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故事是一道浓汤

老故事是一道浓汤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老故事是一道浓汤——养人。来,讲一个: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这是著名的割席断交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话说锄菜刨见一片金,“华歆”们条件反射似的捡起来看看的。因为朋友管宁这样的君子在场,就又马上丢远了。管宁岿然不动,照旧锄地,但华歆的举动已看在眼里了。

又一日,他俩正在读书。有豪车经过门口,华歆又不淡定了,放下书出去看热闹。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 你再不是我的朋友了。”(相当于“滚!”)

哇,管宁够狠,不怕没朋友。

华歆心性躁动,金钱富贵在前,波澜起伏。古人为学,讲求淡泊宁静。作为日日厮守、相伴读书的同窗,彼此濡染,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必定会有影响。

说起来,人性本恶,需要从小动用家庭教养着,学校师长引导栽培着,长大后,社会法规威慑着……即使这样,恶事屡禁不止且世风日下,恶人仍然横行且越来越出离底线。这是摆在眼前的,还有幽藏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恶念,也常常出来造次,如果没有道德修养、信仰规条、法律法规等约束,没有羞耻心、畏惧心和敬畏感,天下大乱是一定的。

如此推之,管宁一定深知自己内心的坚守——看似铁桶江山,如若不防微杜渐的话,千里之堤也会溃于蚁穴的。所以,面对诱惑和试探,“管宁”们断然割席,是自保清流的明智之举。

这是中国儒家的选择,叫做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类似的提法有:径渭分明,择善而从……

不过,这里面除了自洁自保的明智之外,有着不可掩盖的厌弃、嫌恶或惧怕之情,甚而还有高高在上的道德优越感。

那么,再讲一个两千年多前老故事吧:

话说耶稣时代的以色列地区,属罗马帝国管辖。罗马人为了便于统治,起用了一些以色列本民族的人,税吏就是其中之一。这个群体,是罗马人的走狗,本民族人的败类。他们替罗马人收税,盘剥同胞的血汗钱,为以色列人所不齿。

这一天,耶稣进了耶利哥,这座城是去耶路撒冷的必经之地,所以设立了重要的税关。城里有一个矮个子叫撒该,是税吏头子,他巴结罗马人,收敛税银,集聚了大量钱财。他在经济上是优越的,在关系中是断裂的,被会堂不容,遭同胞厌弃,是众所周知的“罪人”。而撒该这个名字是“义人”或“纯洁之人”,这实在太讽刺了。

听说耶稣来了,内心深处缺乏喜乐的撒该也想看看这位了不起的先知。因为人多,他个子矮,看不见,就跑到前头,爬上桑树看耶稣。耶稣到了那里,抬头一看,对他说:“撒该,快下来!今天我必住在你家里。” 撒该实在是没想到——没想到耶稣认得他,没想到耶稣要住在他家。狂喜过望的撒该急忙下来,欢欢喜喜地接耶稣到他家。

老故事是一道浓汤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众人奇怪了:耶稣怎么到这个众所周知的罪人家里去住呢?我们躲都来不及呢!

这个故事里的撒该比华歆不知要坏多少倍!耶稣不是用逃避和嫌弃,而是迎上去。他说:“人子来,为要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他也说:“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 于是,他对撒该说:“快下来!”

撒该做的是积极回应——他下来,迎接耶稣。耶稣的主动靠近,使得曾经为钱而出卖自己的撒该说:“主啊,我把所有的一半给穷人;我若讹诈了谁,就还他四倍。”这是撒该悔改的实际行动。

爱的力量,挽救了堕落的撒该。

试想,如果华歆遇到的是耶稣,会怎么样?管宁对华歆,从冷眼旁观,心中生厌,到决绝而弃,整个过程中,是中国儒家思想“独善其身”使然。耶稣对撒该,从主动问候,热情相邀,到与他同席“洗白”,是基督“救赎世人”计划成就。如果华歆遇到的是耶稣,一定会倾心教导,委以重任:你喂养我的羊!

所以,是远离罪,不是远离人;是厌弃罪,不是厌弃人。

两则老故事,两种选择。你喜欢哪一种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故事是一道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