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学知识 ┃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

引言

  “世界科技创新论坛”微信号2019-01-29刊登卢娜撰题为《爱因斯坦之后,科学停滞的困境远超我们想象》一文中说:
  “在当下,不乏创造性的科学,但都是基于爱因斯坦一辈留下已有知识上的交叉融合。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领域,令人吃惊带有颠覆性质的原创自然科学新突破,从未出现过。”
  其实,颠覆性的原创自然科学新突破,并非未出现过。早在古代就有万物之理、无敌之道,今又被重新发现,但却一直被现代的学界所忽视。

古代小学知识 ┃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_第1张图片
图    先秦诸子(图片来源:网络)

1、形和数

  万物之理,即宇宙的数学科学或纯数学理论,简称“物理”学或“道”。《庄子•缮性》:“道,理也。”《说文解字注》: “理,《郑注乐记》曰:理者,分也。”

  宇宙数学科学(纯数学)从一开始就是形与数统一或相结合的。几何学图形简称“形”。客观的事实是:我们在物质实践中直接经验到(看到或体验到)物有形,而用形刻画(表示)物;再为形配数,从而形有数,以定量刻画物。《庄子•秋水》曰:“号物之数谓之万。”又:“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 即《天道》所谓“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者,物之精也。一尺者,一之形也。在几何学历史上,有三种单位:1、长度单位(图A)——尺 ;2、面积单位(图A′)——尺×尺=尺²=平方尺;3、 体积单位(图A″)——尺×尺×尺=尺³=立方尺 。在形的上述三种单位中,最基本最简单的是长度单位——(图A)。

古代小学知识 ┃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_第2张图片
图  形有三种单位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形式)。度量(运动)是宇宙几何学的基本概念。《秋水》中还说:“夫,小之微也;垺,大之也。故异变,此势之有也。夫精[细微小][大]者,期[度量、对比]于有形者也。” 《说文解字注》:“期,会也。会者,合也。” 所以,于几何学的而言,者,即是一定形式的会合、叠合(对折)、迭合,谓之度量也。

  简单讲,纯数学或数学科学的对象是现实宇宙的。恩格斯《反杜林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现实宇宙]中得来的。……纯数学的对象是现实世界[现实宇宙]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辞海》:“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现实宇宙]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2、宇宙数学科学之“道”的出发点

  为了精确定量描述宇宙万物的各种运动演化,古代天才的科学家发现,公理“宇宙只有一个”是物理学之根。

  作为宇宙几何学的出发点,“一”是完整的宇宙抽象,即形数统一或相结合的几何学图形“一”是整个宇宙的抽象。

  宇宙这个概念,即思想中完整的宇宙抽象确立之初,是一个形数统一或相结合的几何学图形 ——“一”(即“一尺”亦即《说文解字注• 》:“一,惟初大极①,道立于一,造分天地[虚实或阴阳之气][积聚或集合而]化成万物。汉书曰,元元本本,数始于一。凡一之属皆从一。一之形②[按:即一的尺],于六书为指③。”

 ①惟初,指思想体系或理论思维的初始出发点——所谓“大极”(又称“太极”或“太始”)之“一尺”(形数统一的几何学图形“一”),《说文解字》:“,思也”。
 ②一之形(即“一的尺”或“一尺”)为指事,见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庄子•秋水》:“察乎盈虚[察乎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天道》曰:“以无为为常。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餘;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上无为也,下亦无为也,是下与上同德,下与上同德则不臣;下有为也,上亦有为也,是上与下同道,上与下同道则不主。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此不易之道也” 。 上、下,又见于《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又《太一生水》:“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礼记•乐记》:“天高地下。”《庄子•秋水》:“天在内,人在外。”
 ③,又见《说文解字注》:“事,职也。职,记微也。”又:“微,隐行也”[按:事,几何直观地记录宇宙物质精微成分的动向或来龙去脉也。(夫精,小之微也)]

