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不找借口找方法
序言
不找借口找方法
一流人才的核心的素质是:当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主动去找方法解决,而不是找借口回避责任,找理由为失败辩解。
作为一个目前进行人员素质提升工作的职业培训师,近年来我在海内外进行各种培训与讲座中经常与众多的老总们探究一个现象:
哪一种员工在老总的心中最有份量呢?
在职场中,哪一种员工最能脱颖而出呢?
回答无一例外:就是积极找方法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员工。
我不由想探讨到底为什么大家如此认可主动找方法的员工呢?
因为,只有积极找方法,才能最好地出效益;
只有积极找方法的人,才能弥补领导的不足,成为老总们的左膀右臂。
主动找方法的人永远是职场的明星,他们在单位创造着主要的效益,是今日单位最器重的员工,是明日单位的领导乃至领袖。
十分幸运,这些年来,我认识了不少这样主动找方法的人。当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他们的形象一一浮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见他们站成一排,然后,异口同声地向世界大声宣布--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这是一流员工关于一流的宣言,有精神,有心态,有执着,有了不起的对事业与生活的把握!
是的,找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解只会加倍失败,只有去找方法才会有成功。那么我们为何不选择找方法呢?
在职场中也有不少的人向我诉说:
"我们也不想为失败找理由,可是我们找不到方法。"
我认为他们讲得非常有道理。站在他们上级的角度讲,我想每一个上级,也不应该只是要求自己的员工不找借口和理由,还应该让员工掌握更多的方法。
目前,人们常常把成功学的书等同于"励志",但全面的成功,往往要超越"励志"。光有励志,缺乏实际有效的方法,人们还不足以拥有成功。
中国最缺乏的教育之一,是方法论的教育。不管是作为一个职业培训师,还是一个作者,我觉得给大家实际讲述方法是我的使命。
因此,这本摆在大家面前的书,它将从下面四方面进行阐述:
(1)方法与"问题"的关系;
(2)如何克服无法面对问题的心理障碍;
(3)如何拥有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4)如何把问题变成机会。
假如你拥有这四个方面的认知和智慧,你就会有一种全新的工作态度;
"不找借口找方法!方法总比问题多!"
假如你拥有这四个方面的认知和智慧,你就不仅会带着自动自发的精神去努力工作,而且你还会因为掌握方法而创造非凡的业绩,并因此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信。
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不仅如此,你将从此不怕问题,而且还会将所遭遇的问题,变为你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方法总比问题多!"成功和胜利,永远属于会找方法的人!
虽然这是一本主要写给员工看的书,但是这一理念,实际可以应用在许多领域,研究者、各界的领导也都应该有这些素养。
祝愿你拥有这些智慧,并很快在工作中脱颖而出!
一流的人找方法,末流的人找借口。找借口的员工,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员工
找方法的员工,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员工。
第2节:调查
"在当今社会里,什么样的员工最受单位欢迎?"
在清华大学举办的一个高级总裁班上,作为主讲老师的我,向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假如你是一位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负责的员工,我相信,这肯定也是你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为假如你不了解这一点,你在职场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要走很多的弯路。假如你清楚了这一点,你就找到了快速发展的钥匙,成功的机率会大大提高。
不管你是否已有结论,希望下面的故事和观点,能够为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提供借鉴。
一位姓黄的老总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10多年前,他在一家建筑材料公司当业务员。当时公司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讨账。产品不错,销路也不错,但产品销出去后,总是无法及时收到款。
有一位客户,买了公司10万元产品,但总是以各种理由迟迟不肯付款,公司派了三批人去讨账,都没能拿到货款。当时他刚到公司上班不久,就和另外一位姓张的员工一起,被派去讨账。他们软磨硬磨,想尽了办法。最后,客户终于同意给钱,叫他们过两天来拿。
两天后他们赶去,对方给了一张10万元的现金支票。
他们高高兴兴地拿着支票到银行取钱,结果却被告知,账上只有99920元。很明显,对方又耍了个花招,他们给的是一张无法兑现的支票。第二天就要放春节假了,如果不及时拿到钱,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一筹莫展了。但是他突然灵机一动,于是拿出100元钱,让同去的小张存到客户公司的账户里去。这一来,账户里就有了10万元。他立即将支票兑了现。
当他带着这10万元回到公司时,董事长对他大加赞赏。之后,他在公司不断发展,5年之后当上了公司的副总经理,后来又当上了总经理。
这个精彩的讨账故事,博得了大家阵阵热烈的掌声。大家都很钦佩他凡事主动想办法的精神,而且一致认为:他能有今天的发展,与他这种精神密切相关。
与此相反,另外一个老总讲的故事,却让大家对员工素质的问题,从另一个角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说,他曾经正式招聘过一位员工,但没想到,还不到半个月时间,他就不得不把她辞退了。
那位员工是一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学识不错,形象也很好,但有一个明显的毛病:做事不认真,遇到问题总是找借口搪塞。
刚开始上班时大家对她印象还不错。但没过几天,她就开始迟到,办公室领导几次向她提出,她总是找这样或那样的借口来解释。
一天,领导安排她到北京大学送材料,要跑三个地方,结果她仅仅跑了一个就回来了。领导问她怎么回事,她解释说:"北大好大啊。我都在传达室问了几次,才问到一个地方。"
老总生气了:"这三个单位都是北大著名的单位,你跑了一下午,怎么会只找到这一个单位呢?"
她急着辩解:"我真的去找了,不信你去问传达室的人!"
老总心里更有气了:我去问传达室干什么?你自己没有找到单位,还叫老总去核实,这是什么话?
其他员工也好心地帮她出主意:你可以找北大的总机问问三个单位的电话,然后分别联系,问好具体怎么走再去;
你不是找到了其中的一个单位吗?你可以向他们询问其他两家怎么走;
你还可以在进去之后,问老师和学生……
谁知她一点也不理会同事的好心,反而气鼓鼓地说:"反正我已经尽力了……"
就在这一瞬间,老总下了辞退她的决心:既然这已经是你尽力之后达到的水平,想必你也不会有更高的水平了。那么只好请你离开公司了!
虽然女孩的举动让很多人难以理解,但大家还是认为,像这种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而是找借口推诿的人,在职场中并不少见。而他们的命运也显而易见--凡事找借口的员工,在单位绝对不会有任何市场。
上面所说的两个员工,其实是两种不同员工的代表:前面的那位员工,哪怕遇到再棘手的问题,首先想到的绝不是退缩,而是想办法解决。与此相反,那位年轻的大学生,尽管面临的问题很简单,但仍然找借口不去做,找理由为自己辩护。
找借口的人,是不会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哪怕有现成的办法摆在他面前,他也难以接受,这就是一流员工与末流员工的根本区别。
为此,我在这个高级总裁班上,对100多名学员做了一个调查。
我调查的第一个问题是:"哪一类员工,是你们最不愿意接受的员工?"
结果如下:
(1)工作不努力而找借口的员工;
(2)损公肥私的员工;
(3)过于斤斤计较的员工;
(4)华而不实的员工;
(5)受不得委屈的员工。
我调查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员工是你们最喜欢的员工?"
结果如下:
(1)没安排工作却能主动找事做的员工;
(2)通过找方法加倍提升业绩的员工;
(3)从不抱怨的员工;
(4)执行力强的员工;
(5)能为单位提建设性意见的员工。
这一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我们以前的结论:凡事找借口的员工,一定是单位里最不受欢迎的员工。凡事主动找方法的员工,一定是单位里最受欢迎的金牌员工!
于是,我想起了曾获美国职业篮球协会(NBA)最佳新秀奖的杰森·基德,他曾经讲述过影响了他一生的一件小事:
第3节:重视分析和总结
小时候,父亲常常带他去打保龄球。他打得不好,为此,他总是找各种理由。
有一天,当他再一次为自己打得不好找借口的时候,父亲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别再找借口了。你打得不好,是因为你不练习,又不愿意总结方法。假如你好好做,你就不会这样讲了。"
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震动,此后,一发现自己的缺点,他便想尽办法纠正。不管是打保龄球还是后来打篮球,他都要求自己做到两点:第一比别人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习;第二时刻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最好的方法提升。也正因为这两点,他成了最优秀的球员。
我又想起在参观日本松下公司时,在标语牌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有智慧,请你贡献智慧;
如果你没有智慧,请你贡献汗水;
如果你两样都不贡献,请你离开公司。"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员工其实可以分为三种:
(1)具有敬业精神并能找方法的员工。他们拥有智慧并乐于奉献智慧,这份智慧必然会给企业创造财富。毫无疑问,这类员工,是最好的员工。
(2)敬业但是缺乏方法的员工。他们能够也只能奉献汗水,这种员工单位需要,但他们自身不会有太大的发展
(3)既不去找方法又不敬业的员工。他们什么也奉献不了,所以最终的结局只能是离开。
在此基础上,我做了这样的总结:
一流员工既敬业又找方法;二流员工只敬业;末流员工找借口。
假如你想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毫无疑问,你就应该力争做第一种员工。最优秀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
最优秀的人,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他们相信凡事都会有方法解决,而且是总有更好的方法。
人人都能成为创造者!处处都是创造的良机!
