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从“丢”开始

2018,从“丢”开始_第1张图片

“丢”并不简单

所谓“丢”,high level 的说法就是:断舍离

在《断舍离》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提到过如下一段话:

断舍离和单纯的扫除、收拾不一样,并不是以“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为考虑的重点,而是要自问“这个东西适合自己吗”。换句话说,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性”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主语永远都是自己,而时间轴永远都是现在。现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就必须放手,只选择必要的物品。通过这个过程,你可以从看得见的世界走向看不见的世界,最终实现对自己的深刻、彻底的了解,并接纳最真实的自己。

所谓“断”是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所谓“舍”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通过不断重复“断”和“舍”,最后到达“离”的状态: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的空间。

所谓断舍离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内心,让生活舒适。针对物品而言,我们需要做的事情包括不用性价比做为依据来购买物品而是根据自己是否需要;家里一年也没穿过一次的衣服该扔就要扔掉或者捐掉;逐渐舍弃对物质(品)的 过度依赖,让自己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

学习中的断舍离

脱离了初中高中填鸭式的学习模式,进入大学以后学习方式就或主动或被动地转化为自主式学习。如果更系统地说,借用斯科特·杨(Scott Young) 在《如何高效学习》的说法,叫做整体性学习,也就是不断的将新知识融入到已有知识结构中,不断的构建和扩展知识信息网络。

整体性学习包括:获取,理解,扩展,纠错,应用和测试共六个步骤。如果感兴趣,不妨阅读《如何高效学习》这本书,或者去看看作者在 TEDx 的相关视频,这里不展开讨论。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为什么在整体性(自主性)学习中需要断舍离。

日常,我们所有的听和读都是获取信息的方式,获取和收集信息是任何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学习最基础的阶段,然后不幸的是对于不少人而言学习通常在这一步就已经结束了。开始了么?已经结束了。

信息收集的方式可以分为主动和被动。所谓主动即问题为导向,因为有问题需要解决,所以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信息;所谓被动即非刻意浏览,例如每天随手打开的各类文章,在阅读之前我们并没有预期自己将会看到什么。如下图所示,这里得到的内容只能称之为数据(data)或者信息,还远不能称之为知识。所谓的数据其实只是信号或事实,在通过清洗和处理表达为有用的形式之前,数据本身没有用途。

2018,从“丢”开始_第2张图片
DIKW金字塔模型 摘自wiki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已有信息进行预处理,比如同类内容的选择和整合。 一方面,面对自己看到的“可能有用的知识”,不是考虑这个知识本身重不重要,而是自己短期内会不会用到;另一方面,已经收藏的知识点(其实只能称为信息),如果过去三四个月都没再碰,就要学会勇敢的删除。这就是信息收集中涉及的断舍离。

在理解阶段,我们首先要理解各种专有名字的基本解释,理解公式和定理的基本含义并能进行解释;在扩展阶段,我们需要扩展当前知识的边界,也就是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旧带新,用新顾旧。这两个阶段是构建知识联系,提取知识骨架和构建知识模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整理已有知识, 例如思考哪些知识点可以合并,哪些工具可以相互替代。这就需要我们进行第二次的断和舍。

所谓纠错阶段是自我反思和提高的过程,在理解阶段和扩展阶段我们往往会过犹不及的,很多扩展和联系其实并不成立甚至根本就是我们在没有学习充分情况下的想当然。通过实践和测试我们不断纠正已有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补充和删改,这也就是纠错阶段的断和舍。

2018年,不妨从“丢”开始。

有了上述这些理论基础再审视我们自身实际情况,2018年不妨别立太多所谓“得到”或“收获”相关的 flag,而是学会从“丢”开始。

以下是一些小建议,供你参考。

整理自己的办公和学习环境

  • 桌面上一个小时用不到一次的东西就收进抽屉
  • 笔只要一支,本子只要一个
  • 桌子上的书别摆超过三本
  • 多喝水但是桌子上只留一个水杯
  • 书架上书如果太多就每个月送出去或者二手转出一本

整理自己的信息仓库

  • 每天印象笔记中删除的笔记比新写入的多一篇
  • 每天微信收藏删除的文章比新收藏的多一篇
  • 每天各类稍后读应用中删除的红心比新加的多一个
  • 简而言之,就是尝试所有常用收藏类的工具每天都删除一个收藏

希望2018年,我们能学会轻装上阵,走得更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从“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