》公众号。2014年1月1日,林国宇正式推送第一篇文章。

2014年1月21日,这一天发生了件举世瞩目的美国名校普渡大学的校园枪击案。

因为案发现场的目击者中有林国宇的同学,这位同学通过微信给林发了描述现场情况的文字和图片,当即,林国宇把这条消息在《北》公众号上编辑推送,这篇早于CNN的快讯迅速刷爆北美中国留学生的朋友圈,也正是这一不幸事件让北美留学生日报在当天获得了5000多个种子读者。

此后,林国宇全力打理这个微信公号,日日更新,每天推送的内容涵盖了留学咨询、新生入学答疑、美国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

他勤奋异常,在整个2014年,北美留学生日报推送了将近2500篇文章。

2015年年初,在和初创团队两名合伙人分道扬镳后,林国宇拿到了徐小平数百万的天使投资。

「投资机构认可我们算是一个里程碑事件,这说明我们做的是有商业价值的事,而不单纯是个爱好。从这开始我们进行了机构化、商业化、公司化的运营,有了自己的团队和商业模式。」

继徐小平后,很快,北美留学生日报又拿到了小站教育和北美省钱快报的百万级Pre-A战略融资,他们分别在留学咨询和媒体话语权上给了林国宇很大的支持。

如今,经过两年多的耕耘,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已经积累了70多万粉丝,每天新增2000左右的关注,10万+的文章更是俯拾即是。

不过现在的「10万+」爆款文章,其呈现的「生活化」「网文化」以及「低龄化」等风格可能并不是林国宇两年前所认可的,当时他还是有一腔新闻热血。

但商业教化的力量是强大的,现在年营收千万的《北美留学生日报》可不会再回望「新闻理想的余晖」。

「我们不是CCTV」。林说。

Q:为什么你在朋友圈中说「创业以来犯的最浑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内容寄希望于有新闻理想的人」?

林:因为事实证明,这帮人往往只有理想,没有新闻。

这些纯新闻专业出身的学生在新媒体上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上未必比其他专业出身的学生有优势,反而会普遍偏低一些。

因为不管在国内外,这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往往会下很大的功夫去做一篇新闻,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讲究的是采编一体,要的是和读者的契合度,而不是非得有新闻了才去做。我们过去招的几个新闻专业的学生一旦最近没新闻,就没了写作的动力,这对新媒体公司来说损害是很大的。

新媒体内容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它和用户之间的关系。

如果想让普罗大众接受,就要把文章的格调降低一下,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把很多严肃的事实和价值观呈现出来。

Q北美留学生日报的内容是怎么生产的?

林:基本上,我们分为快稿和慢稿。大多由我们的采编人员生产,当然也长期招募自由撰稿人,鼓励大家投稿,除了支付他们正常稿酬,也会利用我们手中的资源帮助他们推广微信公号等。

北美留学生日报现在每天会推送6-7篇文章。

快稿就是一些留学资讯和商家的软文等。比如XX大学排行榜、哪个学校调整了录取分数线等,这种稿子两个小时就能出来。

慢稿的话就会有调查报道类和人物特稿等。比如我们做过「美国华人色情产业」、「打假全美学联主席」等调查报道,最近因为是「911」十五周年祭,我们也出了一篇关于这个事件中四个感人故事的人物特稿。

我们也会「蹭热点」,比如针对「王宝强、马蓉离婚事件」写了一篇以美国明星离婚关于财产处理的相关文章,最近电视剧《小别离》特别火,我们也会从孩子的角度切入去写一篇批评时下父母的一些不好做法。

当然,因为毕竟是留学教育类的公号,我们每天推送的文章中至少有一半还是关注教育的。

Q微信公号也推出三年多时间了,为什么直到今年内容创业才火起来?

