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792个字,14张图片,预计阅读时长7分钟】
人这一辈子没法做太多的事情,所以每一件都要做得精彩绝伦。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最近"赵丽颖微博仅半年可见"上了热搜,怀孕用劈叉来发布澄清谣言,瓜来得猝不及防。
"劈叉风"来袭,"劈叉"表情包就位。
你跟过这股"风"吗?
跟风,本来是一个"好宝宝",是指我们学习、跟随一种风尚或潮流的行为。但现在一提到"跟风",就觉得是那种没有主见,没有想法,盲目跟随大众的行为,把它往"坏"了想。
很多美女羡慕唐朝的"以胖为美",觉得生活在那个朝代就不用为了减肥而苦恼。
却不知这其实就是一种"跟风"。
唐朝时期,当时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喜欢杨贵妃的丰腴之美。于是举国上下的女子都认为丰腴才是美的,因而进行了增肥,使得丰腴逐渐成为了当时的一种"时尚"。而男子也仿效唐玄宗的喜好,相看丰腴的女子,以能够娶到丰腴的女子为妻、为妾而自豪。
而这其实就是一种跟风!
只不过相对于古代而言,现代的"跟风现象"更为普遍。
01
遍地开花的盲目跟风
现在很多时候,人们听说哪个东西好,就不远万里,纷沓而至;看到哪家店门前排的队伍长,就认为这家的东西好。
那就可以试一下这家店,看看好不好吃。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
可是排长队真的是因为这家店好吗?
不一定。
有些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商家抓住了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故意营造这种"排长队"的氛围,来吸引消费者进店消费。这种方式称之为排队营销。
似乎人们买东西的初衷已经从"我需要所以我买"到"人家买我也买"的地步。
就像所谓的"明星同款",可能在明星当时的情景里看起来特别协调好看。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适合。
可是就是因为"明星同款"的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为这些"同款"付钱。哪怕这并不适合自己,但就是要"买买买",好似穿着"同款"就跟明星一样有气场又好看了。
这跟"网红打卡"是一个道理。
去网红打卡点吃吃喝喝不是因为好吃,而是为了能在那里拍照,证明自己去过。
以前提到长沙会想到"长沙小吃",什么糖油粑粑、臭豆腐、口味虾……
而现在出现在脑海的是什么?
茶颜悦色!
去长沙,如果不去"茶颜悦色",感觉这趟旅行就白来了。
什么时候一家店变成了城市标志?
那些"网红店"真的值得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等待吗?
几个小时哎,有这时间完全能够领略沿途风景,体会当地人情!
结果就白花花的浪费在城市一角,枯燥无味的等待,只为了那喝到嘴里的一瞬间?
这种盲目未免也太可怕了吧!
盲目跟风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从日常消费到文化消费,从炒股炒黄金到炒房子,从子女教育到留学出国……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失去自我的"泥潭"。
曾经有人就"跟风现象"进行过调查,在"您认为当今中国人跟风的程度如何"中,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严重"的占75.3%;选择"比较严重"的占22.0%;选择"一般"的占2.4%;选择"不好说"的占0.3%。
也就是说,当今时代,跟风现象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在另一个"您如何看待跟风现象"的调查中,有90.3%的人都将原因归结为浮躁心态和思考能力的缺乏,但细想一下,这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02
国人到底为什么会偏爱"跟风"呢?
跟风其实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个人在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下,从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在中国,这种行为不仅时时有,而且处处有——常突然而起,又轰然而散,且循环往复。
这一定程度上是受从小接受的文化氛围有关。
罗德·邦德和彼得·斯密斯对17个国家的133个研究进行了分析,发现文化价值对从众存在一定影响。与更强调个人主义的国家相比,更强调集体主义的国家的人们更容易从众。
而中国文化信仰"中庸之道",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相较于西方文化,从众心理确实会明显些。
集体主义加重我们的从众心理,从而使得"跟风现象"愈演愈烈。
我们常听到一个词,"报团取暖"。
在寒冷的季节,人们互相抱着以汲取对方身上的温暖,驱散周围的寒冷。
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
这样的孤独感,迫使我们从群体中寻找归属感,用"抱团"的方式温暖自己,这种行为呈现出来的就是跟风。
在这个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事都可能被喷。
很多人应该都看到过"键盘侠"在评论区疯狂"轰炸"的行为,一部分人被他们节奏带偏,跟着喷,无非是觉得"法不责众。
他们不确定自己说的是否正确,或者说他们没有底气证明自己的话,只是大家发,他们也发,反正有一群人陪着自己一起,底气会足一点,自信心也会强一点。
说到底,还是因为缺乏自信心,产生从众心理, "被"人牵着鼻子走。
很多时候,当人不能确定自己的思想行为的正确性,就会转向群体寻找依据,用来支持或修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或是能够肯定自己思想行为的正确性,但是怕出错,所以跟着大众选择。即使最后出现问题,也可以"甩锅"给其他人。
这种害怕承担错误后果,从集体中寻找"安全感"的从众心理,使人们选择了"随大流"。
毕竟人多就不会出错,错了也不关我事嘛。
可店铺人多,东西好吃又卫生,这并不是绝对划等号的!
也许这家店人多,是因为它红,但它红却并不一定是因为它好吃,可能只是因为它装修新颖、服务独特……
而去这家店里吃饭,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和别人随随便便进一家店就是不一样。
在这里享受到其他人没有体验过的,会显得自己格外与众不同。
往更严重一点儿说,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别人没有的,我更要有。
说到底就是"虚荣心"作祟,想要攀比,想要处处胜人一筹,所以跟着所谓的"潮流",彰显自己的独特。
为了摆脱孤独、为了给自己鼓劲儿、为了找人背锅、为了"与众不同",再加上 "集体主义"的孵化器,我们一次次的盲目跟风,一次次的丢失自我……
这真的是大家想要的吗?
03
迷失于跟风队伍中
跟风是人类行为的一种基本倾向,是无法彻底消除的。
人类是群居型的。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通过跟风更加简单快速的从群体中获得大量信息和有效地趋利避害,从而更好地处理自身和群体的关系,这一行为几乎是自利行为。
因此,即使进化到现在,人们都还保留着这一行为倾向。
在不知去何处的时候,选择跟风,跟着大部队走;在缺乏自信心的时候,选择跟风,给自己加油打气;在不知所措的时候,选择跟风,在"群体"的巨伞下保护自己……
其实,生活怎么选择都没错,关键在于你自己想要怎样的生活。
现在这一系列的盲目跟风,只会加重我们的焦虑,让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丢失了自我、丢失方向。
只有找准自己的节奏,在跟风前想一想,这样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值不值得,才不会在向往生活的道路上,迷失自己,迷失方向,也才能在这个飞速发展并充满焦虑的时代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