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第一卷)

一、智慧是关于本原与原因的科学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人类通常使用感觉来认识事物,而在诸多感觉之中,视觉最受青睐。因为通过观看,我们能够辨明事物之间的许多差别,从而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动物也有感觉,有些动物甚至还能从感觉中获取记忆,这就使得它们比其他动物要显得更为聪明一些。但所有的动物,包括那些更为聪明的动物,都因为没有经验的获得而无法与人类相比。人类凭借记忆的多次积累而形成经验,并将经验转化为科学和技术,他们是唯一有着技术和推理的群体。

经验和技术在实践中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似乎并不明显。但事实上,经验是一种个别知识,技术则是一种普遍知识。知识和技能更适合归属于技术的范畴而非经验的范畴。那些有技术的人要比那些有经验的人更有智慧,因为他们不仅知道事物的所然,还知道事物的所以然,即原因。而那些有经验的人却只知道事物的所然,而不知道事物的所以然。知其所以然者能教授他人,不知其所以然者则不能教授他人。所以,技术比经验更像是一门科学。此外,我们还不能把感觉当做智慧。尽管对个别事物的认识不得不通过感觉,但感官并不能告诉我们事物的原因,如它只能告诉我们火是热的,却不能说明火为什么是热的。

那些发明了技术的人之所以能够得到世人的称羡,不仅是因为这些发明有实用价值,更是因为发明人聪慧过人。而在众多的发明之中,不以实用为目的的发明,如只是为人们提供快乐的发明要比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发明更有智慧,而既不为生活所必需,也不以娱乐为目的的知识,如数学,其智慧又远在前两者之上。

那到底什么才是智慧呢?结合之前的分析,即有经验的人比有感觉的人更有智慧,有技术的人比有经验的人更有智慧,思辨科学比创制科学更有智慧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关于某些本原与原因的知识就是智慧。

二、哲学的性质

智慧是关于什么原因、什么本原的科学,是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智慧之人的理解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怎样的人才算是有智慧?我们认为,智慧之人几乎无所不知,即使是那些常人不易了解的事物,他们也知道。他们能够向他人准确地传授各种原因;以科学本身而不是以其应用为目的而从事着研究。并且智慧之人应该能够主动作为,发号施令,而智慧不如他的人则应该服从于他。

智慧之人何以能做到上述诸点?只有了解事物背后的全部依据,尤其是那些常人往往不易探究到的决定事物本质的最原始和最初的原因,他才能具有最全面的知识;也只有关于个别事物原因探讨的思辨科学,才更适宜拿来传授;也只有以最值得研究的最初原因为对象的科学才是最高科学,它在各种科学中居于最主导的地位,对其他科学有着指导意义。

哲学就是这样一种科学,它是关于事物最初本原和原因的科学,属于思辨科学的范畴。

哲学研究起源于人类对自然万象的思考——日月生辉、斗转星移、万物存灭等,它们在让人类感到神秘的同时激发了他们为摆脱无知的探索。这种对于哲理的探索,显然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纯粹的求知。因此,哲学当之无愧的是各门科学中唯一的为学术自身而存在的科学。

哲学是各种科学中最为神圣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即万物的最初原因与神相关,因为神作为万物各种原因的起点已经是世所公认,而且只有神才掌握最多的这类知识。其他科学和哲学相比的确更为实用,但任何科学都不如哲学神圣。

三、早期哲学家关于事物原因的探索

对于事物的认识开始于对于事物原因的认识。原因有四种:一是本因,即形式或本质意义下的实体;二是物因,即质料和载体;三是动因,即事物运动及变化的来源;四是极因,即事物生成与运动变化的目的。以前的哲学家也曾经谈到过某些本原和原因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启发。

早期的哲学家们大都认为万物的本原是以质料为形式的。无论事物的表面发生何种变化,它的本性是永远存在并保持不变的。但在这种本原的表现形式和具体数量上,他们又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这类学说的创始者泰勒士说这种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美尼与第欧根尼则认为气先于水,它才是最高的本原;而迈特庞图的希波索斯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则认为火是万物之原;恩培多克勒则主张土、水、气、火是万物之原。克拉佐门的阿那克萨戈拉则认为本原是无限的。