外界的困难,不如意的条件,一个接一个的压力与挑战,怎么也无法吓倒一个优秀人士的雄心和创意。
我曾经在香港某集团担任副总裁,我很佩服我们的董事长。20年前,他带着仅有的30元港币、穿着一双拖鞋来到香港,先从街边小贩做起,越做越大,后来创办了两家上市公司。
在谈到成功的经验时,他说:"我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发展,都源于我凡事都愿意找方法解决。我认识很多企业界的成功人士,从他们身上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规律:最优秀的人,往往是最重视找方法的人。他们相信凡事都会有方法解决,而且是总有更好的方法。"
作为华人首富,李嘉诚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之所以能成为首富,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从打工的时候起,他就是一个找方法解决问题的高手。
李嘉诚的父亲是位老师,他非常希望李嘉诚能够考个好大学。然而,父亲的突然去世,使得这个梦想破灭了:家庭的重担全部落到了才十多岁的李嘉诚身上,他不得不靠打工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存。
他先是在茶楼做跑堂的伙计,后来应聘到一家企业当推销员。干推销员首先要能跑路,这一点难不倒他,以前在茶楼成天跑前跑后,早就练就了一副好脚板,可最重要的,还是怎样千方百计把产品推销出去。
有一次,李嘉诚去推销一种塑料洒水器,连走了好几家都无人问津。一上午过去了,一点收获都没有,如果下午还是毫无进展,回去将无法向老板交代。
尽管推销得不顺利,他还是不停地给自己打气,精神抖擞地走进了另一栋办公楼。他看到楼道上的灰尘很多,突然灵机一动,没有直接去推销产品,而是去洗手间,往洒水器里装了一些水,将水洒在楼道里。十分神奇,经他这样一洒,原来很脏的楼道,一下变得干净起来。这一来,立即引起了主管办公楼的有关人士的兴趣,一下午,他就卖掉了十多台洒水器。
李嘉诚这次推销为什么成功了呢?原因在于把握了一个推销的诀窍:要让客户动心,就必须掌握他们如何受到影响的规律:"听别人说好,不如看到怎样好;看到怎样好,不如使用起来好。"老讲自己的产品好,哪能比得上亲自示范、让大家看到使用后的效果呢?
在做推销员的整个过程中,李嘉诚都注意重视分析和总结。在干了一段时期的推销员之后,公司的老板发现:李嘉诚跑的地方比别的推销员都多,成交的也最多。
他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
原来,他将香港分成几片,对各片的人员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哪一片的潜在客户最多,有的放矢地去跑,重点攻击,这样一来,他获得的收益自然要比别人多。
纵观李嘉诚的奋斗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用方法来改变命运的历史。
美籍华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一次偶然听一位同事的演讲,知道非线性方程有一种叫孤子的解。他找来了所有关于孤子的资料,仔细分析了一个星期,专门挑别人有哪些弱点。结果他发现,所有的文献都是研究一维空间的孤子的。而在物理学中,有广泛意义的是三维空间。于是,他便围绕这点进行攻关,仅仅几个月,就找到了一种新的孤子理论,用来处理三维空间的亚原子问题,获得了许多成果。
事后,他高兴地说:"在这个领域里,我从一无所知,一下子赶到别人前面去了。"并由此得出结论:"你想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赶上、超过别人吗?你一定要摸清楚在别人的工作里,哪些是他们不懂的。看准了这一点,钻下去,一定会有突破,并能超过人家。"
第4节:脱颖而出
读书也是这样。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天才出自勤奋"。不错,天才出自勤奋,但并不等同于勤奋。勤奋只是一个优秀学生的基本功。要真正学好,还得掌握方法--学得多不如学得巧。
多年前,美国兴起石油开采热。有一个雄心勃勃的小伙子,也来到了采油区。但开始时,他只找到了一份简单枯燥的工作,他觉得很不平衡:我那么有创造性,怎么能只做这样的工作?于是便去找主管要求换工作。
没有料到,主管听完他的话,只冷冷地回答了一句:"你要么好好干,要么另谋出路。"
那一瞬间,他涨红了脸,真想立即辞职不干了,但考虑到一时半会儿也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于是只好忍气吞声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
回来以后,他突然有了一个感觉:我不是有创造性吗?那么为何不能就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做起来呢?
于是,他对自己的那份工作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现其中的一道工序,每次都要花39滴油,而实际上只需要38滴就够了。经过反复的试验,他发明了一种只需38滴油就可使用的机器,并将这一发明推荐给了公司。可别小看这1滴油,它给公司节省了成千上万的成本!
你知道这位年轻人是谁吗?他就是洛克菲勒,美国最有名的石油大王。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人人都能成为创造者!处处都是创造的良机!
外界的困难,不如意的条件,一个接着一个的压力与挑战,怎么也无法吓倒一个优秀人士的雄心和创意。
关于洛克菲勒,还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刚成立的联合国因为没有合适的办公地点而发愁。这时,洛克菲勒慷慨地将自己在纽约的一大片土地,无偿地捐给联合国。联合国的领导喜出望外,接受了这份馈赠,并对洛克菲勒表示了深深的谢意。
难道洛克菲勒得到的仅仅是这些吗?不。早在给联合国捐赠之前,他就将所捐土地周围的一大片土地买下来了。当联合国的办公地址一选定,周边土地的价格立刻飞涨,除去所捐土地的成本,他还狠狠地赚了一大笔!
这就是找方法的价值和妙处!
学会成为一个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人吧!学会做一个相信方法总比问题多的人吧!惟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杰出的人!主动找方法才能让你脱颖而出
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总是社会的稀有资源。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就能够像明星一样闪耀。哪怕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机会,机会也会主动找上门来。
假如你通过找方法做了一件乃至几件让人佩服的事,就能很快脱颖而出并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
2002年9月,我参加了世界华商大会。会上,一位姓杨的著名华商的发言,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杨先生是浙江温州人,十多年前,他的一位远方亲戚在欧洲开饭店,邀请他过去帮忙。没料到,他到欧洲不久,亲戚就突然患病去世了,饭店很快也垮了。
杨先生不想回国,就在当地找了份工作。几年后,他到了一家中等规模的保健品厂工作。公司的产品不错,但知名度却很有限。
他从推销员干起,一直做到主管。一次他坐飞机出差,不料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劫机。度过了惊心动魄的十个小时之后,在各界的努力下,问题终于解决了,他可以回家了。就在要走出机舱的一瞬间,他突然想到在电影中经常看到的情景:当被劫机的人从机舱走出来时,总会有不少记者前来采访。
为什么自己不利用这个机会、宣传一下自己的公司形象呢?
于是,他立即做了一个在那种情况下谁都没想到的举动:从箱子里找出一张大纸,在上面浓描重抹了一行大字:"我是××公司的××,我和公司的××牌保健品安然无恙,非常感谢抢救我们的人!"
他打着这样的牌子一出机舱,立即就被电视台的镜头捕捉住了。他立刻成了这次劫机事件的明星,很多家新闻媒体都对他进行了采访报道。
等他回到公司的时候,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带着所有的中层主管,都站在门口夹道欢迎他。原来,他在机场别出心裁的举动,使得公司和产品的名字几乎在一瞬间家喻户晓了。公司的电话都快打爆了,客户的订单更是一个接一个。董事长动情地说:"没想到你在那样的情况下,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公司和产品。毫无疑问,你是最优秀的推销主管!"董事长当场宣读了对他的任命书:主管营销和公关的副总经理。之后,公司还奖励了他一笔丰厚的奖金。
杨先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任何单位、任何机构,能够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最容易脱颖而出!
方法能为人解除不便,能够让他人有更大的发展,更能给单位创造最直接的效益。哪个单位的领导,能不格外重视想方法帮单位解决问题的人?
