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领导力6:吾道一以贯之
说完了”忠“,我们再来说一说”恕“
”恕“字拆开来就是如心。中心(忠)只是一颗心,如心就涉及到两颗心了。二心如一心,你心如我心,将心比心的意思。
如果说"忠"是一种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那么“恕”就是我们现代人常说的“同理心(empathy)”
孔子十分强调“恕”道。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已经于1993年被世界宗教议会写进了《世界伦理宣言》中。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说,同理心包含三个方面的能力:
1,认知同理心,即理解对方处境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
2,情绪同理心,即感受对方情绪的能力。
3,同理心关怀,即响应他人需求的能力。
恕道如心,完整地涵盖了同理心的三个方面。
孔子将行,雨而无盖。门人曰:“商也有之。”孔子曰:“商之为人也,甚吝于财。吾闻与人交,推其长者,违其短者,故能久也。”
这还是《孔子家语·致思》篇的一个小故事。孔子有一次要出门,可是天下起雨来了,而孔子乘坐的马车上却没带伞盖。有一个学生就说,“子夏家有啊,咱们找他借吧。”孔子说,“算啦,不要去借了,子夏比较小气的。我听说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推崇别人的长处,避开别人的短处,这样的交往才能长久啊。”
其实,老师跟学生借把伞,子夏肯定没法子拒绝的。但孔子知道,子夏的心里可能会不舒服,把人家置于不舒服的境地,有可能做出不当的行为,从而损害了对方的名声,也伤害了双方的友谊。孔老师这是亲自践行恕道啊。想想我们现在的网络暴力,恕道已经离我们很远了。
忠道(self-awareness)永远没有过分的时候,但是恕道却有过头的时候,恕道过头了就变成没有原则的滥好人,比如那个著名的“白左圣母”瑟琳·格伦,被三个“难民”轮奸了,报警时却谎称嫌犯是讲德语的人。事件真相曝光后,她在脸书发表一封给难民的公开信,声称“最让我伤心的是我受到性侵的事件,使得你们遭到更多的种族歧视”,“我不会眼睁睁地看着种族主义分子把你们视作问题”。无语!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孔子教给了我们一种方法。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所谓“直道事人”,就是“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生活少不了会遇见反社会人格者,比如最近曝光的高铁霸座男,强奸杀人的滴滴顺风车司机,这些都是良知缺失的人(据研究这些人的大脑与常人不同,感受情绪的功能区有缺陷,因而缺乏同情心和同理心),对待这些人,该拿枪时就得拿枪。
无论是“中心”还是“如心”,都是关乎“心”的事儿,所以曾子用”忠恕“来解释“一以贯之”,还是蛮到位的,后人死抠两个字还是一个字,是有些矫情了。
自我意识(忠)和同理心(恕),一个是理解自己,一个是理解他人。一个是自我管理,一个是影响他人。这两个是同一的,脑科学研究发现这两种活动发生在同一个脑区,甚至是基于同样的神经回路。
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和同理心(empathy)是各项能力的基础,我们经常看到的胜任力模型中,大部分能力项都是建立在这两者的基础上。
”一以贯之“跟我们日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关系可大了。
有个朋友跟我说,我花了99块钱买了某某课程,又花了199块钱买了某某课程,算起来都花了1000多块钱了,而且我还都坚持听了,可是一年下来,我不知道我学了什么?
听她这么一说,我心里咯噔一下,我也一样啊。逻辑思维我一期没落下,我曾经一周时间听了100多条"每天听本书",我从2016年开始用有道云做读书笔记,现在已经记了180本了,但是我学到了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我所知道的是,读了那么多书,学了那么多知识,身心却没有感觉轻安自在。
其实庄子早就警告过我们了,庄子在《养生主》里说: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殆“就是危险的意思,为什么这么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反而危险呢,不是说好的”知识就是力量“吗?
庄子说,这是因为你的心变成了“有蓬之心”,意思是心里塞满了蓬草。
我相信大家都有过吃多了,肚子胀鼓鼓的感觉。如果经常这么滞涨,身体机能就会失调,各种毛病都来了。
知识是精神食粮,也需要消化,而“心”就是知识的消化系统。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就是这个过程。未经消化的知识,与蓬草无异。
如果你的“消化系统”不给力,其症状就是,知识越多,内心反而越空洞。就像网上说的那样,“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反之,健康的”消化系统“可能就是法喜充满的那种,象庄子一样逍遥游,或者是孔子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
阅读、听书、讲座、培训、各种体验,都是“吃草”的过程。老牛吃了草,还需要反刍。人学了知识,也需要反思才行,不然就会引起“食积”,知识积在心里面发酵,酸臭劲儿就上来了,所以老百姓称这种人叫“酸儒”。
反思就是“归一“,至于归到什么样的“一”,每个人都不同,每个人需要自己去发现。
去哪里发现?答案在自己的心里。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与自己的内心连接,聆听内心的声音(忠);与其他生命体连接,感受其他生命的呼吸(恕);与更大的系统连接,回归更大的生命体(合忠恕为一)。忽然有一天,在所有的连接中,有一条清晰的脉络浮现了出来,从过去一直延伸到未来,于是一切的经历,一切的行止都被赋予了意义,这就是你的“一”。你叫它本心也好,初心也罢,或者 ,life purpose, calling,等等,总之,就是串起你人生的那个。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放心就是丢失的心,做学问就是要把丢失的心找回来。悟者吾心,用自己的“心”来贯穿一生的足迹。
现代社会里,物质极大丰富,欲望也极大丰富,而且往往披着”知识“的外衣,堂而皇之地撩拨着你,无时无刻,没完没了。在”知识“的丛林中行走,我们需要”一以贯之“的能力,否则说不清什么时候”心“就走失了,只剩下躯壳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