  《说文解字• 一》:“道立于一”。,是确立一个概念,建立一个理论演绎的出发点。再从这个出发点,建立一个理论演绎体系。

  《老子》曰:“道生一” 。道,首先是理论思维或理论体系中的宇宙这个概念的产生。这叫做“道生一”。

  宇宙统一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是动者,动者是物。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不动的物。

  “故动而谓之生”(《淮南子•诠言训》),整个宇宙的抽象“一”产生于物质的运动形式。“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号物之数谓之万]”(《老子》),也都是从物之动生出来的。动态的形是数之根。如果没有客观的物质及其运动形式为根据,只凭人的思维而生出来的数,就不能说是客观的宇宙中的数。

  因此,宇宙的自然数,是从形数结合几何学图形“一”出发,用动态几何学演绎推导(证明)出来的。而不是现代数学中的皮亚诺公理(又称“自然数公理”)定义出来的。

  上述古代小学水平的数学知识,就颠覆了整个现代数学体系或现代自然科学体系的数学基础。就是说,西方的现代数学不具备物质宇宙意义,其并不是物质宇宙[之形上]的数学。康托尔的算术的集论(连续统假设)也是有数无形,“无形者,数之所不能分也”,康托尔的集论中的基数和序数皆来历不明。“夫精[细微小][大]者,期[度量、对比]于有形者也”,但近代和现代数学家的认知缺陷严重,思想中没有一个完整的宇宙抽象(概念),故其“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其“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庄子•秋水》)。

  古代中国科学家之“道”,则是以完整的宇宙抽象为根据,并有形数统一或相结合的严格几何直观的定量演绎为证。

3、宇宙的自然数

  《淮南子•诠言训》:“夫无为,‘则’得于一也。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即量子及其整数规则也]。据王充《论衡•遣告》曰:“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庄子•田子方》:“无为而才自然矣。” 无为,即《天道》所谓“一尺之捶[图1-a1,亦即图1-a6],日取其半[日、半,见《说文解字》:“日,实也”,即图1-a6;又:“半,物中分也”],万世不竭”,以至于无为而终(图1-a12)。展开图1-a12,则得图1-a13,这就确立了整个宇宙(即“一尺”,亦即图1-a1或图1-a6)的自然数系统(图1-a12及其展开的图1-a13),亦即整个宇宙的浑沌无序“大一统”量子数,其存在性是根据图1得证成立的。从而颠覆了现代数学中皮亚诺公理定义的自然数系统。

古代小学知识 ┃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_第3张图片
图1  几何分形及其张量态

  《康熙字典• 十》:“十,《说文》十,数之具也[即图1-a13,数之共置也。《说文解字》:“具,共置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之数]具矣。易,数生于一,成于十。” 易,见《易•系辞上》:“易,无思也[《说文解字》:‘无,亡也 ’;又:‘亡,逃也 ’。《庄子•知北游》:‘无乎,逃物 ’;‘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无为也,寂然不动[图1-a12或后述的图2-a1,辩证的不动,即不动而不能不动、将动而未动的状态],感[图2-a2,即敏感于数0]而遂通天下之故。” 又:“往[图2-a1]、来不穷谓之通[图2-a2]。” 往,又见于《庄子•则阳》:“吾观之本其往无穷,吾求之末其来无止[《德充符》:‘虚而往,实而归。’《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出’曰来归。”]。无穷无止,言之[按:无,见《说文解字》:‘无,亡也 ’;又:‘亡,逃也 ’],与。或使莫为,言之本也,与物终、始。”《礼记•大学》:“外本、内末”;又:“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宇宙过程转变(凝聚态物理的初始条件)

