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成人?

        近期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哲学大会以“学以成人”为主题。说实话,我对这个命题有很多疑问。学的目的是成人,但是难道在现代教育下“学习”真的可以成人吗?而一个东西究竟如何行动才能成为“人”呢?相信原理和义理的辨析各位哲学大家都能讲个滔滔不绝。我就结合我生活的世界以及最近的一款游戏,简要谈谈我的看法。


学以成人?_第1张图片
“学以成人”,(四字字体来自《集王圣教序》)

一. 我欲为人!

        恰巧,上半年有一款主题与其类似的电子游戏发布,名为“Detroit: Become Human”,即“底特律:成为人”或者“底特律:变人”。玩家需要在一个未来世界中操控为人类服务的仿生人(Androids),决定它们是成为唯命是从的机器,还是具备着与人类相似行为的“异常仿生人”(deviants)。其中的一个线索中,玩家需要作出的一个关键选择是,当人类陶德准备“教训”自己的“女儿”爱丽丝时,对家政型仿生人卡菈下命令,让它站在原地不要动。玩家需要决定,卡菈究竟遵从主命,袖手旁观,还是打破命令,上前保护爱丽丝,阻止陶德。

        根据官方统计,几乎所有玩家都选择了成为“异常仿生人”,上前保护爱丽丝。而此后,卡菈不再是奴隶和机器,而是成为了“人”,在逃离和流浪的路上关心和保护爱丽丝,必要时还要为爱丽丝作出牺牲。如果玩家操作正常,他们会到达异常仿生人聚集地“耶利哥”(Jericho)最终逃出了正在成批报废仿生人的美国底特律,去往了加拿大,获得了暂时的自由。

        而第二条线索是作为高级“原型机”,艺术家助手和管家的仿生人马库斯,在被人类警察意外报废之后“觉醒”,成为了“人”,逃亡“耶利哥”,并领导仿生人起义,通过和平游行或者暴力革命的方式(需要玩家决定),为仿生人争取自由和平权。另一条线索则是仿生人警探康纳,与人类副队长汉克追查异常人案件,最终在后者的影响下觉醒,成为了“人”,加入了马库斯,协助马库斯的自由伟业。


学以成人?_第2张图片
康纳、马库斯、卡菈

二. 学以成人?

        “学”并不会使人成为“人”,相反,却在不断地培养着一些“仿生人”。现代人通过学习,掌握了太多太多的技艺,却并没有使他们实现人作为自由存在者的本质,而是巩固了他们作为工具的地位。尤其是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从出生就被灌输着、逼迫着、强制着去“学习”,并进入那些将他们加工成工具的工厂——学校。从小学到中学,他们在最该启蒙的时期,在最该认识到自己的自由的时期,都被当做不成熟的工具对待。学习是他们的天职,做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务正业。父母这么告诉他们,社会这么告诉他们,甚至连他们自己也开始这么认为。

        而学习的内容,就是“技艺”。也许有人会拿着什么“思想品德”课,“政治与生活”课来反驳我,说这些都是教他们作一个“人”的学习。可是,在这些课程中,学到的却尽是一些“奴隶道德”。它只教我们捡到钱要交给警察叔叔,要给老弱病残让座,却不告诉我们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于是,一些本来应该高尚的行为,在这些“学问”的消解之下,成为了最卑鄙的投机。当人们不知道拾金不昧和让座是因为自己是自由的而应该做出的道德行为时,他们还这么做,就只不过是为了发到朋友圈里得到别人的“好评”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并凭借着身处的小圈子的认同而获得好处。从而,道德不再是行为的目的,而是得到了彻底的消解,成为了获得功利的工具。这种“伪善”的学习,不会使任何人成为“人”,而是使他们在成为工具的同时还安慰自己,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素质”的“好人”。