从他们的观点来看,似乎万物的原因只有在质料形式下才可称为原因。但这一原因并不能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木材不能自己变成床,青铜不能自己制造成型,载体自身不可能造成自身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探索另一种本原,即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原因。

四、另外一些关于本原的观点

巴门尼德和赫西俄德认为,情爱及欲望是现存万物本原。恩培多克勒则把友爱与争斗当做本原,以此来解释自然中存在着的美与丑、善与恶等对立的事物。但这些人似乎并未注意到质料因和动因之外的其他原因,而且即使对于这两种原因,他们似乎也并不能很清楚地予以阐释,就连他们自己都几乎不用或者很少使用他们的原理。在这些人当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恩培多克勒,他首次把二分法引入了原因理论,即运动的本原不是一个,而是彼此相对立的两个。此外,他的关于质料形式有四种的观点也是前所未有的,而留基波和德谟克里特认为,充实和虚空,即存在和非存在才是事物的本原。差别也是事物的原因,这些差别有三种,分别是形状、次序和位置。

五、以数学为基础的本原论

素以数学领先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所有事物的本质和偶性都是由数塑造出来的,数是自然万物之源,万物也都可以用数来说明,数的要素就是万物的要素。全宇宙也是一个数,宇宙的各部分在数的作用下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秩序。在他们看来,数才是事物的本原、质料或偶性。而数自己也有它的元素,数的元素就是偶和奇。

他们当中还有些人则将此观点延伸开来,认为本原有十对,依次为:有限对无限,奇数对偶数,一对多,右对左,雌对雄,静对动,直对曲,明对暗,善对恶,正方对长方。阿尔克迈翁的观点也与此类似。在他那里,事物都是成对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如白与黑,甘与苦,善与恶,大与小。与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同的是,他所谓的这些相反的东西相对随意些,不像毕达哥拉斯学派那样有确定的数目与内容。

我们所能从这些思想家的观点中获得的也就这么多了,即存在物的本原是相反的,甚至对于这些相反的本原都是些什么,这些思想家们都给了详尽的阐释。但他们却始终没能让我们清楚地了解他们所谓的本原和我们所要探究的原因如何才能联系起来。

上述这些观点与旧观点中的“自然由多种元素构成”的说法如出一辙。但也有些人把宇宙的构成元素看成是单一的,这个“一”在他们那里是一种不发生变化和运动的存在。至于这个“一”究竟是什么,他们的说法又发生了分歧:巴门尼德所谓的“一”是原理的一,麦里梭所谓的“一”则是质料的一,克塞诺芬所谓的“一”就是神。这些人当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巴门尼德的观点。他认为,非存在和存在相比显得无足轻重,甚至毫无意义,所以断言存在就是一,除此之外并无其他。他还提出了两种原因和两个本原,即热与冷,也可以说是火与土。他把热归属于存在,冷归属于非存在。

在此我们可以先总结一下这些古代哲学家们关于事物原因的探索。从一开始,人们就将有形体的东西,如水、火等当做事物的本原,尽管在有形体是一个还是多个上面,大家存在分歧,但都认同这些本原的存在形式是质料。一些人还在这种物因之外又举出了动因,即事物发生运动或变化的原因,这部分人中有的说动因只有一种,有的说动因有两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讨论也曾涉及物因和动因,但他们在此之外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他们认为有限与无限不是火或地或类似元素的本性,无限与“一”正是他们所谓事物的原因,而这就是数成为万物之本原的根据。

六、柏拉图关于事物原因的观点

柏拉图的哲学在大体上与这些思想家比较接近,但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他赞同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即一切感性事物,也就是可感觉事物永远处在流变之中,而且想要认识这些事物是不可能的。柏拉图借鉴了苏格拉底关于用定义来解释事物的观点,但又反对将定义用于普遍事物。他认为,由于感性事物处在不断变动之中,不可能有一个永远适用于它的定义,因而定义是关于非感性事物的,而不是关于感性事物的。而这些非感性的东西在他那里被称为“理念”,那些感性的东西则需要用理念来解释说明。柏拉图用“分有”这个词来解释和理念同名的事物的存在。

