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年危机的思考

【开场笑话】

“35岁是程序员工作的终点”。有人不同意中年危机这种说法,因为按照某些鸡汤所说,努力干上一万小时,争取成为“高精尖的一小撮人”,不就完美躲开中年危机了么? 其实,这完全是正确的废话:以大神为参照的话,我缺的不是努力,而是智力。通俗地说就明白了:我本来是一位朴素的老农名,一心探索宇宙爆炸的奥秘,可是我在连无理数都还没有学明白的时候,回头一看,地里的麦苗早让驴给啃了。

 

=================================================

 

提出问题1:35岁后,职场人都去哪里了?

1、继续在职场。一类是在机关事业单位、研究所、医院、学校。一类是在企业,国企、民企、外企。国企尤其央企中,非常稳定,他们在围城内,35岁对他们没有太多影响,影响的只是想进入围城的人。民企中,大部分人已经到了中高级管理者或工程师,面临着最大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丝毫不敢懈怠。网上的段子“不要随便骂九零后小年轻,而可以随便骂中年人,因为他们不敢随便离职”,这击中了刚刚在城市站稳脚跟的中年人的软肋。职场生存法则“忍狠滚”,网上鸡汤说要练就自己不可替代的能力,但是谁具备绝对的不可替代性。连马云都可以从阿里卸任,何况你我?所谓不可替代性,也只能是让自己的专业性更强,对公司的性价比更高而已。

2、离职创业。有成功,有失败,不适合所有人。夹缝中生存也不是那么容易,熟悉的是原来的行业,公司生产的产品大都是边缘性、小众的产品,因为普通的产品市场早就被成熟的大公司瓜分了。

3、离职深造。内网一个同学的朋友,干过技术员、干过销售、干过保险代理员、三十五六岁时,辞职考了博士,读完3年内后,去高校当老师,现在数年过去也已经成为一名教授了。

4、自由职业。多是因为家庭原因,比如开个小店之类的。比如男的在外面打拼,女的开个小店,时间自由,不求能挣多少钱,至少自己不闲着。

 

心得:

35岁正是人生如日中天的年龄,即具备体力精力,又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应该是职场最为抢手的人才对,但是由于一些扭曲的评价标准,扭曲的价值观,导致了35岁经过一轮轮的炒作,成为了人们工作是否成功,是否值得录用的分水岭。目前的职场气氛有点浮躁,只愿意简单地拿年龄划线。

 

=================================================

提出问题2:什么是中年危机?

解决问题,首要要分析问题的核心,分析为何会有中年危机,以及应该构建哪些能力来应对。

中年危机与职业本身特性有很大关系。

1、能力获得速度快的行业,后辈更容易调整前辈,形成中年危机。

2、技术升级速度快的行业,手里的秘籍容易成为废纸,形成中年危机。

尝试从这2个角度给一些常见行业进行分析。

对中年危机的思考_第1张图片

       从上图根据技术升级和能力获得的速度分为4个象限,左下角为技术升级和能力获得速度慢的行业,比如中医。右上角为技能升级速度快和能力获得速度快的行业,比如IT工程师。

       IT工程师虽然身处高科技行业,但得益于大量的开源技术、丰富的培训,比如“2周精通python语言”,“1个月培训助你成为大数据专家”,使得IT工程师的编程已经容易上手,从而导致行业的门槛容易跨越,能力获得速度也变得很快。从技术演进速度看,也很少有哪个行业能与IT行业匹敌。在当今世界所有技术工种之中,编程可能是最容易上手的。还甭说在北大青鸟培训过三天两早晨,就算是灵性的高中生自学一阵,也能胜任IT公司绝大多数码农岗位。这个学习速度,比起大夫、钳工和说相声的,不知道快到哪里去了。

       你会的技术,别人一学也会;你掌握的利器,过两天就成了钝器。这让码农行业呈现出一边倒的年轻化特征,在多数非创新岗位上不存在老专家这么一说。所以,我们得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结论:码农的中年危机是由其职业属性决定的,与呼吸一样无法避免

 

=================================================

提出问题3:如何选择行业应对中年危机呢?

因为速度快容易被替换,应对措施可以是找到让2个速度慢下来的行业或岗位来处理。

以IT工程师为例,有几条可供参考的路线,概况为3P(PPT、Politics、Paper)

对中年危机的思考_第2张图片

1、Paper路线

       和学术界搭上关系,包括栖身于学术圈顶级会议上发论文并和大佬们谈笑风生,或者在技术决策上具有团队影响力和话语权的架构师等。门槛高,需要扎实的技术技能和灵活的业务建模能力,年龄和经验往往是优势。虽然学术界新技术层出不穷,但如果学习得核心技能,中年危机来得并不猛烈。