我曾在北京大学开办的中国民营企业总裁班上,为学员们上了一场"思路决定财路"的课,其中就讲述了这位老总的故事。
这个故事引起了热烈反响,一位总裁很有感触地说:"这个故事使我想起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它们同样说明了一个道理:在任何时候,主动去找办法的人,最容易脱颖而出。"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是美国最早、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1956年,该公司推出了一款新车。这款汽车式样、功能都很好,价钱也不贵,但是很奇怪,竟然销路平平,和当初设想的完全相反。
公司的经理们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但绞尽脑汁也找不到让产品畅销的办法。这时,在福特汽车销售量居全国末位的费城地区,一位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对这款新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是艾柯卡。
第5节:新式武器
艾柯卡当时是福特汽车公司的一位见习工程师,本来与汽车的销售毫无关系。但是,公司老总因为这款新车滞销而着急的神情,却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他开始琢磨:我能不能想办法让这款汽车畅销起来?终于有一天,他灵光一闪,于是径直来到经理办公室,向经理提出了一个创意,在报上登广告,内容为:"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
这个创意的具体做法是:谁想买一辆1956年生产的福特汽车,只需先付20%的货款,余下部分可按每月付56美元的办法逐步付清。
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结果,这一办法十分灵验,"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的广告人人皆知。
"花56元买一辆56型福特"的做法,不但打消了很多人对车价的顾虑,还给人创造了"每个月才花56元,实在是太合算了"的印象。
奇迹就在这样一句简单的广告词中产生了:短短3个月,该款汽车在费城地区的销售量,就从原来的末位一跃而为全国的冠军。
这位年轻工程师的才能很快受到赏识,总部将他调到华盛顿,并委任他为地区经理。
后来,艾柯卡不断地根据公司的发展趋势,推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举措,最终坐上了福特公司总裁的宝座。
回顾了艾柯卡的这段经历后,这位老总又和大家一起分享了他读《艾柯卡自传》的体会。他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其中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艾柯卡成为福特公司总裁后,却被小福特炒了鱿鱼,之后又被美国排名第三的汽车公司克劳斯勒请去负责。当时克劳斯勒公司危机重重,濒临破产,艾柯卡力挽狂澜,最终挽救了公司并且让它重振雄风。艾柯卡重整克劳斯勒的故事,曾经激励了众多中国企业家。但是,这位老总说:艾柯卡的故事当时最触动他的,是他当初怎样脱颖而出、并最终走上总裁的经历。
他说:"当时我作为一个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走入社会后,我们怎样才能更快地脱颖而出?更好地得到大家的认可?而艾柯卡,给我提供了最好的答案:主动帮单位解决问题的人最容易脱颖而出!能找到方法帮单位解决问题的人,最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可!"
在美国,年轻的铁路邮务生佛尔,曾经和千百个其他邮务生一样,用陈旧的方法分发信件,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许多信件被耽误几天或几周之久。
佛尔并不满意这种现状,而是想尽办法改变,很快,他发明了一种把信件集合寄递的办法,极大地提高了信件的投递速度。
佛尔升迁了。5年后,他成了邮务局帮办,接着当上了总办,最后升任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总经理。
是的,当谁都认为工作只需要按步就班做下去的时候,偏偏有一些优秀的人,会找到更有效的方法,将效率更快地提高,将问题解决得更好!正因为他们有这种找方法的意识和能力,所以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得到了认可!
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1793年,守卫土伦城的法国军队叛乱。叛军在英国军队的援助下,将土伦城护卫得像铜墙铁壁。前来平息这次叛乱的法国军队怎么也攻不下。土伦城四面环水,且有三面是深水区。
英国军舰就在水面上巡弋着,只要前来攻城的法军一靠近,就猛烈开火。法军的军舰远远不如英军的军舰,根本无计可施,法军指挥官急得团团转。
就在这时,在平息叛乱的队伍中,一位年仅24岁的炮兵上尉灵机一动,当即用鹅毛笔写下一张纸条,交给指挥官:"将军阁下:请急调100艘巨型木舰,装上陆战用的火炮代替舰炮,拦腰轰击英国军舰,以劣胜优!"
指挥官一看,连连称妙,赶快照办。
果然,这种"新式武器"一调来,英国舰艇无法阻挡。仅仅两天时间,原来把土伦城护卫得严严实实的英军舰艇被轰得七零八落,不得不狼狈逃走。叛军见状,很快也缴械投降。
经历这一事件后,这位年轻的上尉被提升为炮兵准将。
你知道这位上尉是谁吗?他就是后来成为法国皇帝、威震世界的拿破仑!
像很多杰出的人一样,拿破仑的成功,在相当程度上是抓住了一个关键的脱颖而出的机会,就这样,他才走上了一个有高度的新起点!
有了这样的新起点,才有了更大的舞台,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向自己看齐,才有更多的资源向自己汇集。
其实,主动找方法解决问题并能找到办法解决问题的人,总是社会的稀有资源。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只要有这样的人出现,他们就能够像明星一样闪耀。哪怕他没有刻意去追求机会,机会也会主动找上门来。
问一问自己:是否解决了一个或几个棘手的问题,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做了几件业绩突出的事情,让你的领导和其他人十分欣赏?
假如你还没有,赶快补课吧。假如你通过行动做了一件乃至几件让人佩服的事,你就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从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
在市场经济的新时代,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好的结果。不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不仅要有苦劳,更要有功劳。
光像"老黄牛"那样低头做事是不够的,"老黄牛"还得插上效率和效益的翅膀!
没有效率的忙是"穷忙"、"瞎忙"!
只有你为单位创造财富,单位才会给你财富;
只有你为单位创造空间,单位才会给你空间;
第6节:讲究效率和效益
只有你为单位打造机会,单位才会给你机会!
在现在的工作中,你是否发现有这样的现象--领导安排同样性质的一件事情给两位员工去做。其中的一位每天提早上班,推迟下班,连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弄得身心憔悴,愁眉苦脸。但是,由于他没有达到要求,领导对他总是很不满意,甚至对他还严加批评。另外一位员工,从不需加班加点,只是每天把该做的事情都做好,每天报告给领导的都是好的进度与消息,领导对他总是笑脸相迎,经常表扬,最后将他提拔。
这样的现象,在20年前可能不明显,甚至第一种员工可能得到更多的表扬,但是在当代社会,领导重视能出业绩的员工的情况越来越普遍了。
是老总偏心、不欣赏苦干的员工而只是欣赏"讨巧"的员工吗?往往不是这样。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已经进入了市场经济的新时代。那些光知道苦干、穷忙的人,越来越得不到认可。社会正越来越认可一个新的理念: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效率和效益!
不仅要努力做事,更要做成事!
(一)"结果思维"与"功劳意识"
联想集团有个很有名的理念:"不重过程重结果,不重苦劳重功劳。"这是写在《联想文化手册》中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个手册中,还明确记录道:这个理念,是联想公司成立半年之后,开始格外强调的。
联想为何在这一时期会如此强调这一理念呢?
我曾经与联想的创始人柳传志先生一起参加一个电视节目。他讲了联想刚刚创业时期的一段经历,也许对我们有足够的启示。
柳传志沉重地告诉大家:联想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万元,却由于过于轻信人,被人骗走了一大半。而且,骗他们的人,还不是一般人,而是某个部门的干部。这一来,使公司元气大伤,甚至逼得员工要去卖蔬菜来挽回损失。
毫无疑问,刚刚创业时候的联想,大家都有对事业拼命的干劲和热情,但是,光有干劲和热情,并不能保证财富增加与事业的成功。不仅如此,商场如战场,光有善良、热情、好心等品质,如果缺乏智慧和方法,完全可能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
当时就那么一点点的资金,如果没有用好,公司就有可能夭折、破产!这时,只是强调繁忙、勤奋、卖命、辛苦等,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
经过了这一教训,联想后来做事不仅越来越冷静、踏实,而且特别重视策略、方法。联想自从成立以后,到如今已经20年。这20年,它已经从几个下海的知识分子的公司,变为了一家享誉海内外的高科技公司。它之所以后来有这样大的发展,毫无疑问与这个核心理念密切相关。
以往我们经常听到某些人讲:"没有功劳有苦劳。"苦劳固然使人感动,但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只有具备"结果思维",不断创造功劳的人,才有更好的发展!
(二)追求效率是一个现代员工的基本要求
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家报纸刊登评论,说福特是"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得知后很生气,向法庭控告该报恶意诽谤。
开庭审理时,对方的律师向福特提出了许多对于受过正规学校教育的人来说,属于"常识性"的问题,如"英国在1776年派了多少军队来美国镇压反叛?""美国宪法的第五条内容是什么?"等等。对方想利用自己在书本知识上的优势,以此来证明福特确是一个"无知的人"。
福特开始还有礼貌地听着,很快就不耐烦了,他气愤地对这位律师说:"请让我来提醒你,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我按下某个电钮,就能把我所需要的助手招来,他能够回答我企业中的任何问题。至于我企业之外的问题,只要我想知道,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获得。既然我周围的人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任何知识,难道仅仅为了在法庭上能回答出你的提问,我就应该满脑子都塞满那些东西吗?"
福特这样做不是"摆谱",而是有着他对效率、结果的高标准的要求。发生在福特身上的另外一个小故事,也许会给你带来进一步的启示。
在刚刚创办福特汽车公司不久,福特向一家厂商订购了大批汽车零件。耐人寻味的是:他在严格要求零件品质的同时,也严格规定了装零件的木箱的有关尺寸、厚度等等。这样的要求,不要说厂商,连他的员工都认为他有些过分。
货到以后,他又特别叮嘱要小心开箱,不要损坏木板。之后,他拿出一张新办公室的设计图,用这些木板来做办公室的地板,竟然相差无几!原来,他在进货的时候,就考虑到要把这些平时处理掉的木板用到办公室里来!
