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管理#能人说客郦食其之死怪谁

刘邦本不是一个战略家,他的战略思维基本上是由萧和、张良、韩信及其他谋士帮助建立起来的。萧和、张良主要是帮助刘邦在政治上建立了战略思想,而韩信主要是帮助刘邦在军事上明确了战略意图与策略。在其他的谋士群体中,郦食其是一个重要的角色。郦食其是陈留县高阳乡人,少年时就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小吏。但是尽管如此,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他很有志向,一直希望投到明主,后来投到刘邦旗下,充当说客为刘邦立下了不少功劳。

在刘邦牵制项羽在荥阳时,刘邦决定攻打齐国。他先是派韩信带兵攻打齐国,但他心里并没什么底。这时郦食其先生上来主动提出建议,要凭三寸不烂之舌游说齐地归附。郦食其的口才极好,口才好的人,思路都很清晰,没有见过脑子一盆浆糊还能够伶牙俐齿的。郦上次建议刘邦立六国之后,被张良的“张八条”否决。当时刘汉王对郦食其的馊主意很生气,把刚吃下去的鱼翅捞饭都吐出来了。不过,刘邦有个好处,生气归生气,没有给予处罚,这也是刘邦的用人高明之处。这次郦食其主动提出去齐国进行策反工作,刘邦也还是同意了,但也没抱太大的希望。

郦食其到了齐国,劝齐王的话,都是老生常谈,还是分析项羽、刘邦的为人如何,然后再把最近的攻守形势描述一番。总之,项羽有两大毛病:一是背主,二是吝赏,刘邦则恰恰相反,举义旗,分田地,而且现在势力扩张……。这些话在《资治通鉴》中有描述:食其又说王曰:“方今燕、赵已定,唯齐未下,诸田宗强,负海、岱,阻河、济,南近于楚,人多变诈;足下虽遣数万师,未可以岁月破也。臣请得奉明诏说齐王,使为汉而称东藩。”上曰:“善!”乃使郦生说齐王曰:“王知天下之所归乎?”王曰:“不知也。天下何所归?”郦生曰:“归汉。”

郦食其已说服了齐王归汗,当时韩信带兵已到达平原县境黄河口,尚未渡河。韩信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准备罢兵。这时,出来一个叫蒯彻的辩士,直接从韩信的私心深处下药:“将军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并无命令中止进军。郦食其只是一个书生,竟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动了齐国70多处城池降汉,将军的功劳,反而赶不上他小小书生么?”韩信对争功特别在乎,一想也是,对郦食其去齐国做说客,从头到尾汉王并没给我指令啊,就接纳了蒯通的说法。在公元前203年10月,韩信袭破历下,挥兵临淄。这时,正好趁齐兵因为郦食其的缘故放松了警惕,韩信的部队轻松地攻了进去,很快打到齐国首都。齐相田横就认为是郦食其言而 无信,欺骗了他,就把郦给烹煮了。可怜一代犀利的说客本是功臣但就这样无辜被杀掉了。这件事之后,齐国彻底跟刘邦闹掰了,后又联合楚军与汉交战。

对于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史上有许多的说法。有多刘邦阴谋论的,也有说韩信争功的等等。现在我们抛开这里的各种阴谋论之说,只是从一个组织运营来讲做一分析,还是有可以借鉴的地方的。

首先,对于征服齐国的策略,内部应该统一思想和共识,并要形成统一的指挥。刘邦指派韩信采取武力攻打齐国,是武战策略;但后来由于郦食其个人的提议,又同意郦食其采用谈判的文攻策略,但战略的调整并没有告知韩信,也没有和郦食其说明他的行动和韩信行动的的关系,而是各自行动。

类似的做法在现在的企业中是常有出现的。有的领导习惯想一出是一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习惯于随意的安排人或事,但内部并不统一和共识。比如,领导安排某人负责做某件事,但不一定什么时候又安排他人从别的角度来做这件事,给外部机构或客户造成不同的感觉,甚至产生不好的结果。

其次,汉军本来是要夺取一个目标,但分别委派了韩信、郦食其采取不同的策略,不同的指令,就变成了每个人各有不同的个人目标,这也涉及到成功后的“绩效考核”与功劳奖励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郦食其成功了,功劳就是他的,而就没有韩信什么事了;而如果韩信成功了,功劳就是韩信的。所以,在组织中,在完成共同的任务时,参与人的目标必须协调一致,不能产生各自争功、各自目标不协调的现象,但在打齐国的过程中,两个人实际接受的是各自的任务和目标,并没有形成协同,这也是造成内部冲突,甚至会产生“故意”的敌对和矛盾。在本例中就不排除韩信知道这个结果而故意装糊涂去打齐国一样。

这件事情说明了一个管理问题:一个目标达成的责任只能下达给一个责任人,并形成统一的指挥。否则,就可能产生螃蟹效应,演变成内部互相争斗和破坏的结果。

第三,没有制定统一的行动策略、计划和步骤,信息相互不沟通,也没有把握执行的关键节点。在本例中,刘邦并没有给韩信明确的指令,如告诉韩信要等待他的进攻命令,或者明确告知韩信在郦食其谈判成功时如何做等等。因而造成了韩信不清楚刘邦的意图,也让韩信利用了这个“信息模糊差”,也有了自己的行动理由。韩信是有军事才能但没有政治头脑的,他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军事才能发挥中。在这方面如果不能给他明确的指令,他自己是没有判断力和自主的行动力的。

在本例中,郦食其有主动承担任务的一面,但也不排除有显示自己以及争功的一面。他拿到了这个任务,但并没看到这项任务的风险不在外部,而在内部。齐国即使不能说服,也不会杀了他;而韩信如果依然进攻齐国,则会令郦食其陷于死地。但郦食其和刘邦都忽略了这一点,而没有和韩信约定这项计划的执行节点和关键事项。

这种现象在企业中也是常见的。比如说,各个团队或人员在担当各自的任务已完成共同的目标时,缺少统一的行动策略、计划与步骤,没有明确各环节的行动要求与标准,常以为把任务分配下去就完事了。但往往是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执行结果的跑偏,而当领导纠正或批评时,他常常还有自己的理由。

第四,打市场的人员或者技术人员和后台的职能人员有着天然的“缝隙”,有着彼此不认同的心理,因而相互看不起乃至争功是必然的。作为更高一级的领导者必须清楚这一点,并事先做好规避或清楚的说明。

最后,如果当时刘邦真是有某种阴谋论,则更是问题。在现在的企业中,就有某企业的老板故意用模糊的语言下达指令,或者不说清楚,一方面美其名曰是为了考察员工的悟性、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模糊的指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又摆脱自己的直接责任。这样的老板是不可取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说管理#能人说客郦食其之死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