  “故曰:‘为道者日损[按:日,实也。见《说文解字》],损之又损之[图1–a7又图1–a8],以至于无为[按:无为,即宇宙能量耗损之终态(图1–a12及其展开的图1–a13)]。无为而无不为也[按:无不为,即有为,亦即对无为态(图1-a12或图2-a1)施以几何微分或局域等值变换(得图2–a2)]’ 。”(见《庄子•知北游》)又《天道》曰:“无为也,则用天下而有餘[图2-a1];有为也,则为天下用而不足[图2-a2]。故古之人贵夫无为也。”

古代小学知识 ┃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_第4张图片
图2  量子宇宙(等画物也)之局域等值变换(几何整数微分)及无穷集合(无穷积分)

  自然数(无为数)——形数结合的量子数(图1-a12及其展开的图1-a13,亦即图2-a1)是描述凝聚态运动(图2-a2,a3,……)的基础,故贵夫无为也。即《庄子•秋水》:“[量子]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论万物之理也”。(图1-a12及其展开的图1-a13,亦即图2-a1)则有(图2-a2),即有我们人类的宇宙过程之(极其敏感的初始条件——几何微分[图2-a2]描述的量子吸引相互作用出现)。

  上述《庄子》之说,本归于《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以至于图1-a12而终]、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图1-a12,《史记五帝本纪》:“天下谓之浑沌”]常以无事[“宫商角徵羽”刻画的图2-a1,即图1-a12],及其有事[“君臣民事物”刻画的图2-a2],不足以取天下”。“无事”(图2-a1)变换为“有事”(图2-a2),即《礼记•乐记》:“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老子》(七十七章)曰:“有餘者[图2-a1],损之[则得不足者图2-a2];不足者[图2-a2],补之[则得图2-a3及图2-a4]。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 图2中的各图皆可展开为平面态,如,将图2-a1即图1-a12展开,则得平面表示的图1-a13。

  回过头来再看《庄子•秋水》之说:“夫精,小之微也;垺,大之殷也。故异变,此势之有也”;“势物[图2-a1]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即图2-a2]”(《徐无鬼》)。

 ④,见《说文解字注》:“殷,作乐之盛称殷”。又:“乐,五声八音总名;《乐记》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方,见《康熙字典• 方》: “《庄子•天地篇》方且本身而异形;《注》凡言方且者,言方将有所为也。又:道也。”],谓之音。音下曰,宫商角徵羽,声也。” 五声“宫商角徵羽”,见图2-a1,即无为态、无序态、浑沌态——天地或阴阳相连。《吕氏春秋•大乐》:“[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度量,如图1-a2,整个宇宙的自我度量(即“对折”);太一,即浑沌态,亦即图2-a1。 《礼记•乐记》曰:“乐者,天地之和也[图2-a1或图2'-a1者,天地相连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图2'-a2,即有为或有序态]。” 又《礼运》:⑤“[图2'-a2]必本于太一[图2'-a1],分[图2'-a2]而为天地。” 又《乐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图2'-a1],而礼制行矣。” 《庄子•达生》:“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图2'-a1,即无为态],散[图2'-a1]则成始[图2'-a2,即 ‘终则有始’之有为态]。

 ⑤:,见《说文解字注》:“夫,周制以八寸为尺;周尺也。”又:“周,密也。”故曰:夫,密制以八寸为尺、精密尺也,即左右对称总八寸的图2'-a1(亦即图2-a1或图1-a12)。 《康熙字典• 周》:“周,《易•系辞》知周乎万物。又终也。《左传•昭二十年》以周事子;《注》周,犹终竟也。又《说文》密也。”

古代小学知识 ┃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_第5张图片
图2’ 局域等值变换(几何整数微分)