一举两得。你瞧瞧:这是一种何等可贵的充分利用资源的智慧啊!工作一定要有更好的结果,工作一定要有更高的效率!福特是被誉为"把美国带到流水线上"的人,为何对他有这样的赞誉,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他发明了现代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福特是一个酷爱效率的天才,曾经对人们浪费时间的各种恶习,进行了总结,并严加抨击。
下面是福特所总结的人们浪费时间的恶习,对照一下,在你的身上,是否也存在同样的毛病:
●打太多的电话。
●拜访太多的朋友,而且每次待的时间太久。
●写过长的信件,其实只要1到3的篇幅就可以把事情交代清楚。
第7节:新敬业精神
●花太多的时间处理细枝末节,结果反而忽略了大事。
●所读的东西既没有提供任何信息,也没有提供任何的启发。
●花在玩乐上的时间太多,而且次数也过多。
●与对自己没有任何启发的人在一起的时间太多。
●花在读广告传单上的时间太多。
●当应该着手进行下一项工作的时候,却往往停下来对别人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
●应该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夜校汲取知识,但在事实上,大多数的人都把晚上的时间用来看电影。
●上班的时候应该专心做好事先规划好的工作,但事实上,许多人都把时间用来做白日梦。
●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头投注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在总结这些之后,福特痛心地说:"人们每天花在处理这样一些没有必要处理的事情上的时间,数量说起来是这样惊人。除非我们把自己从这些事情中解放出来,否则我们无法成为一个有成果的现代人!"
你发现这些福特总结的现象在你身上体现得明显吗?福特的总结,能给你大的触动吗?
一位著名的商界精英,工作效率奇高。他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在每个工作日开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当天要做的事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所有能够带来新生意、增加营业额的工作;
第二类是为了维持现有状态,或使现有状态能够持续下去的一切工作;
第三类则包括所有必须去做、但对企业和利润没有任何价值的工作。
在完成所有第一类工作之前,他绝不会开始第二类工作。在完成第二类工作之前,也绝不会着手进行任何第三类的工作。
他还要求自己:"你必须坚持养成一种习惯:任何一件事都必须在规定好的几分钟、一天或一个星期内完成,每件事都必须有一个期限。如果坚持这么做,你就会努力赶上期限,而不是无休止地拖下去。"
这位商界精英通过现身说法,讲述了分秒必争、期限紧缩的真正价值。
(三)重视"市场经济下的新敬业精神"
在以往的时代,我们强调"老黄牛"精神。不错,在任何时代,我们都需要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老黄牛"精神。但也必须看到,进入凡事讲效益的现代,光像"老黄牛"那样低头做事是不够的,于是,我提出了一个"市场经济下的新敬业精神"的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强调以效益为核心!让"老黄牛"插上效率和效益的翅膀!从员工的角度讲,就要开始重视如下市场经济情况下的发展法则--
只有你为单位创造财富,单位才会给你财富;
只有你为单位创造空间,单位才会给你空间。
只有你为单位打造机会,单位才会给你机会!
为此,你就非得格外重视方法不可!
在我们这个时代,多的是"忙人"。他们每天在急急忙忙地上班,急急忙忙地说话、急急忙忙地做事,可到月底一盘算,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做成几件像样的事情。他们往往以一个"忙"字作为自己努力的漂亮外衣。却没有想到,这种忙,只能是"穷忙""瞎忙",没有给自己和单位带来效益。
做一个凡事讲方法的"忙人"吧,这样的忙,才会有效率、有价值!做一个凡事讲究结果和功劳的人吧,这样,你才会赢得最快速度的发展,并得到最大的认可与回报。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
我们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对问题屈服:无端地将问题放大,把自己看轻。
其实,只要你努力去找方法,你怎么会找不到呢?越去找方法,便越会找方法。越会找方法,越能创造大的价值。这不仅提高了找方法的自信,而且越来越有找方法的窍门!
"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这是一副对联,醒目地贴在车间大门前。我立即被它吸引住,不由请教主人:你们为什么把这副对联摆在车间最显眼的地方呢?
主人微微一笑,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20年前,在内蒙一个偏僻、贫困的小村庄里,有一位普普通通的年轻人。有一次,家人生了病,因为没有钱,根本请不起医生。万般无奈之下,年轻人想向乡亲借2元钱给家人看病,然而走遍了整个村子,也没能借到。不是乡亲们不愿意借,而是因为他们实在太穷了。
这件事,对年轻人刺激很大。他觉得,再这样在村里呆下去,肯定毫无希望。于是,在19岁那年,他带着6个窝窝头,骑着一辆破自行车,到80公里外的城里去谋生。
城里的工作本来就不好找,加上他高中都没有毕业,学历低,要找一份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他好不容易在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打杂的小工。一天的工钱是1?7元,对他而言只够吃饭,但他还是想尽办法每天省下1元钱接济家人。
尽管生活十分艰难,但他还是不断对自己说:"绝对不会永远是这样"。他渴望自己出人头地,为此,他下决心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2个月后,他被提升为材料员,工资加了1元钱。
靠比别人多付出,他初步站稳了脚跟。之后,他就开始重视方法。他认为:要在新单位站稳脚跟,就得更多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成为单位不可缺少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冥思苦想之后,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小点子:工地的生活十分枯燥,他想,能不能让大家的业余生活过得丰富一点呢?想到这点,他拿出自己省下来的一点钱,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认真阅读后,讲给大家听。这一来,晚饭后的时间,总是大家最开心的时间。每天工友们开心的笑声,都是对他的极大奖赏。
第8节:脱贫致富的道路
更没有想到的是,一天,老板来工地检查工作,发现了他有非常好的口才,于是决定将他提升为公关业务员。
一个小点子付之实践后就能有这样的效果,他极受鼓舞。于是,他便将主动找方法的特长,运用到各个方面--
对工地上的所有问题,他都抱着一种主人公的积极心态去处理。夜班工友有随地小便的习惯,怎么说都没有用,他想尽办法让大家文明上厕;一个工友性格暴躁,喝酒后与承包方要拼命,他想办法平息矛盾,做到使各方都满意……
别看这些都是小事,但领导都看在眼里。慢慢的,他成了领导的左膀右臂。
最有意思的一个时刻来到了,由于他经常主动找方法,他等来了一个创业的良机--
有一天,工地领导告诉他,公司本来承包了一个工程,但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难度太大,决定放弃。
作为一个凡事都爱想方法的人,他力劝领导别放弃。领导看着他充满热情,突然说了一句话:"这个项目我没有把握做好。如果你看得准,可以由你牵头来做,我可以给你提供帮助。"
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这不是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可以自行创业的绝好机会吗?他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个项目,然后信心百倍地干了起来。
但遇到的困难是出乎意料的,光要盖的公章就有17个,但他还是想尽办法,一个个都盖下来了,终于项目如期完成了。他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他进城5周年的时候,他算了一下自己的家产,已经有整整300万元。
这位年轻人尝到了用不懈的进取精神和不断想办法解决难题的益处,从此更加努力。他现在不仅拥有当地最大的建筑队,还是内蒙最大的草业经营者之一,每年有1万多户农民给他的企业提供玉米、草等饲料。拥有了很多财富的他,在贫困的故乡,建起了一个全世界最大的金霉素生产厂,其生产量占全球的1/4,很多父老乡亲跟着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这位创造了奇迹的人,他叫王东晓,内蒙金河集团的董事长。
与王东晓的交流是一种享受。他说:"我为什么要让每个员工都认识到'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的理念呢?因为这是我获得成功最重要的理念之一!
"人的一生,是不断遭遇问题并与问题进行战斗的一生。问题会无穷无尽,假如我们不主动找方法解决,我们能够打赢这场'战争'吗?"
他继续强调说:"之所以不成功,就在于对问题屈服,无端地把问题放大,把自己看轻。其实,只要你努力去找方法,你怎么会找不到呢?而且找得越多你就越来越会找,当然是方法总比困难多了!"
很有意思的是,不久我参观内蒙另外一家著名的企业--蒙牛乳业,竟也发现同样的对联。蒙牛是中国连续3年荣获中国成长最快的企业,为何也有这样的文化呢?
董事长牛根生对我说:"这有什么奇怪。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啊。在一个单位,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只要有着这样的精神,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其实,不止在内蒙,在北京、上海、香港、新疆……这几年我都遇到了不少优秀的人,不管是领导还是员工,他们的确都坚信"方法总比问题多"。
(一)会找方法是人的最大优势之一
人作为高级动物,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动脑筋。这一点,美国著名企业家艾柯卡有切身体会。他坦陈自己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发展,与两个人有很大关系。其中一个人,是他刚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分公司经理。他对艾柯卡说:
"你要记住,马更有力气,狗更忠诚。你作为人类的惟一长处就是你有动脑的智慧,这是你惟一能超越它们的地方。"
另一个对他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父亲。他父亲曾在镇上开了一家电影院,生意一直不错,因为他总在不断推出优惠的措施来吸引观众,包括每天提供几张免费票给老教师、退伍军人。
但有一天,该给优惠票的人都给完了,而票还剩几张,该怎么办呢?