他还说,在感性事物与形式以外,还有数学对象。数学对象具有居间性,它们和感性事物不同,因为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它们和形式也不同,因为形式是单一的,而数学对象则不是单一的,而是数量众多的,且其相互之间往往类似。

形式既然是其他一切事物的原因,那么形式的构成元素也就是一切事物的构成元素。从质料的意义上来讲,大与小是其本原;从实体的意义上来讲,一则是其本原。他同意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说的一是实体,也同意他们所说的数是一切事物的原因。但他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即他认为无限不是单一的,它是由一个双数,即大与小构成的。此外,他还认为数离开感性事物而独立存在,这也与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事物就是数的观点不同。他将一与数从事物中分离出去,又引入了形式来解释。他还认为,双数也是一种实体,是各种数目据以产生的基础。但这一理论并不令人信服。因为根据他的观点,形式是一次生成,而单一的质料却通过多次制作才能完成。众所周知,一个质料只能制成一张桌子,而根据桌子的样式却可以制作出许多桌子来。

柏拉图显然只讨论了两种原因:事物是什么方面的原因,即事物的形式因;事物在质料方面的原因,即事物的质料因。质料因是就事物的载体角度而言的,形式因则是以质料因为依托,描述感性事物。他所采用的形式是一对,即大和小。他还像他的前辈,如恩培多克勒与阿那克萨戈拉一样,把善和恶的原因归结为两种。

七、各家观点小结

以上就是前人关于事物本原或原因的探索,从中我们发现,所有这些关于事物本原或原因的探索都没有超出我们在物理学中的相关讨论而有所创意。他们中有的人把质料作为事物的本原,但对这些质料是什么又各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人主张质料只有一种,有的人则认为不止一种;有的人认为是有形体,有的人则认为是无形体,如柏拉图所谓的“大与小”,意大利学派所谓的“无限”,恩培多克勒所谓的“四元素”(火、地、水、气),阿那克萨戈拉所谓的同素体的无限。有的人主张气、火、水中的一种为主要元素,另一些人则把某种比火密,比气疏的东西作为主要元素。

上述这些思想家只把握了这一个原因,而另外一些人则提到了动因,即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原因,例如有人把友爱与争斗,或理性,或情爱作为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有人把存在和一视为实体的原因,但事物却又并非因为它而产生存在。但对于事物何以是这个样子的原因,没有人做过清楚的说明。

所有这些思想家关于原因的论述都证明了我们对原因的分析是正确的,同时表明探索事物原因或本原都需要借用诸如此类的方法。接下来让我们进一步考察各家的观点以及他们在事物本原问题上的态度和所可能产生的疑问。

八、各家观点评述

我们首先来看那些把事物的原因只归结为一种的观点。主张宇宙的唯一原因是某种质料,而这种质料又专指有形体的实体,这显然是误入歧途了。因为他们无视事实上存在着的无形体事物的元素而只讲有形体事物的元素。他们也关注事物生成、存在和消灭的原因,却只是从事物本性的角度试图予以阐释,却未从根本上涉及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真正原因。此外,他们在探究事物的原因时也并不涉及事物的本体。他们还轻率地将除了土以外的单纯实体都当做事物的本原,却并不探究火、水、地、气是如何互相生成的,而它们的相互生成关系恰恰就是决定事物先后的重要决定因素。

