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入坑古典乐(三):准备就绪

此篇主要是我为鲜有涉及或即将初次接触古典音乐会的读者稍微整理出的一点音乐常识。内容很少,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点古典乐常识和关于设备的一点个人经验与建议。我一边整理一边反复删减,剔除了所有不必要的乐理“知识”,做到仅保留了从纯粹音乐欣赏角度出发的“常识”,以防“过犹不及”。

首先,要学会大致识读曲目名。我身边很多朋友,初次接触古典乐时基本都有两种印象这一首怎么那么长啊,一句词都没有,十几分钟?还有就是:这名字什么乱七八糟的?

首先需要纠正第一种印象:古典乐一部较大型(协奏曲、交响曲、重奏等)作品不是十几分钟,那只是一部作品的一个乐章,一般一部分为三四个乐章,也就是几十分钟(协奏曲一般半个小时左右,交响曲一般四十分钟左右,根据个经验的模糊估计)。奏鸣曲等会短一些,不过完整的一部也要大致二十分钟。也有很多独立成一部的作品,如很多即兴曲,练习曲等,时间较短。

关于曲目名,理论概念不多说,说多了可能会催眠。

实用为主,举个例子:Frederic Chopin: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1 In E minor, Op.11: Allegro maestoso; Krystian Zimerman; 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Frederic Chopin 作曲家:肖邦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作品形式:钢琴协奏曲(常见体裁有: Concerto协奏曲 Symphony交响曲 Trio/Quartet/Quintet/Sextets三/四/五/六重奏 Ballade叙事曲 Sonata奏鸣曲 Prelude前奏曲 Overture序曲 Nocturne夜曲 Impromptu即兴曲 Etude练习曲 等。)

No. 1 作品系列号:1号(是指作曲家同一类型的作品编的号,在此处意为该作品是肖邦钢琴协奏曲中的第一部。)

In E minor 作品调性:E小调(Major/dur大调 Minor/moll小调 flat降调 sharp升调)

Op.11 作品编号:11(作品编号用于标识作曲家每部出版的作品,一般都是以Op.开头,按出版先后排序。也有些特殊编号系,如巴赫BWV.系,莫扎特KV.系,维瓦尔第RV.系,舒伯特D.系,亨德尔HWV.等。)

Allegro maestoso 乐章风格:庄严的快板

Krystian Zimerman 钢琴演奏家:齐默尔曼

Polish Festival Orchestra 乐团:PFO


再举个例子:Ludwig van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17 in D minor, Op.31 No.2 -"Tempest" - 1. Largo - Allegro; Daniel Barenboim

Ludwig van Beethoven 作曲家:贝多芬

Piano Sonata 作品形式:钢琴奏鸣曲

No.17 作品组曲号:17号

in D minor 作品调性:D小调

Op.31 作品编号:31

No.2 作品组曲号:2号(组曲号与系列号不同,是作曲家在一部组曲中自己标记的编号,此处意为该作品是31号作品的第二部,也是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系列的第17部。)

"Tempest" 作品别名:暴风雨

- 1 乐章号:第一乐章

Largo - Allegro 乐章风格:从广板到快板

Daniel Barenboim 钢琴演奏家

每部作品名大致都有这些元素构成(其实也不一定每次会以完整的形式呈现出来),无须求甚解,留个印象,不要因作品名之冗长而对古典乐望而却步即可。

我相信随着对古典乐产生愈发浓厚的兴趣,我们会自主地想要挖掘更多更专业的知识,诸如作曲家生平、创作背景、音乐流派的产生与过渡、协奏曲与交响曲的定义分类、交响乐团管弦器乐配置、乐团指挥能力的评价、歌剧的鉴赏方式等。

再三考虑,我觉得在接触古典乐,先大致掌握曲目识别法,慢慢去了解每一项中的分类,就大概可以渐入佳境了。还有很多乐理知识我在这里就不整理了,信息太多反而会产生干扰。个人认为这些都是在入门之后需要学习的,在这里不多赘述,作为业余爱好者我没必要、也没能力整理得尽善尽美,我自己也在不断学习中努力填补自己知识与素养的空缺。

总之,从纯粹欣赏音乐的角度出发,是没有必要想专业学生一样从头系统地学乐理的——那是用于把音乐作为科学对象研究的。还是那句:懂不懂,真的不重要,尊重艺术,找到喜欢的就好。


关于设备其实我本来不想写的,因为我现在还是学生,没有收入。虽然音乐会听的比较多,限于经济条件我没有消费能力去“烧器材”“烧设备”。毕竟花的还是父母的钱,音乐会的钱也是我在其他方面抠出来的生活费——这么形容吧,算过一笔账,我在音乐会上的花费超过了伙食费,在设备上的花费超过了化妆品消费。

因为没有私人空间,我还没尝试过音响,只买过几副耳机,因为平时总是出门在外,入的都是耳塞式的。先是Sony MDR系列的XB50AP,然后入了森海Momentum In-Ear M2(于我的消费能力而言性价比已经很高了,然而用了半年不到莫名其妙地坏掉了!)然后心痛地买了一副Sony EX450做替补。现在用的是Vsonic GR07,就听古典而言是目前用过最好的一款。我用的都比较平价,去各种论坛参考一下就会发现,听古典最好的基本上都会推荐森海IE8系列和铁三角ATH-IM系列等。不过我没试过,因为,穷。

乱糟糟地总结了一下自己有限的经验,设备这一块还是推荐大家去比较专业的论坛上研究,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过最后还是要提一句:个人认为设备质量对于欣赏古典乐的作用还是举足轻重的。比如,一部交响乐中的弦乐器如低音提琴、大号、巴松等,低音较次的耳机会将其自动过滤——总之,质量差的设备很有可能会导致入门者对古典乐失去兴趣。


最后,我想说的是,音乐,最重要的不在音符里。音乐真正要表现的不只是音符,而是音与音之间的东西。我写这篇其实目的除了稍作科普,保持此系列的完整性,更重要地是希望能够在第二篇的基础上,进一步拉近许多读者与古典乐之间的距离——古典乐知识科普信息、设备推荐,有很多地方都能查找到,比我写得详尽且专业,而大多数有兴趣的了解却一直与古典乐无缘的人并非是因不懂乐理,也不是买不起设备——我泛泛而谈的目的在于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只要你愿意,一切都不是问题。

至此,欣赏古典乐做的准备工作大致就绪了。我不是个循循善诱的人,也是第一次尝试写这种类似教程的系列,若我凌乱的文字可以为有意愿聆听古典乐的入门读者尽一份微薄之力,也是好的。下一篇,我将就基本礼仪规则和个人经验浅谈古典音乐会一二道,应该是我比较擅长的部分,谢谢你们有耐心地看着我还在继续的漫漫跋涉。


许卓然

2018/05/13

你可能感兴趣的:(带你入坑古典乐(三):准备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