他父亲在门口愁眉苦脸地想,正好看到几个孩子在门口玩耍,于是突然想出一个主意:让几个脸上最脏的孩子免费看电影。
这完全是一种出乎意料的做法:因为以往的优惠,都是优惠给那些值得尊敬的人,现在,优惠的做法,却给了几个脏孩子,这算什么呢?但是,他的做法是一种幽默,更是一种人性化的经营。果然,之后人们愿意更多地光顾他的电影院。
(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不管是创业还是追求其他方面的成功,道理都是同样的: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罗斯·佩洛特原来在美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IBM担任推销员,他发现很多计算机的功能,许多用户并没有充分利用。他认为,如果IBM公司能够增设数据处理业务,帮助这些用户发掘计算机潜力,定能获得成功。
于是罗斯·佩洛特精心撰写了一份有关数据处理服务市场的报告,呈递给IBM管理层。不料建议却被公司决策层否定了。于是,他下决心成立公司自己创业。
然而他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买不起昂贵的计算机,所以服务也无从谈起。但是他并没有退缩,最后想出了一个绝招:
他在一家保险公司,以"批发价"买下了安装在该公司的IBM计算机的使用时间,然后花了5个月的时间,找到一家无线电公司,又以"零售价"将使用时间卖给这家公司,并提供给其计算机服务。
第9节:心理制胜
没想到市场一下子打开了,业务纷涌而至。后来,他所创办的电子数据公司(EDS)成为拥有数十亿资产的大公司了。
很多人认为只有条件充足了才可以创业,但罗斯·佩洛特的成功,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缺乏条件同样可以创业!
只要你下决心并肯动脑筋,就可以让条件为信念让路!
(三)只要不断开发,找方法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人的思维神经有如人的肌肉,只有不断锻炼,才会越来越强大。不练,好的肌肉也会萎缩。练习得好,即使原来基础不好,也能够通过逐步努力而提高。
越去找方法,便越会找方法。越会找方法,就能创造越来越大的价值,这不仅提高了找方法的自信,而且越来越明白找方法的窍门,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第二章心理制胜:战胜对问题的畏惧第二章心理制胜:战胜对问题的畏惧〖〗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总比问题多打造不找借口找方法的一流员工想办法才会有办法
想办法是有办法的前提。如果让脑袋放假,即使天才遇到问题时也会一筹莫展。
人的智力提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只要你能够战胜对艰难的畏惧,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越来越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越来越智力超群!
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吧,别让你的智力机器生锈!
"实在是没办法!"
"一点办法也没有!"
这样的话,你是否熟悉?是否你的身边,经常有这样的声音?
当你向别人提出某种要求时,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是不是会觉得很失望?
当你的上级给你下达某个任务,或者你的同事、顾客向你提出某个要求时,你是否也会这样回答?
当你这样回答时,你是否能够同样体验别人对你的失望?
一句"没办法",我们似乎为自己找到了不做的理由。但也正是一句"没办法",浇灭了很多创造之花,阻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是真的没办法吗?还是我们根本没有好好动脑筋想办法?
在培训中,我常常给学员讲述这样一个概念:"发动机只有发动起来才会产生动力,同样,想办法才会有办法!"
我给很多学员讲过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
一次春节放假前夕,我准备给每位员工的妈妈买份礼物,于是,走进了公司附近一家著名药店的分店。
买点什么好呢?东挑西挑后,我看中了一种补血剂。
没有想到服务员告诉我,产品只剩下两盒了,离我要求的数量还差很多。"能不能到总部进点货?"我跟服务员商量。服务员告诉我:那得等三天以后,因为第一天报上去,第二天才能够到仓库,第三天才能送货。
可我的员工们下午就要回家探亲了。我问:"能不能早一点呢?"
服务员们都摇头。
这时我有点生气了:"你们的药店是有多年历史的老店,很有信誉,现在顾客急着要货。你们怎么就不能想想办法?"
从他们的表情来看,这话起作用了。于是我又鼓励他们:"想想办法吧,一定能解决的。"
我和他们一起探讨了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这时,一位姓孟的女服务员说:"我们可以试试给附近的其他分店打个电话,看他们有没有货。如果有的话,我们先向他们借,三天后再还。"
大家都觉得主意不错。姓孟的服务员很快到里屋打电话去了。不久,她满脸笑容地出来了,说:"先生,我刚才给附近一些分店打过电话了,他们的存货也都不多,但几家凑起来还是够的,请您先到我们楼上的办公室等一下,我马上坐的士过去帮您取。"
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虽然是件小事,但也充分说明:只要想办法,就一定有办法。
我相信,更好方法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是否有一种好的心态!想办法是想到办法的前提。如果让脑袋放假,就算是天才,面对问题时也会一筹莫展。所以办法是在想的过程中产生的,它不会凭空而出。
几年前,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沸腾。大家不仅为中国的国力得到承认而高兴,而且,也为北京得到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机会而自豪。但你是否知道:在1984年以前,奥运会并不是个个国家都想争取的香饽饽,相反,敢于申办奥运会的国家没有几个。因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举办奥运会是赔钱的。如前苏联举办的莫斯科奥运会,就亏损了很大一笔资金。
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是一个转折,这次奥运会,美国政府不但没有掏一分一文,反而盈利2亿多美元,创下了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一奇迹的人,名叫尤伯罗斯,是一个商人。开始时,他并不愿意接受这项任务,经不住再三相邀,他最终才答应。
尤伯罗斯将整个奥运活动与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做了通盘的考虑,终于想出了很多点子让奥运会赚钱。其中最绝的点子是将奥运会实况电视转播权进行拍卖,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
最初,工作人员提出的最高拍卖价是1?52亿美元,这在当时已是个天文数字了,但立即遭到了尤伯罗斯的否定,他说:"这个数字太保守了!"
他敏感地觉察到了人们对运动会的兴趣正在不断高涨,奥运会已经是全球关注的热点。电视台利用节目转播,已经赚了不少钱。假如采取直播权拍卖的方式,势必引起各大电视台之间的竞争,价钱会不断抬高。
果然不出所料,单电视转播权一项就为他筹集了2亿多美元资金。
第10节:别让智力机器生锈
以往的奥运会万里长跑接力,都是由有名的人士担任,但尤伯罗斯一改这种做法,表示谁都可以跑,只要身体够棒,另外出钱就可,每1公里按3000美元收费。
这真是一个破天荒的想法,会有人花钱买罪受吗?
没想到,消息一公布,报名的人竟然蜂拥而至。1?5万公里的路,收费收了4500万美元!
这次奥运会给尤伯罗斯带来了空前的声誉。回首成功,他感到非常自豪:有想法就有突破点。假如畏难,怎么能够创造出这样辉煌的业绩呢?
法国数学家、哲学家彭加勒曾经说过:"出人不意的灵感,只是经过了一些日子,通过有意识的努力后才产生。没有它们,机器不会开动,也不会产生出任何东西来。"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嘲讽那些以为可以不经艰苦思索就能获得灵感的人:"诗人马特尔坐在地窖里面对着六千瓶香槟酒,可就是产生不出诗的灵感来。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青草地上让微风吹来,眼望着天空……温柔的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
我们平时喜欢讲一句话:"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其实,这往往是在特定时期,特定人物的状况。要有好的点子和想法,应当付出更多的努力。
人的智力提高是一个逐步的过程。只要你能够战胜对艰难的畏惧,并下决心去努力,你就能越来越多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越来越智力超群!
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吧,别让你的智力机器生锈!先别说难,先问是否竭尽全力
我们之所以说事情艰难,往往是我们并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
虽然我们说自己已经"尽力"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全部潜力发挥出来!
先把"不可能"放到一边,而只想自己是否竭尽全力。学会想尽一切办法、穷尽一切可能去努力吧!
世界上没有"天大的问题",只有不够努力造成的失败和遗憾。
一位朋友向我诉苦:单位安排他去银行贷款,本认为容易办成的,结果跑了许多次,还是没有办成。
他自嘲地说:"有句诗这样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我呢,经常自己觉得柳暗花明了,其实还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他很灰心地说:"我真的尽力了,真的一点也不想干了!"
我问:"你真的尽力了吗?你真的知道"尽力"的意思是什么吗?"
他不说话了,静静地看着我。于是,我向他讲起了在日本考察时,听到的一个故事:
士光敏夫是日本经济界鼎鼎有名的人物。他在重整东芝公司时,遇到了资金不足的困难。当时正是战后,要筹到资金非常不容易。他去某家银行申请贷款,但主管贷款的部长对他十分冷淡。经过他的不断努力,部长的态度才稍微有所好转,但对贷款问题却绝不松口。
终于到了那么一天--如果在两天内仍然没有资金投入,那么,公司将不得不全线停工。士光敏夫决定破釜沉舟:"怎么也得迫使部长就范!"
他让秘书给他找了一个大包,在街上买两盒盒饭放在里面,然后赶到银行。一见部长,他就开始软磨硬磨,希望给他贷款。但对方就是不松口。
双方又展开了一场舌战,不知不觉已接近下午下班的时间了。当营业部的下班铃声拉响时,部长如释重负,提起公文包准备回家吃饭。
不料士光敏夫却从袋子里拿出两只盒饭:"部长先生,我知道你工作辛苦了,但是为了我们能够长谈,我特意把饭准备了。希望你不要嫌弃这寒酸的盒饭。等我们公司好转后,我们再感谢你这位大恩人。"
面对他这份"无赖劲",部长真是无可奈何。但也正是他表现出的这份坚毅,使部长产生了对他贷款的信心,最终批准了他的贷款申请。
我问这位朋友:"与士光敏夫相比,你能说你尽力了吗?"
