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人人都有拖延。其实,本身拖延并不可怕,关键你是否做好承受拖延带来的成本和代价。
从“拖延症”发展到“拖延癌”,从先兆拖延养成顽固拖延,乃至造成可预期的恶性后果,那就不是可以一笑了之的事了。
拖延产生的原因
从生理因素讲,拖延是我们大脑中的边缘系统和前额皮层相互斗争的结果。
边缘系统是大脑里的老部件了,负责调解情感和本能,让我们经常屈服于情感、受不住诱惑、做出本能反应。
而前额皮层承担逻辑思维、理性分析等功能,让我们记住长期目标,认识到任务的重要性。
但边缘系统经历了几百万年的进化,异常强大,而前额皮层的形成只有几千年,相对弱小。
在面对短时间内的良好感觉和多巴胺刺激分泌时,边缘系统战胜了前额皮层,让我们选择了看电视而不是学习,赖床而不是早起,总是宽慰自己“可以再拖延一点”,而不是尽快完成。
从心理因素讲,拖延是为了让自己逃回心里的舒适区。
我们所要做的重要的任务,往往是单调沉闷、让人沮丧、艰难费劲、繁琐模糊的,尤其遇到挫折时会让人感到没有意义,缺乏有效的奖励。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重要的事一拖再拖。但如果不做事,又会产生愧疚等负面情绪。所以,为了麻痹自己,大多选择了那些看起来简单又充实的事情,让自己假装忙碌,忘掉重要而不紧急的事。
还有很多人充满顾虑,虽然本身有计划和预见的能力,但总是耽于思虑、惰于行动,怕自己做不好,担心行动了会产生问题,是不是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对未来可能的坏结果心事重重,降低了解决问题、落实执行的能力。
由此,正是因为这种拖延,我们把现在的我和未来的我人为割裂,让未来的我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不断把艰难的任务留给明天的我。
结果,未来的我受到更多不公平待遇,越来与难以承受生命之重。
从习惯因素讲,总是先做简单的事、忙着东搞西搞、抓不住重点。
有关研究表明,我们行为中40%—45%都是习惯性行为。
习惯是由暗示、惯常行为和奖赏三部分组成。暗示是触发习惯的诱因,惯常行为就是习惯本身,奖赏就是满足的某种渴求。
而简单的事情、琐碎的事情通常容易完成,能够让我们在单位时间做更多的事,充满了精神上的愉悦和获得感,获得更多的多巴胺。
但也正是这些事情,挤占了本应该优先完成的重要事项,造成了时间不够用,让你不得不谅解自己,想着“这件事明天再说吧”。
天长日久,我们就会发现,忙忙碌碌一天,干的都是没有太多意义的事,对个人没有提升、对发展没有助力,只是重复了低回报、无价值的劳动。
拖延并非不可战胜
我们已经知道引起拖延的诱因,就需要有针对性各个击破,恢复健康的执行力,让任务不再望却步,重新夺回大脑的控制权。
——找到任务的意义所在。
我们对拖延的事务,大多抱有畏难的心理预期,其实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充足的意义或没有明确未完成的代价,从而对实现的目标不太渴望。
假如,向你许诺,如果你每天早起、勤奋工作、不断提升,十年后给你1亿元。我想你会为了那明确的1亿元,十年如一日的拼搏努力。
而如果没有预期的那1亿元,你同样拼搏努力不仅可能赚到甚至还可能超过1亿元,但因为缺少具体明确的目标,大多数人往往最终坚持不下来。
所以,你需要给自己的任务一个明确的意义,对未来展开想象,想象一个更美好、更高效的你,尤其让现在的你不要亏待未来的你。
想要减肥,想象一下瘦10斤、20斤的健美体魄;想要马拉松,想象一下超越众人、站在终点的壮志豪情……
正视你自己的欲望,给自己一个做事的真正理由,看这件事能否帮我达成目标。只有当我们的需求与事务的收益完美契合,我们才会有动力去完成。
你可以给未来的你写一封信,描述你当下的状态和现在预期的目标,帮你找到实现未来的意义;也可以通过AgingBooth等APP软件,描绘一下30年后的你的模样。
当看到岁月在你身上的痕迹,就会真实感到现在努力努力的意义。