人们一般认为,事物是由最基本的元素物质合并构成的,而这些最基本的元素应是属于实体中精细的微粒。基于这种观点,除了土这一明显颗粒太粗的质料不曾被当做事物的唯一元素之外,其他三种元素——火、水、气,则都有人主张其为唯一元素。但根据上述主张,那些认为地、水、气以及某种比气浓比水稀的物质为唯一元素的说法,都不如主张火是唯一元素的说法正确。但如果说物质的本性是在其生成之后产生的话,那么和上述观点相反的说法才算是正确,即应该是水的形成先于气,地的形成先于水。以上就是主张一种元素是事物原因的观点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而主张多种元素是事物原因的观点也是存在问题的。以恩培多克勒认为事物具有四种实体原因为例,这样的观点同样存在问题。如我们所见,事物处在互生互成当中,火并不永远都是火,土也并不永远都是土。至于事物发生运动变化的原因无论是归结为一个还是两个原因,都不具有说服力。按照他的论点,冷不生热,热不生冷,也就是说冷生热、热生冷的质变是不可能产生的。如果认为变化是可以产生的,就必须承认事物本身还具有与其本性正好相反的性质,如它能成火也能成水,而对于这一点,恩培多克勒是不承认的。

阿那克萨戈拉的观点中也有关于两种元素的认识。但他所说的一切事物,在最初时都是混杂在一起的,显然是荒谬的,因为这并不合乎事物的本性。而且,根据这一观点,各种偶性都可从本体中分离出来,但如果真没有什么偶性可以从本体中分离出来,那么现存的本体似乎也就不是什么存在物了。他还说,除了理性,所有的物质都混杂。可见,他主张本原是一种单纯干净而未经混杂的东西。但在有关论证上他却显得力不从心,无法说服他人。

这些思想家所探讨的只是关于生成、消灭及运动的理论。接下来我们来重点关注那些考察全部存在的思想家们,他们的研究涉及可感觉事物和不可感觉事物,其中的对错是非让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

毕达哥拉斯学派也论及了本原和元素,但与自然哲学家们的论述并不相同,因为他们所研究的数学对象除了天文事物以外,都是没有运动的事物。毕达哥拉斯学派讨论与探索的涉及物质宇宙的各种问题,如有关天的生成及其各部分构成,还有它的活动和演变。他们所谓的天包含着所有可感觉事物,在这一点上似乎与自然哲学家们并无区别,但他们所分析出来的本原与原因却可以导向更高境界的存在。而且他们也没有告诉我们,世上如果只有有限与无限、奇数与偶数,运动又是如何发生的?而没有运动,生成和消灭又如何可能?宇宙间的天体又如何能按照现在的轨迹运行?大小如果真如他们所说是由这些东西构成的,那么物体为什么会有轻重的差别?根据他们的论点,可感觉事物与数学对象并无不同,因此他们对于火、土或类似实体避而不谈。此外,他们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数与数的偶性是一切存在事物的原因,是一切天体现象的原因;为什么世界只能按照他们所说的那些数来组合,而不是其他数等许多问题。柏拉图说存在其他数,并认为数是大小,同时也是大小的原因。他还把数区分为理性的数和可感觉的数,其中理性的数是原因。

我们再把注意力转移到那些把理念作为事物原因的人。首先,他们试图通过引入与各种事物数目相等的理念来说明事物的原因。这就好像一个人要清点事物,却觉得事物还少,不好点数,等到事物多了,他才来点数一样。因为形式在数目上等于或至少不少于事物。这些思想家们在对事物试图作出说明时,脱离了事物本身而变成了对事物形式的说明而非事物的说明。它们和事物同名并且在事物之外,是在众多之上的一,无论这众多是现实世界的,还是永恒的。

其次,用以证明形式存在的各个方法中没有一个足以令人信服。依照形式的原则,一切可以成为科学对象的事物,都具有相应的形式。依照单一在众多之上的论点,即使是不存在的事物,也有它的形式。总之,有关形式的各种论点,强化了形式而抹杀了事物的存在,而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关心事物的存在。关于形式的其他结论,也与许多基本原则是矛盾的。