  关于,《老子》(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 ,见《易•系辞》:“往者,屈也;来者,信也。” 《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中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名,不可为形,强为之名,谓之太一。”《淮南子•诠言训》:“洞同天地[洞,见《康熙字典》:‘洞,《说文》疾流也。又鸿洞,相连貌,《淮南子•天文训》天地鸿洞 ’,即天地相连。]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 《老子》(三十四章):“大道氾兮,其可左右对称。” 所以,太一,指物质的浑沌(混沌)无序态,用“天地相连”或“阴阳相连”来描述,几何学上用左右相互对称的虚实之形的数值相连来刻画(图2'-a1),即几何连续统“大一统”整数,又称“量子数”。亦即以耗散态的量子为单位的宇宙的总能量(数),其为浑沌无序态(尚未转变为量子凝聚运动的状态)的总势能。【这相当于现代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的——熵增至极大值的宇宙是一种死寂不能动的状态。但熵增至极大值的状态处于宇宙过程大循环的向上分枝过程(图B中各图的右半圆)上与无为态(太一)互相对立的位置(时刻),即处于我们人类的宇宙过程之与未始将的对立位置(图B)。】

古代小学知识 ┃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_第6张图片
图B 我们人类的宇宙过程(a1→a2→a3)及其本原(ā3)的形数结合几何学形式表现 ┃ 各门学科在宇宙过程循环及其阶段发展中的位置(本图来源:曾炜锋)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势物[图2'-a1]之徒乐变,遭时有所用,不能无为也[即图2'-a2,亦即有为也、有序态、天地之别或天地之序——几何微分]”(《庄子•徐无鬼》)。为了刻画量子凝聚运动,必须从浑沌无序的几何连续统中将一个量子单位分出,称为几何(整数)微分,微分的算法是局域等值变换。即《庄子•秋水》:“察乎盈虚[察乎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上必无为而用天下[图2'-a1],下必有为[图2'-a2。即《庄子•庚桑楚》:“性之动,谓之为。”(《说文解字》:“,出也。”)《康熙字典•为》:“凡有所变化曰为”,譬如一个光子出现,一个声音发出,甚至思维或意识中出现一个信息,皆之‘为’或‘有为’。 性者,雌雄、阴阳、虚实、正反、日月、鬼神、天地、上下之谓也。]为天下用[图2'-a2,……,此不易之道也。” 其于图2'-a1及图2'-a2中:
  “至大无外[逃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逃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旁日月,挟宇宙”(《庄子•齐物论》);“有实[形实者,物有形。《康熙字典》:“实,《增韵》充也,虚之对也”]而无[逃]乎处者,宇也;有长[有餘,图2'-a2。《康熙字典》:“长,《集韵》度长短曰长;又《集韵》有餘”]而无[逃]本剽者,宙也”(庄子•庚桑楚);“往古来今[绝对运动者]谓之宙,四方[图1-a13,图2'中的各图皆可展开为平面态]上下[物有形者]谓之宇”(《文子•自然》);“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尸子》);宇宙统一于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简单讲,所谓不易之道,即整个宇宙(整体及其内部)的物质及其运动的形数结合几何学(纯数学或数学科学)的形式规律表现。

  又《康熙字典• 精》:“精,……惟精惟一。又密也。犹精密也。又灵也,精气也。《易•系辞上》:‘精气为物’ ;《疏》:‘精气为物者,谓阴阳精灵之气[按:用虚实之形的动向刻画阴阳之气动态,今称精气为量子态物质]氤氲积聚而为万物也’。《庄二十五年•日有食之疏》:‘日者[形实者,见图2']阳精,月者[形虚者]阴精’。” 《庄子•秋水》:“物有死、生”;《知北游》:“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死、生无非是说物质运动形式的转变]!故万物一也[世界统一于物质。即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淮南子•诠言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老子》(五十章):“出生、入死。”《庄子•人间世》:“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集虚。(虚者,心斋也)”;,此处“一阴一阳之谓道[《说文解字》:‘之,也。’ ](见《易•系辞》)。“唯道集虚”的意思是,唯有数值相等的一虚一实出现方能够描述精气之物集聚,即描述量子吸引相互作用出现。精气之物(量子)是物质的最小成分,今称精气为物质的量子态(浑沌无序态)。