朋友笑了,说:"我们往往认为自己尽力了,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竭尽全力!"
说得太对了。我们之所以说事情艰难,往往是我们没有尽到最大努力!我们说自己已经尽力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全部潜力发挥出来!所以,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永远不要先说难,而要先问一问自己:我是否已经尽了最大的力量?
(一)把自己逼到"非……不可"的境地
难,是我们拒绝努力的第一理由。但是,问题真的是那么难解决吗?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被誉为"把美国带到轮子上的人"。一次,他想制造一种V8型的发动机。当他把这个想法跟工程师交流时,工程师们都认为只能在图纸上设计,但绝对不可能在现实中制造出来。尽管如此,福特仍然坚持说:"想办法制造出来。"
工程师们很不情愿地开始了尝试,几个月后,他们给福特的回答是:"我们无能为力"。
但福特还是说:"继续尝试!"
一年多过去了,还是没有结果,所有的工程师都觉得无论如何都该放弃了。但福特仍然坚持"必须做出来"。
就在这时,有一位工程师突发灵感,竟然找到了解决办法。
福特终于制造出了"绝不可能"成功的V8型发动机。
为何工程师们认为"绝不可能"的问题,最后还是在福特的"逼迫"之下解决了呢?
关键的一点,就是先把"不可能"的戒律放一边,而只想我自己是否完全尽力,是否想尽了一切办法、穷尽了一切可能。
如果将心灵的焦点对准"难",头脑就会加速运转,找出千万个理由,证明真的很"难",人就很容易屈服。因为,畏惧使人无法真正冷静地应对问题,甚至导致行动的瘫痪。
第11节:竭尽全力
但是,假如你不问问题难不难,只问自己是否尽了最大努力,你就会轻装上路,尽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反倒容易将问题解决。
把自己逼到"非……不可"的境地吧,你会创造出难以想像的奇迹!
(二)"为什么不竭尽全力"呢
不要给自己的人生打折扣,爱打折扣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
24岁的海军军官卡特,应召去见海曼·李科弗将军。在谈话中,将军让卡特挑选任何他愿意谈论的话题。然后,再问卡特一些问题,结果每每将军就将他问得直冒冷汗。
终于卡特开始明白:自己自认为懂得了很多东西,其实还远远不够。结束谈话时,将军问他在海军学校的学习成绩怎样,卡特立即自豪地说:"将军,在820人的一个班中,我名列59名。"
将军皱了皱眉头,问:"为什么你不是第一名呢,你竭尽全力了吗?"
此话如当头棒喝,影响了卡特的一生。此后,他事事竭尽全力,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
竭尽全力,就是不给自己任何偷懒和敷衍的借口,让自己经受生活最大的考验。
竭尽全力,就是要你把意识的焦点对准如何解决问题,减轻解决问题的焦灼感,轻装上阵,集中心智,去创造生命的奇迹。
(三)把自己从"我已尽力"的假象中解放出来
人之所以无法"竭尽全力",往往来自于"我已尽力"的假象--我已经做到最好了,再也无法往前走一步了。
其实,这不过是不愿意接受挑战的借口。
稻盛和夫被日本经济界誉为"经营之圣"。他所创办的京都陶瓷公司,是日本最著名的高科技公司之一。该公司刚创办不久,就接到著名的松下电子的显像管零件U型绝缘体的订单。这笔订单对于京都陶瓷公司的意义非同一般。
但是,与松下做生意绝非易事,商界对松下电子公司甚至有这样的评价:"松下电子会把你尾巴上的毛拔光。"
对待京都陶瓷这样的新创办公司,松下电子虽然看中其产品质量好,给了他们供货的机会,但在价钱上却一点都不含糊,且年年都要求降价。
对此,京都陶瓷的一些人很灰心,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已经尽力了,再也没有潜力可挖。再这样做下去的话,根本无利可图,不如干脆放弃算了。但是,稻盛和夫认为:松下出的难题,确实很难解决,但是,屈服于难,也许是给自己未足够挖潜找借口。
于是,经过再三摸索,公司创立了一种名叫"变形虫经营"的管理方式。其具体做法是将公司分为一个个的"变形虫"小组,作为最基层的独立核算单位,将降低成本的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即使是一个负责打包的老太太,也都知道用于打包的绳子原价是多少,明白浪费一根绳会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样一来,公司的营运成本大大降低,即便是在满足松下电子的苛刻条件下,利润也甚为壮观。
有些问题的确非常顽固,想了许多办法,仍无法解决。于是有人便认为"已是极限",再去努力也是白搭。其实,当你真正经过一番努力奋斗,就会知道所谓"难",其实只是你自己的"心灵桎梏"。只要不断努力,开发的潜能就会越来越大。努力不够,你当然不知道自己的潜能到底有多大。
从"我已尽力"的假象中把自己解放出来吧!再努一把力,你会发现你还有许多没有开发出的潜能!惟一值得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我们惟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模糊的、轻率的、毫无道理的恐惧本身!"
我们所感觉到的"危险"、"恐惧",往往是预先设置的、被歪曲的。
预先的恐惧会扭曲事实真相,事情绝对没有想像的那样严重。问题的严重性往往是我们自己放大的,事情的"困难"也是如此。
只要努力面对恐惧,恐惧就会烟消云散。
在工作中,你是否遇到过这种情况:某一问题就像山一样摆在你面前,要克服它,似乎完全不可能。于是,一种说不出的恐惧不招自来,你很快就向像山一样高的问题屈服了。
出现这样的情境并不奇怪,因为有些问题,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由于对问题难度的恐惧,就放弃解决问题的努力,到底有多少合理性呢?
(一)不敢迎接挑战,才会轻易恐惧
且看我们一位年轻学员龙小姐的经历吧。龙小姐从旅游学院毕业不久,就到一家著名饭店当接待员。参加工作不久,她就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那天,一位来自美国的客人焦急地向值班经理反映:来中国前,他就预订了美国--日本--香港--北京--哈尔滨--深圳--新加坡的联票。但是,由于疏忽,一张去哈尔滨的机票没有及时确认,预定的航班被香港航空公司取消了。这一下他急了,他到哈尔滨是去签订合同。如不能及时赶到,将造成很大的损失。
酒店的老总当即安排龙小姐和另外一位老接待员解决这一问题。她们一起到民航售票处,向民航的售票员介绍了有关情况,希望她能够帮忙解决这一问题。
但售票员的回答是:"是香港航空公司取消的航班,和我们没有关系。"
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要不重新买一张票吧。但一问,票已经全部卖完了。
于是她们再一次向售票员重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外国客人,如不能及时赶到会造成很大的损失。但售票员的回答仍然是:"对不起,我也无能为力。"
龙小姐问:"难道就再没有别的办法吗?"
第12节:恐惧
售票员说:"如果是重要客人你们可以去贵宾室试试。"
她们立即赶到了贵宾室。但在门口就被拦住了,工作人员要求她们出示贵宾证。这一下她们又傻眼了。此时此刻,到哪里去办贵宾证啊?
龙小姐不甘心,又向工作人员重申了一遍情况,但工作人员还是不同意让她们进去。她突然动了一个念头,于是问了一句:"假如要买机动票,应该找谁?"
回答是:"只有总经理。不过我劝你们还是别去找了,现在票紧张得很呢!"
碰了这么多次壁,同去的接待员已经灰心丧气了。她想:要找总经理,那恐怕更是没有希望。于是,她拉着龙小姐的手说:"算了吧,肯定没希望了,还是回去吧,反正我们已经尽力了。"
那一瞬间,龙小姐也有点动摇了,但很快她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还是毫不犹豫地向总经理办公室走去。见到总经理后,她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又讲述了一遍。总经理听完之后,看着她满是汗水的脸,微微一笑,问:"你从事这项工作多长时间了?"
得知她刚刚参加工作,总经理被她认真负责的态度感动了,说:"我们只有一张机动票了,本来是准备留下来给其他重要客人的。但是,你的敬业精神和对客人负责的态度让我非常感动。这样吧,票就给你了。"
当她把机票送到望眼欲穿的客人手上时,客人简直是喜出望外。酒店的总经理知道这件事后,当着所有员工的面对她进行了表扬。不久,她被破格提拔为主管。
在一次参加我们组织的俱乐部活动时,她讲述了这个故事。我问她:"你为何能做到这点?
她回答说:"其实,当我的同事说一点希望也没有的时候,我也很想放弃。我已经被拒绝多次了,我也怕见到总经理后,仍然会遭到拒绝。但是,我突然想起您给我们讲课时讲过的罗斯福的故事,它给了我继续努力的勇气。"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的时候,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全国上下一片恐慌。为了振兴美国,罗斯福决定推行"新政",但要实行"新政",首先要振奋民心。为此,他给美国人民做了一次"战胜恐惧"的著名演讲,其中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惟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模糊的、轻率的、毫无道理的恐惧本身!"