        不论是出于真诚的兴趣,还是其他什么理由,小时候,我们的梦想都是“科学家”、“画家”、“飞行员”,崇拜爱因斯坦、达芬奇。但是经过漫长而严苛的“被教育”和学习中,大家都成为了“程序员”,“公务员”,或者向往着成为他们,对马云和王思聪的某一句话趋之若鹜。不是我职业歧视,恰恰相反,在我看来,有些依旧保留着善良和同情的“低端人口”,都比那些为了利益和权力而钻营的“上流”蛆虫们更令人起敬。职业和金钱以及其他一切保证生存的物质,都是为了生存,或者生存得更好,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本应是及其有限的,因为它只能保证人们如其他任何生物一样“活着”。当然,对于那些挣扎的不幸者来说,我们无法苛责他们的逐利。但是,大多数人对物质的海市蜃楼般的追求和向往,却着实是很反常的。物质成为了他们人生意义的寄托,而不仅仅只是活着的条件。

        可以说,正是在学习中,人从高尚到卑鄙,从善良到伪善,从真诚到虚荣,从理想到物质,从人变成了工具——仿生人。那些学习好的人,获得了“成功”,飞黄腾达,成为了高级的工具,并且努力得巩固自己工具的地位,使自己的身边人和下一代也延续下去;而学习不好的人,甚至以得不到这种工具的地位而悲叹自己才智不够。


学以成人?_第3张图片
高考工厂

三.何以为人

        不过估计各路科班出身或者正在科班就读的“哲学家”是不服的,中哲的说学中哲能知“仁义”、明“四端”、得“本心”、致“良知”;西哲的说学西哲能知道“人本自由”、遵守“道德律令”、认识“理念”、理解“绝对”。总之仿佛通过学习,甚至能够成为比“人”更高级的东西。

        但是仿生人并不是因为学习(更不是学习哲学)才成为了人;反之,人因为学习成为了“仿生人”。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一个由一大堆原素构成的东西(不论是肉身还是钢铁之躯)成为“人”呢?

        当游戏中的仿生人作出了因为同情,挡住了人类的殴打,拯救了小女孩;当《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为了不让无辜者获罪,放弃了自己市长的身份,去向法庭自首;当记者因为良知,冒着失业甚至生命的危险,去曝光那些丑恶事件时,毫无疑问,他们成为了堂堂正正的“人”。而在这些行为中,我看不到什么是学习的结果,相反,却只是出于本心的真诚行动,不顾及功利的后果,亦不因为他人的强制。他们“发明”了本心,实现了自己的潜能,摆脱了物质性、功利性的生活方式,作出了“人”的行为,不再是工具和手段,而是自由的存在者。

        所有这一切成为人的方式,仿佛在一些哲学书籍里都出现过,《孟子》里有讲,《传习录》里有说,《实践理性批判》里有论证。但更根本的,它们在我们心中。我们不需要读任何书,也都有同情之心,也都愿意看到美好与幸福,不愿意看到毁灭与丑恶。一切经典,都是在写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写我们的“心”,尽管使用了很多不同的方式和角度。康德在第一批判,纯粹理性的建筑术里讲,“哲学是学不来的”,斯宾诺莎《伦理学》里讲“自由是认识必然”,都不是在鼓励我们以“学习”来通达“哲学”或者达到“自由”;理学讲“揭蔽”,发明本心,也不一定是通过学习来达到。更何况在现代教育之下,技术学习为本;那些学不好技术的学生甚至都进入不了大学,接触不到什么经典。更何况,即使明了本心,也不能“知行合一”地实现出来。在现代,指望着学习,来“学以成人”,只不过是书斋中人的一厢情愿。事与愿违,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使他们成为了有身份、有地位、有钱财的“仿生人”。


学以成人?_第4张图片
冉阿让向法庭认罪

        “If I speak, I am condemned; If I stay silence, I am damned! ”(“如果我说出真相,我会被定罪;如果我保持沉默,我就该死!”出自《悲惨世界》改编音乐剧)使冉阿让成为一个人的不是像当时的上流社会那样读什么卢梭、伏尔泰,而是有了上面这样的一念,并实现它,为拯救一个被冤枉的陌生人而甘愿放弃自己辛苦奋斗而来的市长身份。“学以成人”只是所有成为“人”的途径中很狭窄而危险的一条路,而“人”是遵从本心的力量活出来的,是勇敢实践出来的,只有很小一部分的学习能促进这种实践的发生,而绝大多数学习只能使我们遗忘,我们原来还是一个“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以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