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D到“黄金时代情结”

前些天,同事走到我的隔间,看到桌上一个花哨的盒子,问是什么。我说是刚买的CD。他脱口而出:“现在还有人买CD啊?”

应该不少人都同样觉得奇怪吧。mp3早已不再是新鲜事,如今更是有了Pandora和Spotify这样的网络流媒体。Macbook都已经抛弃了光驱,或许CD真的已经成了古董。

虽然我还买CD,也只在车上或者偶尔在家里听。听音乐大部分是工作的时候用手机上的Spotify,我俨然已经不能想象没有Spotify的生活。当年读本科,晚上书包里装着索尼的CD随声听去晚自习,一个晚上只能反反复复听一张CD。如今手机里装上Spotify,不但随身携带方便,而且音乐除了缓存之外根本不占用存储空间,简直是个一辈子也听不完的音乐库装在口袋里。因此我成了Spotify的死忠。

可是,音乐的获取变方便了以后也有副作用,英语中有一个词来形容有得必有失叫“trade-off”。在Spotify提供的海量音乐面前,我就好像是进了玩具店的小孩,什么都想要,生怕错过任何好东西。结果听完一张专辑之后就急急忙忙丢下去听另一张,可能永远也不会回过头来听以前听过的那一张。于是就变得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真是应了李安《饮食男女》中郎雄的那句话:“人心粗了,吃得再精也没什么意思。”

还有,当生活中充斥着音乐,音乐就变得廉价,我们对于音乐的虔诚也跟着消褪。可能对于年长些的乐迷来说,听唱片要一个人坐在唱机前,抛开一切杂念,不受任何干扰地听。现在我听音乐,不是在工作、上网,就是在开车、跑步。很难想象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抽出一个周末的下午,放进CD、带上耳机、一心一意去听。

不过话又说回来,CD也并不是音乐传播的最初形态。更早的时候想听音乐只能穿好正装上音乐厅去。大概音响发烧友家中再好的音响设备也敌不过现场的演出效果吧?所以倒也可以安慰自己不用杞人忧天地感叹世风不古。但问题是,大多数人在享受着新技术带来的便捷之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失去什么。又或者是即使意识到,他们也毫不在意。就像我同事,他大概坚定地认为事物的发展必然是先进的新事物取代落后的旧事物的过程。新和旧原本只是区分事物出现先后的客观描述,我们却已经习惯把它看作是一种价值判断。

我只是小部分守旧的人当中的一个(其实是想守也没守住,不然如何会成为Spotify的死忠?),忍不住对技术抱有一点怀疑的态度。尤其是听说现在的孩子们聚在家里都不玩耍打闹了,而是一人手里一台iPad聚精会神地玩。还有一个我亲身经历的例子,一桌朋友饭馆里坐着等上菜的时候也不聊天,一人手里一只手机认认真真刷着微博发着微信。我这个时候很尴尬,只好坐在那儿,盯着一对对被屏幕映得闪亮的眼镜片发呆。真想回到还没有微信,甚至也还没有电子邮件和电话的年代。一对情侣相隔两地,在信纸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不能让别人看的情话,小心翼翼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寄出去。天天盼着,怎么还不回信?终于某一天在一个信封上认出了她(他)的笔迹。

唉,一怀旧起来就忍不住文艺腔决堤,自己都觉得酸。这倒是让我想起Woody Allen的《午夜巴黎》,可能总有些人对现世不满,觉得过去的某个年代才是黄金年代,据说这叫“黄金时代情结”。说不定不出十年,一小撮不安分的文艺青年又会边感慨世风日下,边怀念起现在这个时代。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CD到“黄金时代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