罗斯福以正视问题、蔑视困难的姿态,采取果断的措施,不仅带领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而且让美国加入反法西斯的战争,迎来了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我认为:所谓"模糊的",就是没有认清的;所谓"轻率的",就是不慎重的;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犯这样的错误:还没有真正与问题接触,就将其无端放大,以致于很快心生恐惧、逃避,最终将自己打败。
实际上,问题绝大多数时候并不如我们想像的那样严重,只要我们撕破轻率恐惧的面纱,就能很好地解决它。
(二)强迫自己面对
著名将军巴顿曾经说过:"如果勇敢便是没有畏惧,那么我从来不曾见过一位勇敢的人。"即使再勇敢的人,也有畏惧的时候。
那么,怎样才能从恐惧中解放出来、培养真正的勇气呢?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强迫自己面对。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小时候有过这样一段经历:5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叔叔家玩。叔叔的房子后面养了一对大鹅,结果公鹅一见他就一边怪叫着一边向他扑来。他哪儿受得了这种恐吓!于是他拚命跑开,向大人哭诉。
受了几次惊吓后,叔叔找了个旧扫帚交给他,然后指着大鹅对他说:"你一定能战胜它!"。
当鹅再次向他冲来时,他手里拿着扫帚,浑身不住地颤抖。猛然间,他鼓足勇气大吼一声,挥起扫帚向鹅冲去。鹅掉头便跑,他紧追不舍,最后狠狠地给了鹅一下,鹅惨叫着逃跑了。从那以后,鹅只要一见他,就会远远地躲开。
从此,他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勇敢迎战,就能战胜对手。
有一段时间,他每天放学回家的时候,都被一个与他年龄相仿、粗壮好斗的男孩追赶。一天,这一幕正好被他父亲看见,于是冲他大喊:"你干嘛容忍那小子追得你满街跑?去把那小子给我赶走!"
于是,他不得不停下来,面对自己很怕的对手。他开始猛烈的反击,这一招立刻把对手吓住了,慌忙夺路而逃。艾森豪威尔顿时勇气大增,一把将对手抓住,正颜厉色地警告他:"如果你再敢找我的麻烦,我就每天打你一顿。"
通过这件事,他进一步悟出一个道理:别看有些人耀武扬威,其实不过是外强中干,唬人而已。
(三)"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
遇到敌人和强硬的对手,恐惧是避免不了的。但是,不要忘记:你畏惧对手,对手可能也畏惧你,甚至比你对他的畏惧还要大。在这种情况下,谁更敢面对,谁就能获得胜利。
我有位朋友,是个谈判高手,几乎每次谈判都能成功。他懂得很多谈判的技巧,如"了解是影响的前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重视"有理、有利、有节"等等。
这些技巧对付一般的对手足够了。但如果碰到的是同样厉害的对手,除了技巧之外,心理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他说:"遇到真正的对手时,我也难免会有一些恐惧。每当这时候,我就会用父亲说过的一句话给自己打气--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
"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这话何等地生动而形象啊。双方都是怕的,就像一位猎人遇到一只老虎,猎人固然怕老虎,但老虎更怕带枪的猎人。人对老虎只怕3分,老虎怕人却有7分。既然这样,我们为何要恐惧这种看上去你怕它、实际上它更怕你的"老虎"呢!学会"以脚做梦"
第13节:梦想成真
惟有在行动上脚踏实地,才能梦想成真!
只有空洞的梦想和意愿,却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最终只会是只"不产蛋的鸡"。
"不顾一切地采取果断的行动……因为单凭善心和真理,从来没有治愈过人类,也从来没有把一个人治愈过。"
鸟类中会说话的是鹦鹉,但鹦鹉是飞不高的。
谁不想获得出色的成绩?谁不想在单位里脱颖而出?
许多人有追求、有理想,但是,只让自己的追求停留在梦想的层次,最后的结果,不过是黄梁一梦。与此相反,有的人却总是让自己的每一个追求,通过踏踏实实的行动来实现,最后将许多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两年前,我受长沙市教育局邀请,为该市的几百个校长做了一场"成功智慧与素质教育"的讲座。在讲座中,我提出:"素质教育,最终都落实到一个'成'字上来--成长、成才、成功!因此,应在学校开设成功学课程,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点。"
这一倡议,得到了长沙市稻田中学一位姓余的女教师的高度重视。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她在自己担任班主任的班上开设了成功学课程。她以我所著的《心力学》为主要教材,并大力进行创造性地运用。一个学期下来,效果十分明显:学生的成绩和心灵素质,都有了飞速提高。
《中国改革报》《中国妇女报》《成功》等媒体纷纷对此进行了报道。暑假期间,武汉等外地的老师,还纷纷到她那里取经。她根据这项改革写作的论文,获得了湖南省和市教育改革优秀论文奖。
前不久,我收到一位长沙校长的信,他是当初听过我讲座的校长之一。他说:"我听了讲座后,就很想做这样的改革试验。可是,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了这一想法。没料到,一件本来应该由我这个校长去做的事,却被一位老师做成了。"
是的,本来有很多人比这位教师更有条件进行这项试验,但他们没有做。为何会这样?
这位女教师的一句话,给出了最好的答案:"我总觉得有了一个好的理念,就该立即付诸行动。否则,梦想就只是脑袋中的东西。"
这位老师的话,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用脚做梦"法则:梦用脑想,更用脚走!惟有在行动上脚踏实地,才能梦想成真!
(一)不当"不生蛋的鸡"
巴尔扎克成名以后,一天,一位老太太拿来一本破旧的小学生作文本给他看:"大作家,你给我瞧瞧,这小子有没有天才,将来是不是块当作家的料?"
巴尔扎克接过看了看:"嗯,他天赋不多,灵气不足,凭这当作家很难。"
老太太一听,大笑道:"你知不知道这作文本的主人是谁?就是你啊!"
不料,巴尔扎克一点也没有发窘,而是笑着说:"我没说错呀,我所以有今天,关键在苦熬苦写,并不是全靠天赋和灵气啊!"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故事,也很有意思。
很长一段时期,门捷列夫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学元素的有关排列问题研究中。一次,在紧张工作了三天三夜之后,他由于过度疲劳睡着了,竟在梦中见到了一张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通过这个梦,他成功地解决了困扰多时的元素排列问题。
后来,有记者采访他,要他讲述如何通过做梦而获得成功的经验。
记者的提问,引起他的不满,他说:"什么,你认为我的发现只是梦中几个小时的成果吗?你知道之前我付出了多少个日夜、多少心血苦心研究吗?"
灵感是辛勤劳动的结晶。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说过"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我国古语也说"人工不竭,天巧不传""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是的,不管有怎样美妙的梦想,怎样精美的构思,要取得成功,还必须有实实在在的努力和行动。只有空洞的梦想和意愿,却不愿意付出艰苦的努力,最终只会是只"不产蛋的鸡"。
(二)"鹦鹉会说飞不高"
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在《生命的意义》中,说过这样的名言:"纯粹的理想是生命中最廉价的东西……最不值一提的感伤主义者、梦想者、醉汉、逃避责任者和拙劣的诗人,从不表露丝毫的努力、勇气和耐心,或许他们会有最丰富的理想。"
著名作家茨威格也说:"不顾一切地采取果断的行动……因为单凭善心和真理,从来没有治愈过人类,也从来没有把一个人治愈过。"
上面所说的,是针对只想不做的人。还有一种人,说得多,做得少,或者光说不练。那么,他们又该吸取什么教训呢?。
19世纪,一些有胆识的人开始探索向天空飞翔,但是,权威人士纷纷出来阻挠。最早用三角方法来测量月亮与地球距离的法国天文学家勒让德断言:制造比空气重的装置去飞行是不可能的。稍后,法国大发明家西门子也发表了同样的看法。再后,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者之一、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克茨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论证:机械装置要上天完全是妄想。
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人类航空史上的英雄。他们于1903年驾驶飞机飞上了蓝天。飞行过后不久,莱特兄弟去欧洲旅行。在法国的一次盛大的欢迎酒会上,主人再三要求兄弟俩演讲。经过再三推让之后,大哥威尔伯站了起来,他的演讲只有一句话:
"据我们所知,鸟类中会说话的是鹦鹉,但鹦鹉是飞不高的。"
第14节:做正确的事情
有些人期望证实自己的优秀,但却把最多的时间,用在语言的自我炫耀上,或活在无聊的争论中。而真正优秀的人,却把最多的时间用在实际行动上。
(三)将行动量化
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毛病,常常满足于自己"在忙着"、"已忙过"的印象,而忽视了目标和结果。因此,将行动量化就变得十分必要。
如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推销员,就必须将行动指标量化,条条兑现:
(1)我这个星期总共跑了多少个客户?
(2)上门服务的有多少个客户?
(3)向客户打了多少个问候电话?
(4)是否告诉客户你将向他提供杰出服务?杰出服务的几条是否都向他说清楚?
(5)和客户见面之后,是否向每个人都索取了名字、电话号码,并取得进一步会面的承诺?
(6)客户拒绝后,是否用最委婉热情的态度再次游说?
(7)满足每个客户的要求后,是否清楚地表达了要求他购买东西的愿望?