       这条路线的适应者相对较少,不过却非常有效。简单来说,能够跟学术界搭上点儿关系,在此序列里标名挂号,比只会coding,长期职业生涯会顺利很多。学术能力的获得速度是很慢的,因为这个圈子有打怪升级的体系和标准:谁发过什么期刊,得过什么第一名,是哪儿的会员,这些credit,跟码农们只看几点代码的环境可不一样。在此体系下积累起来的“认证过的能力”,是只增不减的。所以,虽然学术面临的问题也随着时间快速演进,中年危机来得并不猛烈。

2、Politics路线

       从生产力岗位转入生产关系岗位,从面向系统到面向人,一般来说就是各种管理岗。性价比高,竞争激烈,要有意识构建好自己的能力,才有机会进入。伴随风险是从一家公司的管理岗位,可能难以直接跳到另外一家公司的同等级别的管理岗位,因为管理岗位多是内部培养的,而技术专家常有空降。

       这条路线的两个速度都很慢:搞生产关系这事儿,需要长时间与人斗的历练,核心能力的获得相当漫长,除了天赋异禀的白头山天降伟人,一般都是老而弥坚。另一方面,与人都的技能树,中国在奴隶社会以来,就没有太大变化,以至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所以向这个方向努力,对码农来说,是逃离职场中年危机的通道。

3、PPT路线

       通俗讲就是从写代码岗位转入写PPT岗位,比如产品、运营、售前等。PPT技能随变化很慢,十几年前的一些讲稿,放到今天也基本能糊弄过去。因此,PPT岗位不太容易因为技术的骤然升级而被淘汰。另外,虽然PPT能力非常容易获得,可是相配合的演进能力却需要一番磨炼,总体来说比码农上手速度也要慢。

       选择哪条路线,需要结合个人兴趣。

 

=================================================

提出问题4:个人应该强化哪些技能?

对中年危机的思考_第3张图片

整体能力模型如上图。

       处于中心的是行为处事准则,也就是正确的思想观念。最核心的观念是“把职业生涯当作自己的事业”,为自己而工作,把提升自身能力作为事业的目标。围绕这已核心的好包括“结果导向、承担责任、技术精专、团队协作”等。

       这些看似正确的废话,为什么事情还是可能做不好呢?最主要原因是只明白道理,但没有融入潜意识和习惯中。因此做决策时没有遵循这些道理。

       为了将正确的观念融入潜意识中,需要习惯和技能辅助,影响着平时的一言一行,通过规范言行来帮助这些观念深入到本能中。为了这些道理能够落地执行,需要详细的规划并反复实践,并通过复盘等手段总结得失,差缺补漏。

       上述措施的执行基础,还依赖“渴望成功的欲望、优秀的执行力和健康的身体”。

 

=================================================

提出问题5:如何培养和加强上述技能?

【1】树立正确的观念并转化为本能

       为自己工作:工作不是为老板工作,而是为自己。工作属于公司的,而职业生涯却属于自己。当把这件事想明白时,个人职业发展将会焕发新的青春。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如何像企业一样思考,如何提升自己的技能,让公司持续的购买你的服务。

       结果导向:公司付钱的目的是要带来价值,你提供的服务最终要能产出结果。公司里面功劳大于苦劳,结果大于过程。正所谓是为过程喝彩,为结果付酬。

       承担责任:责任与重要性成正比。当你的责任越大,承担的事情越多,公司对你的依赖也就越重要,也更能够让你脱颖而出,得到更好的资源和机会。所以,需要主动的承担更多的责任,不要退缩,敢于顶上去。而且勇于承担责任,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绩,成为问题的解决者,并不断更新自己,也更容易获得晋升。

       既专又精:要揽瓷器活,得有金刚钻。做事情做深入专一,所提供的服务才能够足够优秀,才值得别人pay for money。切忌什么都会,但什么又不懂。--点评:有选择地学习当前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

       团队协作:独行快,众行远,不用多说。

 

【2】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执行效率

1、工作习惯:提升执行力和保持专注力

2、生活习惯:经常健身

3、学习习惯:不断学习、深入思考、持续输出、技术社交。首先先得有持续学习的主动性,并且不能浮于表面,需要深入本质,思考背后的模式和原理,并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持续输出是保证深入思考的重要措施,也能够积累自己的技术体系。最后,搞技术不能闭门造车,技术这玩意也需要社交,接受大神们的指导。

TIPS1:教会他人是最深入的学习方式!这是费曼学习法的精髓所在。因此多做技术分享,可以督促自己深入学习。

TIPS2:持续思考。如果深入思考技术背后的原理,很容易融会贯通。一旦了解得比别人深,就容易看到问题本质,产生信心,激发乐趣。这时候你的解决方案就比别人漂亮,从而更快地提升能力。一旦进入良性循环,你的进步就比别人快,但付出的却不一定比比人多,此时走上了捷径。--点评:技术之间有相通性,需要融会贯通

