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 · 人性

许许多多的人争先恐后地祈祷着,比起灵验,这些人更在乎这种仪式给他们带来的安全感和救赎感。

庙会 · 人性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文 | 马十三

01

六月初六,是崔府君的生日。这是姥姥村里人讲的,是真是假也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反正几十年几百年,大家就这么默认着。

姥姥村里就有一座崔府君的庙,大家都说这个庙特别灵验,庙初建,祥云现。庙门上挂着一面锦旗,几个大字“有求必应”特别引人注目,连我这个近视几百度的人都能远远地看个一二。

我也在这里祈祷过,高考那年,为了求一个好的大学。最后我确实考上了大学,只是好与坏,当初急匆匆地没有说清楚,也无从判断了。

在我的记忆里,我一共来过两次,这是第三次。里面的塑像倒是青春永驻,只是往小小地方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以前跪在那里,还能缓缓地念叨几句,现在都来不及磕够三个头就被下一个人推开了。我提着还没来得及放过去的贡品,垂头丧气地出了门。

站在门口瞭望着高高在上的神像,我渺小得像是一只蝼蚁。我突然想屋里的神灵们是否会喜欢这种喧闹的感觉,还会想崔府君的助理此时是不是会在某个角落忙碌地记录着每个人的心愿,崔府君生日里有没有吃他的蛋糕……我笑自己的无厘头,也笑自己还这么年轻有时间瞎想。

我很喜欢这样的地方,倒不是企盼这些神圣能圆我一些荒唐的梦,而是因为置身这里我能在瞬间远离世俗,回归本心。

来这里祈祷的人也是如此吧,他们在这一天里像是变了个人,和平日里的他们全然不同,纯净得像个婴儿。

那些平日里吝啬的人们往功德箱里塞着大把的钱,平日里习惯爆粗口的人也谈起了“文明”,就连小偷们也不去摸用于供奉的钱币。

神像前压根没有冲突,平日里被踩一脚就能暴跳的人也变得异常温顺大方。庙门外千姿百态的角色,在未跨出门前都是一个模样——最最善良、平静、仁慈的信徒,涵盖了几乎所有形容人性美好的词语。

来这里谋生意的乞丐是最聪明的,半天的时间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这一天里,这座小小的崔府君庙,更像是一片对外开放的世外桃源。


02

来这里的人大多是村子外的,有人甚至从老远的一线城市赶来,就为了在这一天插上几柱香。大家祈祷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不过也有些规律。

年纪大点的在求长命百岁,亦或是为儿女祈福;年纪中等发展还不错的,多是为自己赎罪,念叨念叨做过的恶事,求个心安理得;再小一点的,就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看热闹罢了。

也有些人是回来还愿的。所谓还愿,就是之前求的事情实现了,回来投钱感谢。庙门前有人负责登记这些慷慨的信徒,一张方桌,两把木椅,被围得水泄不通。

听说负责登记的两个人里头有一个是庙里的管事,那人戴着副墨镜,削着个公鸡头,嘴里叼着根未点燃的烟,霸气侧漏的模样衬得他旁边的和尚憨厚极了。他一边收着钱,娴熟地塞进旁边的功德箱里,一边吩咐和尚要登记的名字。

我盯着他看,他远远地招呼我:“姑娘,来拨点善款哇!”

我摆摆手匆匆跑开,神像前,我竟觉得有些脸红,问自己一句:“这样会不会遭到惩罚?”又想起姥姥说过,神是不在乎金钱这种东西的,心诚则灵,自责这才渐渐地消散开来。

我是有些害怕这些神的,即使它们只是一座座塑像。所谓敬畏,不过是“因为尊敬,所以畏惧”。

尊敬这片圣地,也尊敬生而为人的本心。


03

我把去庙会的照片发到了好友群里,大家说:“都什么年代了,还搞封建迷信?”或许除了迷信,我们还该看到更多的东西,文化也好,信仰也好。

毕竟有许多寺庙都是上了年纪的,还被列入文化保护遗产的名单中。站在这里,还有种穿越的感觉,蛮奇妙的。

其实有信仰的人终归更幸福一些吧,即使某天突然一无所有,一句“没关系,我相信神灵会保佑我”也会让他们重振旗鼓。

而那些为了理想而奋斗的人,也会因为“有神灵相助”的信念多一份坚持。精神上的支柱是超然的、永恒的,甚至在某些时候创造奇迹。

信仰是一种安慰,也是一种归属。它能让我们在浮华的世界里归于平静,也能让我们在善恶的抉择之间更理智一些。

就像那些去神像前祈祷的众生,即使再万恶不赦,也终是给自己留有一些仁慈的。起码他们还知道,何为善,何为恶。

人终是要有些敬畏的东西吧,那是人性的向导,也是人性的底线。

你可能感兴趣的:(庙会 ·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