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o:从《关于“无”的演讲》想到的,要讲的,还未讲的

The Speech of Nothing...

Robert Wilson
@上海大剧院

  • 本文从此向下皆为Memo Point,作为备忘和提示写给自己。
Memo:从《关于“无”的演讲》想到的,要讲的,还未讲的_第1张图片
A Speech of Nothing

导赏2个问题:

  • Inspiration:东方哲学、禅宗(Do things for no reason:倒了杯水)

  • Q:Literature part is the main character? A:No! All elements are Equal and everything including silence has continuity.

  • 空间概念:光。最看重光的作用(海边的爱因斯坦)。

文本作者:约翰凯奇,20世纪重要音乐家哲学家,“先锋派”音乐实践者,4'33。该剧以John Cage文本为基础。谈论“无”(Nothing)。

睡眠时显示屏出现人物:

前苏联著名哲学家、诗人、剧作家——马雅可夫斯基

对他“穿裤子的云”的诗印象深刻,自己还用过。

Memo:从《关于“无”的演讲》想到的,要讲的,还未讲的_第2张图片
马雅可夫斯基

以及他的剧作理念

Memo:从《关于“无”的演讲》想到的,要讲的,还未讲的_第3张图片
马雅科夫斯基剧作观

甚至播放了一段疑似是原声的讨论“无处可去”的片段。

该剧并非chronological,所以此评亦当如此。

  • 戏剧从观众进场开始已经开始。

  • 舞台下侧的横置长管灯。

  • 开场舞台上方拿视镜看向观众的黑衣小人儿:有可能是白衣老者的inside character(soul),这里很值得玩味,因为噪音结束他就退场了(蹑手蹑脚、小心翼翼地),是否意味着这个时候舞台已经空了,接下来的情节观众其实被愚弄(fooled)了。

  • 本剧有对观众讽刺戏谑调侃的意味,因为观众的不同表现在管灯下成为舞台的一部分。观众是演员、是讽刺和戏谑的对象,也是The Speech of Nothing的情绪感受者。 如果说可以多刷,我觉得这个比SNM更值得,因为每场观众不一样,场域和内容就不一样,那作为观众之观众,得到的情绪体验自然也不一样——所谓先锋剧的魅力在此有一瞥吧。

  • 报纸:揉成团散落地下,报纸本身分为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报纸是信息和文字(letter)的承载物,这些新闻过期后就变成了无意义的字,除非对“你”有特殊意义。契合主题的“Nothing”。另一方面在舞台布景上有帮助,色调和质感都可以帮助Setting,渲染气氛。

  • 舞台上立起的写着黑色的英文单字和词组的白幡:布景,白色,主色调,黑白,对比。内容是演讲中的部分关键词,比如“Slowly”、“Nowhere”、“Nothing”、“telephone”等等,预示了文字在舞台上的意义和无意义。

  • 白色主色调,蓝色的顶光打环境,5个黄色灯泡亮或暗调节气氛。

  • 光是这次演出的另一个重头戏,很遗憾第一次刷精力实在没有能分在过程中光的变化上,几次主色调的转换和空间的转移都没刻意跟上(尽管知道光在RW的剧里超级重要。 所以既然没看到,就记不下来咯。

  • 地下长管灯盯着看会感到光在左右流动,顺着发出的光回头可以看到各种观众的表情,不耐烦、sleepy,打哈欠,愤怒,陶醉,窃喜,困惑……各种表情都在这一长柱灯前暴露无遗,暴露给台上的演员(以满足他)和有意识观察别人的观众(看戏不主动沉浸,自我检讨),同时这些观众也成为舞台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这简单一根长管灯,延伸了近两倍舞台空间。(在此印证RW的空间观念主要在光以及他对光的把握其实很牛,导赏时候忘记问他是否认得James Turrell了,同样是来自米国的用灯光建构空间和场域的大师)

Memo:从《关于“无”的演讲》想到的,要讲的,还未讲的_第4张图片
James Turrell
  • 核心主题:这部戏从一开始就不轻松,换句话说,一直在讨论“到哪里去”这个终极命题,几个关键词slowly, nowhere, process, nothing... 可以看到东方哲学对RW的影响,其中老庄和禅宗的意味还很重喔~所以这其实是一个先锋派戏剧大师突破西方学院派禁锢,借John Cage的文本重新讨论(其实并没有)并书写对“有”和“无”的观点(另一部剧《关于“有”的演讲》配合观看一定更好),表达对心灵和灵魂归宿的看法。而对观众的戏谑应该不在核心主题吧(善意揣测,不学鲁迅)。

  • 重复多遍的一段关于“无”的演讲:英文中的所谓顿悟时刻(AHA Moment)关于无的演讲最大的精彩在于所有观剧所得的所有情绪和“顿悟”都由观众直接获得(directly),你的情绪和念头自然发生,就好像中国人看到“雾”这个字会自然联想到模糊不清的视野,通感强些的人甚至会有封闭感、不安或瑟缩;而老外看到laugh也会有喜悦想笑这种感觉一样。讲不出情起的原因,但是看到这个意象(image)就是会出现独特的一种感觉,而影响这些产生出的感觉的可能和个人过往的经历、知识结构、三观都有关系——这也是这一连串在不同情绪和场景下重复的(几乎)同一段话所创造出的语境,或言之构建出的联想规则。然后重复的内容加上情境(mood)本身,共同作用于观众,从而不仅表达了剧作者的观点(他想通过一个关于“无”的演讲来表达“无”,这个悖论也是他在剧里自嘲过的一个点了吧),还激发(trigger)了各位观众自己的情绪和顿悟,十分巧妙,十分巧妙。

  • 而本剧开头十分钟左右的沉默和噪声的表面意义文本已经说明了,即噪声同样存在且持续表达。同时这开场的静默和噪声也是第一次挑战观众,实质上形成互动。也给剧定下基调,并不好懂,但好懂。

  • 个人看法:这部剧关注点不要太放在看似严肃无聊(其实也是严肃无聊)的演讲内容上,这些内容在约翰凯奇原著里都可以找到。所以我的关注点更多放在个人情感/顿悟的体验上。

  • 下来交流,蒋同学说很想上台搞一下这些报纸,并且她看到RW躺下的时候对观众有wink,她很激动地想冲上台,我在全剧最后居然也有同样的奇怪念头,想往台上扔个东西以此互动,打破场域,真是看戏以来奇怪地第一次有这样的想法。

  • 所以看似非常严肃的一部剧其实有幽默和狡黠的地方,除了对观众和自嘲以外,就是结束后的卖萌式谢幕了:

Memo:从《关于“无”的演讲》想到的,要讲的,还未讲的_第5张图片
最后的卖萌谢幕

Ps:这一次还认识了两个好朋友,很开心,赖导大助和孔雀公主的编剧。缘 妙不可言

(也许长评能写出来,也许就这样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Memo:从《关于“无”的演讲》想到的,要讲的,还未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