(8)和一个客户达成生意后,是否让客户为你介绍一个朋友?……
在你的目标合理的情况下,只要这些行动的指标落实了,你就可以完成任务。现在不做等于永远不做
从0到1的距离,常常大于从1到1000的距离。许多人之所以不成功,往往是由于他们在门外徘徊太久。
说一万道一千,不如一次勇于"跳下去"的行动!做任何事,勇于开始最为重要。
差不多就去做,别在起点上耽搁。
"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好,立即做!"
有这样两位青年,小李与小刘,他们都是很有梦想并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同时进了一家集团公司,分在不同的分公司工作。
这是一家特别重视创造性的公司,公司的董事长,总是在各种场合强调"员工的创造性是公司的最大财富"。两位年轻人能进入这样的公司,真的是如鱼得水,应该能大展宏图、创造非凡业绩了。
然而一年后,进行工作总结时,两人却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小刘因为成绩突出受到了高度表扬和奖励,小李却因为业绩平平,受到了批评。
其实,刚进公司时,小李给大家留下的印象更好一些。因为他脑子比小刘更活,思维更敏捷、学识更广博,但为什么到头来却做得不如小刘好?
人事部的领导,对两位员工进行了研究分析后发现:一年来,两人都想把自己的创造性贡献给公司,也都很努力。两人惟一的区别是:小刘有了一个好的想法,便立即行动起来,即使要实现这一想法的条件不具备、会遇到困难,他也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而小李,尽管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总是停留在构思的阶段,或者一与现实结合,遇到条件不具备等情况,他就立刻放弃,改换另一个想法。这样以来,尽管好想法不少,却没有一个付诸实践。
分析这点之后,人事部的领导与小李好好谈了一回心,说:"小李,一旦有好的想法,就应该尽快付之实践。现在不做,等于永远不做啊!"
许多人不成功,只因为他们总在起点上耽搁,在门外徘徊太久。
这其中有多种原因,其中主要的是:
(1)眼高手低,或者幻想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2)"完满病"作怪,哪怕有一点点条件不完善,就自己否定。
(3)总认为时间够用,慢一点又何妨。结果拖来拖去,最后把梦想"拖黄"了。
到底该怎么去立即行动呢?
(一)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人生是短暂的,要做就得立即做。早一点动手,就早一点起步,早一点往成功迈进。
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12岁时,在父亲的枕头下发现有前人写的《笔论》,便偷偷地拿来读。
父亲说:"不要性急,等你长大了,我会教你的。"
可是王羲之却回答说:"学习是不能等待的,像走路一样,不停地走,才能前进。等我长大了,再教就太晚了。"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王羲之长期坚持勤学苦练,其书法艺术终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被后人尊为"书圣"。
优秀人才给我们的启示是:先做再说!正如俗话所说:"早起的鸟有虫吃"。尽早起步后面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二)差不多就去做,不在起点耽搁
从0到1的距离,常常大于从1到1000的距离。做任何事,勇于开始最为重要。
YKK董事长吉田忠雄,其人生观是"70分主义"。他认为:"100分主义无法再发挥潜能,若以70分为起点则成就当不止100分。"
对此,他在一篇演讲中阐述:"只要能成功,失败无所谓。谨慎行事可能没有失误,但充其量最多也只能有50%的效果。若对每件事只有70%的把握就去做,则集合各件事的效果,成就就不止50%了。"
爱默生说得好:"要去某一地点,可以有20条道路,其中有1条是捷径,不过还是立刻踏上其中的1条吧!"
(三)犹豫太久会导致行动的瘫痪
有的人并非不知道行动的重要,但是迟迟不愿意行动,结果又产生负疚感,造成意志的瘫痪。
结果人们与其说是因为恐惧而不去行动,毋宁说是不去行动而导致恐惧。
那么,该怎么办?不妨学习一下西点军校训练学生的经验--先把自己"豁出去!"
在西点的游泳救生训练中,有一个学生最害怕的动作:穿着军服、背着背包和步枪,从近十公尺的高塔上跳下游泳池,然后在水中解开背包、脱掉皮鞋和上衣,把这些东西绑在临时的浮板上。
第15节: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
尽管对每一个动作,学员们事前都反复演练过,但是真到了要往下一跳的那一刻,大部分学生还是会迟疑,走到跳板尽头之后就会停下来。当然,退缩是绝不允许的,否则将被勒令退学。所以,尽管犹豫,学生们最终还是会纵身一跳。
很多学员都反映:成功跳出那一步的兴奋,是无可言喻的。学生学会了抛开自以为通过思想能够控制一切的假象,体验到行动就能够产生信心。
(四)相信"立即就做"会产生奇迹
许多事情的难度,都由于我们的犹豫和摇摆加大了。事情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艰难,只要我们马上去做,就可能产生出乎意料的奇迹。
美国混合保险公司的创始人史东,觉得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来自于妈妈逼他遵守的一个行为习惯--立即就做!从卖报纸的时候起,他就一直遵守"立即就做"的准则,后来,他通过保险推销,训练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保险队伍,并成为百万富翁。
有一天,他听到一个消息:曾经生意兴隆的宾西法尼亚伤亡保险公司,因为经济大萧条发生了危机,已经停业。该公司属于巴尔的摩商业信用公司所有,他们决定以160万美元将这家保险公司出售。
史东想了一个不花自己一分钱就得到这家保险公司的主意。这个想法实在太美妙了,美妙得让他不敢相信,美妙得使他甚至准备放弃。但是,放弃的念头一出现,他就马上对自己说:"立即就做!"
于是他马上带领自己的律师,与巴尔的摩商业信用公司进行谈判。
下面就是那场精彩的对话:
"我想购买你们的保险公司?"
"可以,160万元。请问你有这么多的钱吗?"
"没有,但是我可以向你们借。"
"什么?"对方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史东进一步说:"你们商业信用公司不是向外放款吗?我有把握将保险公司经营好,但我得向你们借钱来经营。"
这真是一个看来十分荒谬的想法:商业信用公司出售自己的公司,不但拿不到钱,还得借钱给购买者经营。而购买者借钱的惟一理由,就是自己拥有一帮出色的保险推销员,一定能经营好这家保险公司。
商业信用公司经过调查后,对史东的经营才能很有信心,于是,奇迹出现了:史东没有花一分钱,就拥有了一家自己的保险公司。之后,他将公司经营得十分出色,成了美国很有名的保险公司之一。
只要有好的想法,哪怕它看起来很荒谬,都应该立即诸实践。说不定奇迹就等在你的前面!
让我们记住《福布斯》杂志创立者福布斯的名言吧:"做正确的事情,把事情做好,立即做!"多走几步路
要成为杰出的人才,你就得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
要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就要在平时比别人多走几步路。
不要因为聪明就不努力,学学比尔·盖茨吧--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
不要认为不公平,也许是自己做得不够。
北京电视台曾邀请我制作了一期"如何在工作中脱颖而出"的电视节目。在与主持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不由想起中国第一个宇航员杨利伟的故事来。
"神州5号"升天飞行之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专门对杨利伟和他的领导进行采访,回答"杨利伟怎样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这一人们关心的问题。
被采访的航天局的领导,讲了三点挑选杨利伟的理由:第一,杨利伟在5年的集训期间,训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第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强;第三,不仅心理素质好,而且口才好,讲话有分寸,有条理。
在"神州5号"正式上天之前,杨利伟通过了层层的考验,最后与另外两位宇航员竞争。那两位宇航员在其他方面与他同样出色,惟一不如他的是:他们的口才没有他那么好。
航空局领导考虑到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飞行的宇航员,肯定要接受众多新闻媒体的采访,还将进行巡回演讲,那时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全世界受到瞩目,于是最终选择了口才好的杨利伟。
杨利伟的口才好,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杨利伟认为航空无小事,不管做什么都要全力以赴去做。不管是学技术、学政治还是在其他方面都是如此,连训练后的总结会、训练小结他都非常认真地对待。在总结会上,他总是准备充分,不仅积极发言,而且有条有理,从容不迫,显得在口才上比其他人略胜一筹。这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我记得,在这期节目后,我特别在课堂上安排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讨论十分热烈,一位女博士感慨:"看来,口才如此重要,从现在起,我得好好训练我的口才了!"
一位公司的中层主管则说:"我一直认为宇航员关键是飞,没想到:最后比试的时候,竟然是把口才作为一个关键的长项。想不到平时一些不重视的东西,竟然有这样的效果啊!"
一个毕业不久的大学生说得更好:"要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就要在平时比别人多走几步路啊。"
(一)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
在我们的印象中,有天赋的人,总能创造出奇迹来。但是,那些奇迹,仅仅是靠天赋创造的吗?
毫无疑问,比尔·盖茨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抓住了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选择软件行业进行创业,而且擅长与资本市场结合,凡此种种,都说明他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
然而,他是一直这样聪明的吗?或者换一种问法,他是怎样变得这么聪明的?
第16节:不要认为不公平
一次,一位微
来自 “ ITPUB博客 ” ,链接:http://blog.itpub.net/101162/viewspace-1009108/,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