 

 

【3】强化技能,提升生产效率

1、个人能力,包括系统化思维全面分析问题,拆解问题,逐步分解和执行,并能够有效沟通协调上下游资源,把事情做成,拿到结果。事情做完了,需要包装,进行自我营销。

2、当个人的贡献有了,负责的范围越来越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这时候就得向上管理,和老板把事情讲清楚,获得老板在资源和人力上的支持。当队伍壮大了,就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所以团队管理,提升组织效能就变得重要了。

3、做完这些后,就会感觉小有成就,马上就踏入人生巅峰。但这个时候需要停止当前成功的喜悦,延迟满足,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来获得更大的成功。

 

关于有效沟通,关键是:掌握TCP和UDP模式,正确判断问题的紧迫性,提前沟通和别跑题,表达清楚别让人猜测

第一类常见的沟通问题是沟通的可靠性。沟通分为TCP模式和UDP模式。TCP模式通俗表述是:我知道你知道。UDP模式通俗表述是:希望你知道。TCP模式当然比较可靠,不过成本比较高,UDP模式成本低,但是不可靠。在沟通可靠性方面,常见错误有如下两种:

<1>经常听到这样的争论。一方说:“我已经告诉他了”,另一方说:“我不知道这个事情呀”。把UDP模式当做TCP模式来使用容易产生扯皮。

<2>过度沟通。有些同学对沟通的可靠性产生了过度焦虑,不断的重复讨论已有结论的问题。把TCP模式当成UDP模式来使用,效率比较低。

 

第二类场景沟通问题是时效性问题。从时效性讲,沟通分为同步模式和异步模式。同步模式通俗表述是:你现在给我听好了。异步模式的通俗表述是:记得给我做好了。在沟通时效性方面,有如下两种常见错误:

<1>已经出现线上事故,紧急万分。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感觉事故可能和某几个人有关,但是也不能完全确定,所以没有通知相关人员。最终,一个普通的事故变成了严重事故。对于紧急的事情,必须要同步模式。

<2>半夜三点你正在熟睡,或者周末正在逛街,接到一个电话:“现在有个需求,能否立刻帮忙做完”。这会非常令人郁闷,因为那并不是紧急的事情。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要立刻解决。

       有效沟通的重要原则是提前沟通。沟通本质是信息交流和处理。可以把被沟通对象形象比喻成串行信息处理的CPU。提前沟通,意味着将处理请求尽早放入队列里面。下面的例子让很多工程师深恶痛绝:一个需求策划了1个月,产品涉及了2周,开发接收到该需求时,只剩下2天。工程师据理力争,加班加点1周搞定。最后扯皮的话题可能是“开发人员不给力或不配合”、“需求传递不到位”。希望别人配合,需要尽早沟通。

       有效沟通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不要跑题”。很多看起来是很接近的问题,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问题。比如:“一个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实施一个方案’”,有人却可能提出“是否应该实施该方案”。“如何实施”和“是否实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问题,很多看起来相关的问题实际上跑题很远。“跑题”是导致无效沟通的重要原因

 

表达清楚别让人猜测

     我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表达的观点暂时性错误,但是要表达清楚,不能模糊让人猜测,这会影响沟通的效率。很多时候表达模糊是因为不敢当责。在《法律的训诫》一书中提到:要想在与法律有关的职业中取得成功,你必须培养自己掌握语言的能力,语言要有说服力,要简洁、明确。他说,我在写的时候,逐句推敲、反复修改。要不惜一切代价力求使你的意见明确;使观点确实和确切,不要模糊或模棱两可。

 

关于延迟满足感,可参考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受试者是4~5岁的小朋友,他们每个人面前都有一块棉花糖,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但如果可以再等待15分钟,他们就可以得到两块。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忍不住,直接吃掉了棉花糖;有些孩子则用比如唱歌、蒙眼睛等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抵抗住了诱惑。在大约30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当年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小朋友,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比如考试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有更好的教育成就、身体素质更好等等。

       后来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和权浩南,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遍论文,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并得出了一个结论,“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孩子的家庭能给孩子稳定的感觉,就是让孩子觉得我通过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块棉花糖,孩子大概率会选择等待。如果孩子的家庭经济背景不好,孩子觉得连第一块棉花糖可能都会消失,那他们大概率不会选择等待。

       本场景的延迟满足,指的是延迟个人在成功上的满足感,不要止步于当前的成功,多给自己一些挑战。比如这个项目已经拿到了+5%,那还能不能再提升到+8%,或者解决方案能不能更优美一些,约束能不能少一些,这样不断给自己拔高目标,让自己收获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老西医和老码农的中年危机   https://mp.weixin.qq.com/s/89_0_tRktH28D2aIGWfNtQ

2、工作中如何做好技术积累  http://tech.meituan.com/2018/04/16/study-vs-work.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