林:我的理解是「因为现在各个行业的流量越来越贵。」

什么意思呢?假如说我想卖一个小黑裙,产品出来后如何让更多的人知道我呢?那可能我要去开淘宝店,还要在淘宝上花钱做推广,还要到百度上去买关键词、做竞价排名等,但是不管哪种流量获取方式,他们都越来越贵。

但是如果去开个微信公号,一两个人去做可能不到半年就能积累几万、几十万的对小黑裙感兴趣的细分粉丝,就能卖出成千上万条小黑裙,达到原来在阿里、百度花几万、几十万块钱的效果。

通过流量这个维度去看,你会发现《北美留学生日报》每天在微信上的PV在50万左右,而在留学行业内,其他的机构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很少有能达到这个量级的,我们等于不到二十个人的团队就达到了像新浪、网易这样门户留学教育频道的PV量级,而且我们的运营成本极低,因为腾讯给我们交了服务器费用,省了大笔市场推广的费用。

另外,商家看到我们流量大,也会来投放广告,而且广告费用比其他地方便宜80%,就是因为流量远比其他地方便宜,我觉得这是当前内容创业火热最核心的原因。

Q在应用市场相对固化的今天,为什么还要开发APP

林:首先是因为微信局限性大,比如文章下面的评论,用户之间无法互动,这样黏性就不会很高,我认为必须得让用户「打起来」,让他们之间有不同观点的争鸣,有撕逼,这样才会给流量带来指数型的增长。

很简单,如果我在一个地方留了自己的言论,如果这个言论是不能互动的,留下后我可能就不会回头再看了,但是如果能被立马回应或者被人骂,我就会经常去看看别人说了什么。

另外也要考虑到,如果未来微信公号的活跃度大幅降低的话,即便坐拥百万粉丝,效果也不会好,但是如果有自己的APP或者社区的话就不会受制于人。

当然,也是因为我们做的很垂直,基本没有第二个专门为出国学生看的信息和新闻平台,所以有这么一个APP还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们的网站也早在去年年初就上线了。


一个写新闻的段子手,凭什么网罗70万留学生,年营收千万?_第3张图片

Q在变现渠道上,你们做了哪些探索?

林:我们首先是从商家导流开始,这商家分为两种,一种是教育类的培训和咨询机构,另一种是吃喝玩乐的生活方式类商家,通过为他们引流,进行变现。

当然,我们也会接在线广告,比如像信用卡、金融服务、地产、移民公司等这些企业的广告。

因为有大量的公众号等媒体资源,我们也可以为商家做整合营销,帮助他在不同平台上联合推广。

线下活动的话,我们有国外名校展,称为「College Fair」。通过邀请国外知名大学的校方代表来华,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做招生宣传,现在已经是仅次于教育部国际教育展外最大的展会了,我们今年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了几场,吸引了五千多人来参加,对这些参展的学生我们是不收费的,但是会找一些赞助商。

教育机构和相关的商家,有的是教育相关的机构,有的是做留学生生意的,线下活动还有一些线下的讲座,读者的一些活动,见面会,一些联谊,这都有。

我们今年的营收规模预计是千万量级的,因为这是一个高净值人群,消费能力强,商家也很多,能接到很多普通公众号得不到的大合作。

Q你在知乎上也很活跃,如何看待这种知识社区?

林:虽然现在大家的社交都在微信上进行,但是我认为社交体验最好的还是知乎。它的响应度和单位点赞以及评论的度都很好,体验比微博还要好很多。

微信是基于熟人的圈子而知乎则可以主动发掘去认识很多人。

相对于其他中文社区来说,知乎用户整体素质还是要高不少,在上面发一些内容调性比较高、不那么网文化和低龄化的东西,反馈还是非常好的。

我们也会在知乎上找素材,向优秀答主约稿。事实上所有新媒体人都会在上面找很多写的东西还是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的。

北美留学生日报在知乎上也开设了专栏,上线一个月的时间就有七千多的订阅,运营的也很不错。


一个写新闻的段子手,凭什么网罗70万留学生,年营收千万?_第4张图片

Q如果让你采访一位创业者,你会采访谁?

林:张一鸣。因为今日头条本质上不是媒体公司而是一家技术公司,我想知道他们在系统框架和技术细节上做了哪些工作。

一个写新闻的段子手,凭什么网罗70万留学生,年营收千万?_第5张图片

不过今日头条也有它的问题,比如说信息泛滥,虽然对一部分相对底层的用户来说,它是获取信息非常好的渠道,但是对一些受过良好教育比如说互联网行业内的人来说很多垃圾信息就会造成困扰,张一鸣现在也好像发现了这个问题,觉得不能只做信息的中间方,也要做一些有调性的东西,所以他也邀请了很多优秀的自媒体人入驻头条号创作空间。

本号唯一追求:把创业公司写成爆款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写新闻的段子手,凭什么网罗70万留学生,年营收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