——烂开始胜过不开始。
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过于周密详细的计划多是来不及的也不是必须的。此时,就需要先干起来再说。哪怕是烂开始,经过不断努力和调整,最终得到好结果的几率很大。
所以,我们要做出改变的就是咬牙坚持,挺过那“撒旦五分钟”——当你准备做一件事时,不要迟疑,立即开工,先集中精力做5分钟。由于限定的时间是5分钟,心理压力不大,预期很快完成。
然而,一旦投入5分钟,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你就很难放弃,并且在高度集中精力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完好的工作状态和损失规避的心理暗示,思路也顺了、情绪也嗨了、下手也快了,从而开始郑重其事地全心投入。
一个立刻行动的烂开始,就像开启了一扇门。虽然前路可能泥泞,但我们总想看看门后的风景,从而打开了一个世界。
——为任务设置一个期限。
总是把事情拖延到最后一刻,是因为我们对做事没有一个合理的预期和规划。
所有的事务我们都应该设置一个期限,不要让事情无限期的拖延下去。正如看着奇妙清单中不停闪烁的标红(未完成的事项),心理总是有沉重的负担。
尤其针对时间紧或有压力的任务,必须设置结束时间。实际上,你要坚信——万事皆可终结。
也有很多人面对期限,一再拖延,想着时间还早呢,导致最后的Deadline时刻手忙脚乱。
设置期限的目的不是要拖到最后一刻完成,而是要从最后时刻向前倒推,进行任务目标分解。
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小目标分解成容易完成的小任务,再分解到每一周、每一天。
通过这样不断设置里程碑,明确完成的时间进度,从简单的小任务汇聚成阶段性成果,阶段性成果最终完成终极任务。
——先完成,再完美。
有些人干工作追求精益求精,是完美主义者,容不得一点瑕疵。
从工匠精神的角度,追求至臻至美,是一种良好的品质。但过于纠结于细节,用80%的精力奉献给20%的任务,反倒不如用20%的精力多达到几个80%的成效。
“做完事情胜于完美收工”。这是Facebook 办公室墙壁上贴的箴言。面对一项困难重重的任务,我们不妨先示弱,简单应付,搭建框架,完成整件事。等到随着思考的深入、条件的成熟,再进行完善。
就如同盖房子,首先要搭个框架、做个毛坯,最后才能精装修;写文章也是,先搭个骨架,寻找素材,最后润色完成;考试更是如此,遇到不会的题,先放过去,先做其他题,而难题也在头脑中酝酿思考,等回头再去啃硬骨头。
只有当任务完成一大半的情况,我们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压力也缩小很多,动力也会增强。
——拆解最难的事。
为了逃避那些困难的事,我们往往会找各种借口,去做那些看起来有用的事,反而耽误时间,加重了压力。当Deadline来临,心理压力倍增,导致内心坍塌。
对付难事,也有很多破解方法。
——提前做好规划,制定详细的计划,将难事分解为小步骤、小任务,每次推动一点,难度就会降低很多;
——学会缓解自己的压力,边完成艰难任务,边通过喝咖啡、听音乐等方式缓解情绪;
——每完成一次小任务给自己打点鸡血,用小而即时的奖励慰劳自己,庆祝阶段性胜利。如果准备购物奖励,就列一个清单给自己,完成一件买一件。
——完成重要的难事,要选择在自己的生理黄金时间,选择啃硬骨头时,要关上办公室的门、隔绝电子设备的干扰,一鼓作气、全力以赴投入。
——如果真的很难,多利用一下你身边的资源,求助他人。毕竟任务大于面子。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难事从此变得不再更难。
再强调一点,拖延的人不会被拖延拖死,只不过生命的年轮减少了光彩。
希望正准备拖延的你,认识到拖延的问题所在,行动胜于目标,选择大于努力,否则就要调低心理预期,敢于接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