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管理七点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是价值创造的主体,长期艰苦奋斗是价值创造的驱动力,惶者生存、自我批判、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灰度哲学,则是为了消除组织惰怠、避免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封闭、形式主义和钻牛角尖等阻力因素。

一、惶者生存

徨者生存根植于华为的文化体系,缘起于任正非的人生经历。

1983 年,国家撤销了基建工程兵,团级干部任正非转业到当时深圳最好的企业之一的南油集团,一路做到了南油集团下属某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因为轻信他人,导致公司 200 多万元的货款收不回来。之后,任正非便开始了自己的中年危机:被南油集团除名,妻子同他离婚,多次找工作未果,被迫自己雇佣自己,与五位朋友凑了 2.1 万元创建了华为。

他一度与父母、侄子挤在十几平米的小房子里,为了省钱,父母经常在菜市场快关门的时候才去买菜,因为那时候便宜。用任正非的话说,当时真是人生路窄,前路茫茫。

这次命运的捉弄,让任正非产生了深刻的生存焦虑和对失败的警惕,这点在他之后决策和思考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创办华为之后,任正非一再强调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在 " 惶者生存 " 这种危机意识的驱动下,任正非做出了很多未雨绸缪的安排,其中一些堪称 " 远见卓识 "。像去年被无数国人交口称赞 " 备胎计划 ",就是他在 2004 年做出的决定。

当时,华为的手机业务刚启动半年,任正非发现芯片技术都掌握在西方公司手里,这让他很不安。他找到一直专注芯片研究的何庭波:" 给你 2 万人,每年 4 亿美金的研发经费,一定要站起来!" 当时,华为总共才有 3 万人,研发经费不到 10 亿美金。

2019 年,由于美国政府的制裁,已是海思总裁的何庭波曝出华为的 " 备胎计划 ",我们才知道,为了防范这一天的到来,华为竟然提前那么年进行了布局。

惶者生存是华为的企业文化,但一个公司的员工如果每天都惶惶不可终日的话,肯定也做不好工作。华为是如何做到让员工既有危机意识,又不至于每天心情沉重地在上班呢?在专栏《任正非的生存哲学》第一篇与第二篇文章里,任正非有更详细和落地的论述。

二、以客户为中心

2019 年 5 月 21 日上午,任正非在深圳华为总部接受记者群访时说,华为全部的哲学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可见,在任正非的管理哲学中," 以客户为中心 " 占据多么重要的位置。

华为最早明确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应该是在 1997 年。从那一年起,在华为的价值链中,客户利益开始高于其他一切群体的利益。这一点,从任正非本人的言行中体现的特别明显。

有一次,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 · 罗奇带领一个机构投资团队到华为进行投资考察,任正非只是安排负责研发的常务副总裁费敏代表自己进行接待。事后,罗奇有些失望:" 他拒绝的可是一个 3000 亿美元的团队。"

对此,任正非回应道:" 罗奇又不是客户,我为什么要见他?如果是客户的话,再小的我都会见。他带来机构投资者跟我有什么关系啊?我是卖设备的,就要找到买设备的人。"

当然,华为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任正非做到了 " 以客户为中心 ",而是每个华为人都做到了。

开拓非洲市场的时候,华为员工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西方大公司的通信设备出故障了,客户却致电华为的技术人员,要求帮忙维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之前客户给设备原厂家打电话时,对方要么不来,要么就要等很久。而华为的技术人员,随叫随到,即便不是自己的设备也愿意免费帮忙维修。如果任正非没有在华为推行 " 以客户为中心 " 的价值观,很难想象华为的员工会主动去做帮友商擦屁股的活。

其实,客户至上、顾客就是上帝、以客户中心,这样的表达应该每个企业家都说过。它的难点不在于认知,而在于落地。任正非是如何让 19 万员工力出一孔、基于同样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服务客户的呢?在专栏的第三篇文章里,任正非有更系统和更精彩的论述。

三、以奋斗者为本

" 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 ",是华为的根基。在任正非的价值世界里,奋斗者一直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没有客户,企业没法生存;没有员工,没有勤勤恳恳的奋斗者,企业同样没法生存。因此,在工资和福利待遇方面,华为一向是慷慨大方的。只要你为华为做出了贡献,就不用担心回报。

根据华为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18 年,华为员工的人均年收入达到 57.9 万元,月均 4.8 万元,这样的薪资水平在业内非常具有竞争力,能够保证华为雇佣到人才市场上一流员工。

以奋斗者为本的核心价值观,缘起于任正非 " 不让雷锋吃亏 " 的理念。在创业之初,任正非就把 " 不让雷锋吃亏 " 的理念,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中去了。

在华为早期,那些被通知面试的应聘者,不管是否被录用,华为都会为其报销往返路费;而被录用的员工,到岗之后都能提前领取一个月的工资作为安家费。如果没有 " 以奋斗者为本 " 的价值观,早期还不富裕的华为不可能这么做。

其实,有许多中国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愿意给员工高福利,问题就出在整个公司无法实现高绩效。当企业都赚不了多少钱的时候,员工的高福利是无法实现的。而华为,在创业早期,就实现了员工高绩效和高福利的统一。任正非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在专栏的第一篇和第二篇文章里,有任正非系统的人才管理哲学,相信能够帮助你解答这个问题。

四、长期艰苦奋斗

1974 年,任正非为参与建设从法国引进的辽阳化纤总厂,应征入伍,成为承担这项工程建设任务的基建工程兵,1983 年随国家整建制撤销基建工程兵而复员转业。军队文化塑造并影响了任正非的三观,而华为艰苦奋斗的价值观,也应是源于此。

在任正非的认知之中,艰苦奋斗是理所当然,想改变命运,就得艰苦奋斗。不然,凭啥呢?