再次,依据形式的说法,不但实体的事物有形式,非实体的事物也都有形式。但依据形式的其他有关主张,假如形式可以被“分有”,就应该只有实体才有形式。如果说理念的形式和分有物的形式相同,那么一定会有某些性质也是它们所共有的。
形式既不使事物发生运动,也不使之发生变化,那么它对于世上可感觉事物(无论是永恒的或随时生灭的)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它对于认识事物和事物本身的存在都没有任何帮助。但如果形式真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那它就可以被认为是原因,如“白”加入某物之中使得该物具有“白性”。但这种阿那克萨哥拉、优多克索及他人应用过的观点,在很多方面是说不通的。这种观点说一切事物来自形式,形式就是事物存在的模式,其他事物分有它们,都不过是一些没有根据的比喻和假想而已。事实上,即使没有形式作为蓝本让事物照抄,事物也会生成和存在。同一事物又可以有几个模式,也可以有几个形式。此外,形式不仅是可感觉事物的模式,而且也是其自身的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蓝本和抄本可能是同一的。另外,实体脱离以它为实体的东西而存在似乎也是不可能的。如果可以脱离,那么形式怎么能够成为那些东西的实体呢?尽管有许多形式存在,但分有者不可能自行生成,其间必须有个发动者来起作用。

再次,如果把形式当做数,那么它们如何能够成为原因?因为现存事物是不同的数吗?例如为什么数是存在物的原因?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永恒的事物与不永恒的事物并无差别?假如此间的东西是数的比例,那么自然要有一种数将其作为自己比例的东西,如果这种东西就是质料的话,那么数本身将成为某些事物对某些事物的比例,就不再是单纯的数了。由此,也就不可能有任何形式是数。

再次,如果一个数可以由几个数共同构成,那么一个形式又是怎样由几个形式构成的?如果说一个数,如一万,并不由几个数组成而是由构成数的许多单元组成,那这些单元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而如果这些单元归属于同一种类型,则会由之推导出许多荒谬的结论;而如果不是同类的,又该如何区分?有关这方面的论证显然不够,且与有关单元的规则矛盾。

再次,为了说明他们的原理,他们必须建立另一类数,即所谓的“居间者”。这居间者的本原是什么,它们何以能够成为现存事物与形式的数的居间者,则将又是问题。还有,构成双数的每个基数都应该在双数之前就已经存在,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再次,数为什么可以合在一起变成一?单位如果有多种,那么就该对各种单位予以分别明晰,无论他们所说的是四种元素还是两种元素,而不应再去管是否有共同元素,即物体的存在。如果真有由相同元素构成的物体,数将不再是实体。且如果有一个作为本原的“一”存在,那么“一”还必须具有多种意义。

如果要将实物抽象为本原时,我们会用“长与短”(或“大与小”)来形容线,用“宽与窄”来形容面,用“高和低”来形容体。但由此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能让平面包含线,立体包含面或线呢?因为宽、窄与高、低是不同类的。此外,线段如何能包含点也是一个问题。柏拉图曾否定有点,只承认线段有一个开始之点。但显然点是一定存在的。

在寻求事物的原因的研究上,我们的前人并没有给出很好的答案。他们不能解释他们所说的那些实体何以会成为事物的实体;他们所谓的“分有”也并无价值;他们所提及的形式事实上也很难将其归为原因;可以说,他们所给出的原因中并无真正的事物的本原。

有人把作为载体的实体当做一种数学性的质料,但这种质料实则并非质料本身,而是实体或质料的范畴和种属差异。根据他们的观点,形式应当随事物在运动,否则事物的运动将无从解释。而这些都毁掉了在此之前关于自然的全部研究。根据他们的分析前提,我们也得不出他们的关于宇宙万物是一的结论。与数相关的线、面、体的存在形式及意义,也并未获得说明。

总之,前人对于事物原因的探索似乎都犯了同样的错误:对多种意义不加以区别,就去寻找事物的构成元素。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真正了解到宇宙万物的构成要素。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一切事物的要素呢?很明显,我们不可能先知而后学。但我们可以通过证明或定义,部分或全部地运用潜在的知识,以帮助我们掌握新的知识。

另外,如果没有具备相应的感觉,我们怎能认识各种感性事物?如果组成一切事物的元素能够被感觉到,那么我们应该就能认识一切事物。

前人们似乎都在寻求我们在《物理学》中所讲过的各种原因,但他们的研究是模糊的——有些像是说到了,又像是全没说到。这也难怪,哲学在起步之初难免要对一切含糊其辞。对这些观点进行总结,列举并评析它们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我们之后的论证也许会有所帮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题研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