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看世界——大英博物馆里那些有趣的宝贝们

逛博物馆是一件有趣但却特别累人的事,大英博物馆里陈列的藏品浩如烟海,一一看完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我就走马观花,专挑那些一下能吸引我兴趣的东西细看玩味,算是娱乐自己,毕竟古人当初做这些物品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学习的。
展柜里各种各样的藏品不知凡几,和我一下对上眼的往往是那些造型生动、富有表情,又或者是与我们的文化有近似之处的,让人产生联想的宝贝了。


希腊馆

这个陶俑右手放在耳朵上,嘴巴张的大大的,仿佛在问:“你说啥?”不知道他是真的没听见呢,还是装作没有听见。有时候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个不想听你说话的人,你说再大声也没用。


非洲馆

同样是听,这个水壶好似要谦虚一点。壶应该装满水才是壶的本分,中国俗话说半罐水响叮当,满罐水不响。难道这个壶有教诲之意,规劝人们多听少言?至少我第一眼看到这个壶,想到了“兼听则明”。


启蒙厅

说到多听少言,这个印度神像一只手放在嘴上的动作似乎就是提醒我们非礼勿言。爱喝茶的人一定都知道茶宠三不猴,分别意指: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据说来历源自《论语》,提倡“克己复礼”。这印度的神像的道德意义与中国关于礼的观念有多少异曲同工之处,没有细究,但两者之间如此这般形似,也太巧合了。


非洲馆


罗马馆


罗马馆

这三个摸头的宝贝其中罗马馆的两件都是用来表示哀悼的,有点像是从事哭丧工作的人。抛开他们摸头的原生语境,我就觉得这摸头体现的意味足够生动,可以配上各种台词呢。比如,非洲馆的小哥:“唉,我好受伤……”罗马馆的大姐:“呀,瞧我这记性!”罗马馆的大哥:“哎,这就尴尬了……”看到这些宝贝们,感觉他们内心戏好多。


罗马馆



罗马馆

看到这两把梳子,童年的痛苦回忆全回来了。小时候头发长虱子,妈妈就要用跟这个差不多一样的梳子,我们叫篦子,狠狠地从乱糟糟的头发里梳过,每次都要痛的哇哇大叫,眼泪长流。篦子这种东西我是几十年都没有见过了,在大英博物馆的罗马馆里见到如此形似的梳子,居然觉得亲切,虽然回忆有点痛苦和尴尬,但人类文化的相通性却令我惊叹。


希腊馆


中国馆

这两个水壶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但却极为形似。是什么原因让天各一方的人们做出样子差不多的物品来?想必人的生活日常需求、愿望寄托等大致相同,体现在器物上就有相似。


图片发自App

都忘记这是在哪个馆里看到的了,只为这厉害的劈叉的功夫折服。


图片发自App

看到这两个端坐的人儿就想到朋友留言说要端个小板凳坐等我的游记直播,他们的形象太符合了!你看他们凝神端坐,觉得不是在看世界杯,一定是在听讲座吧,听得如此专注,表情祥和。不知道塑他们的人目的究竟是什么,又用来做什么,我不知道,也没有认真去读注解,就想像这样看他们,古物于我不再是文物,而是在此瞬间与我有了联系。

相信每个去博物馆的人观看文物的角度都会不一样,但一定都是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看到什么,也许我的好奇心还没有随着年纪增长而变少,所以总是看到这些好玩的东西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玛丽看世界——大英博物馆里那些有趣的宝贝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