创业初期,在没有资源、没有条件的前提下,华为研发人员用 "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 的战斗精神,在深圳宝安县蚝业村工业大厦 3 楼没日没夜地干,华为引以为傲的 " 垫子文化 " 也由此诞生。

任正非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只让员工艰苦奋斗,创业早期,在艰苦奋斗方面,他表现的更疯狂:从 44 岁到 68 岁,任正非几乎 24 小时开着手机,每年有 1/3 以上的时间在飞机上、旅途中,奔走在世界各地。这也导致他的心理和生理都出现了疾病。据华为公司的顾问田涛和吴春波(2015)说,任正非在 1999 — 2006 年患了 " 高血压、糖尿病和抑郁,并做了两次肿瘤手术 "。

我们知道,艰苦奋斗是反本能的。物质激励可以短期影响人的行为,但要想让员工长期艰苦奋斗,则需要物质、价值、意义、文化、氛围等多重因素的塑造和影响。华为是如何做到让许多员工长期艰苦奋斗的呢?在专栏的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篇,任正非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五、坚持自我批判

根据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管理学家之一伊查克 · 爱迪思(Ichak Adizes)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有种难以逃脱的宿命,都会经历孕育期、兴盛期和死亡期等 10 个阶段。伊查克 · 爱迪斯将企业的发展曲线勾勒成一条像山峰轮廓的生命周期曲线,能满足这条曲线的企业,生命可以延续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大多数企业不过几年就消失了。

为了避免企业衰亡,任正非的解决方案是让华为在自我批判中前行。

任正非熟读历史。据华为公司顾问田涛和吴春波(2015)说:" 任正非在 30 多年前获得过学习毛泽东著作的‘标兵’称号,在毛泽东的思想典籍中,任正非无疑获得了一些重要启示。" 华为自我批判的核心价值观,正如毛泽东所倡导的 " 批评与自我批评 "。

人天性懒惰、贪婪,组织也会有惰怠和疲劳的问题。要想保持活力,就需要进行自我批判。同时,华为今天是全球电信制造领域的领导者,这种成功容易让组织变得盲目骄傲和固步自封,更需要通过自我批判保持清醒。

我们知道,自我批判也是反本能的。如果处理不好,对于组织建设而言也是很危险的。如果批判轻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如果批判重了,可能会造成组织分裂以及员工对公司的离心离德。华为是如何把握好自我批判的节奏和程度的呢?在专栏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第七篇,任正非都有相关的论述。

六、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是华为开放和学习的企业文化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任正非本人就是一个开放和学习的人,他一方面阅读广泛、思考深邃,同时,他经常主动去和世界各地的精英交流。据华为前人力资源副总裁吴建国说,有段时间,任正非每周都要找一位世界 500 强公司的高管进行深入交谈。

1997 年,任正非带着几个华为高管去拜访美国 IBM、惠普、贝尔实验室时,意识到了华为的落后。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的文化,也是从那时起,被任正非大力推广的。

为了推动华为的干部、员工多与外界连接。华为设计出每周几次见客户的制度。不只针对市场人员,研发、财务等其他系统也有这个制度。在任正非看来,华为之所以有进步,就是客户教的。只有坚持与客户进行交流,听一听客户的心声,才能了解客户的好多想法。

其实,每家公司的管理者,从心理上都希望自己的员工能多走出去倾听客户的需求,了解客户的想法。但现实情况是,员工往往没有时间做这件事。而华为,却从制度上和实践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华为是如何做到的呢?在专栏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篇,任正非有更多精彩论述。

七、灰度哲学

灰度哲学是任正非接近原创的管理哲学,他曾说," 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任正非军人出身,管理非常严格。但在任正非看来,严格不代表没有感情,不能妥协。他一直提倡的就是开放、妥协、宽容的灰度哲学,反对的是不懂变通、撞了南墙还不回头的一根筋。

任正非的 " 灰度哲学 " 强调是,管理者需要能够结合是非黑白,权衡利弊,而不是极端地决策。《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常有 "…… 既要 …… 又要 ……" 的表述,任正非讲话中也常有类似表达。这些言论表面对立,但内核统一,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公司目标。

任正非这套灰度哲学,主要用在管人上。他认为,对人的管理要讲究灰度,对事的管理要讲究流程和制度。

灰度哲学,就是中庸之道,它的难点就在 " 度 " 的把握。任正非的 " 既要 …… 又要 ……" 的灰度哲学是如何在实践中的落地的呢?在专栏的全部七篇文章中,你都能感受到任正非对灰度哲学和中庸之道的应用。

其实,任正非的真正厉害之处,并不只是洞察本质,提炼哲学,而是能把自己的管理哲学应用到人才管理、客户服务、战略与创新、组织建设、管理变革、财务管理等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知行合一。我们的专栏,也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把散落各处、实则有数百万字沉淀的任正非生存哲学,进行了高度提纯,并归纳、整理与分类。

你可能感兴趣的:(任正非管理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