5、量子无穷集合(几何整数无穷积分)有完整解

  以几何微分(图2-a2即图3-a2)为条件,可求解得刻画整个宇宙的量子无穷凝聚过程的几何整数无穷积分(无穷集合),即以有限多个演绎步骤的几何迭合代替(简称“迭代”)求得完整解——凝聚至极的整个宇宙(图3)。

古代小学知识 ┃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_第7张图片
图3 量子无穷集合(几何整数无穷积分)有完整解

  接着,可导出量子凝聚形式宇宙的发展——整个宇宙标准原子内部的正、反物质基本粒子分立对抗着的群构态;

  接着,宇宙标准原子的动态表现(即宇宙亚原子)首先是基本粒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和量子场的出现,继而依次出现基本粒子间的弱相互作用、粒子吸引和坍缩相互作用、电磁暴胀和膨胀的作用。其亚原子宇宙钟的摆(物质四极矩和多极矩以测不准关系协同亚原子内基本粒子群波动而膨胀)的数形结合几何学形式表现,显现出我们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宇宙向上分枝过程其第三阶段(物质粒子群的量子场论阶段)的“时间”是怎样开始的。物质粒子间的四种相互作用(力)依次出现于量子场之数形结合动态几何形式规律表现,即西方的理论物理学欲求而不得的所谓的“统一场论”。理论导出表整个物质宇宙的所有粒子每相邻两个都有接触的板块网状结构之形数结合几何抽象图形,其能够与宏观天文观测既有成果实证的宇宙距离阶梯相印证而吻合,又与高能物理实验微观探测既有成果实证的基本粒子间相互作用的表现相吻合,并作出科学的预见。(引自微信号:DAO-SSJH)

  美国的数学史权威M.克莱因曾说:“古代埃及人的数学法则并不用记号表示,埃及人是用语文来表述数学问题的”(〔美〕莫里斯·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17.)。识者则知,古代的中国人更是用文言密语来表述数学法则的,即用汉字作为物质的运动形式之名号(记号、数),以刻画宇宙物质的动态。

6、结论

  在物理学之“道”中,量子是宇宙物质的最小成分,即是整个宇宙(图1-a1)内部的物质相对性(图1-a2即图1-a6,……)的耗散运动过程之终的形数结合几何学形式表现(纯数学形式的解)。量子是用形数结合的量子数(图1-a12及其展开的图1-a13)来刻画的。量子数可以是整数(图3-a1即图1-a12中的数)或半整数(图1-a13中的数)。物质基本粒子是量子凝聚(积聚)形成的;几何整数微分(图2-a2即图3-a2)描述的量子吸引相互作用出现,是量子凝聚形式运动的极其敏感的初始条件或边界条件(亦即凝聚态物理的初始条件)。量子(图3-a1,即图2-a1或图1-a12及其展开的图1-a13)(图3-a1,……)是从相对性论(图1-a6,……)理论演绎推导出来的;基本粒子及其粒子群论只能是从量子论(图1-a12或图1-a13)继续演绎(图3)和发展出来的。若此,方能够导出物质基本粒子群的粒子间相互作用之于量子场的所谓的“统一场论”

  我们对宇宙的认识的每一步进展,都离不开物质的动态几何形式,因此必须根据物质实践直接经验的物有形及为形配数,找到宇宙数学科学的唯一出发点(假设或公理)——“宇宙只有一个”,构建起新数学——物质的几何学,以动态几何形式演绎,导出宇宙的自然数系统(算术的整数系统,简称“整数”),作为精确刻画我们人类的宇宙过程来龙去脉的基础。


  *自然数演绎推导(证明)过程详述亦见于《在物理学中,何谓自然与非自然?》一文。 https://zhuanlan.zhihu.com/p/56141968   


©陈江,E-mail: [email protected]

2019-02-21更新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另载于知乎专栏:https://zhuanlan.zhihu.com/p/56682111

古代小学知识 ┃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_第8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古代小学知识 ┃ 万物之理、无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