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点思索——听三十中老师课感受

国培这一阶段的学习是跟岗实践,我分到了三十中,

三十中是个比较年轻的学校,面积不大,但整个布置合理得体,校园角角落落干净整洁。

给我们五人安排了三个导师,王老师、刘老师、李老师,她们都很亲切热情,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她们近日的课程安排。

我先听了三位老师的新授课《孔乙己》(她们的进度一样,课节安排不同时我们就串着听。)

她们的授课模式基本一致,都是采用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回答为辅的方式,齐答为主,个答为辅,教师占绝大的主动权,学生占绝大的被动权。

授课内容:第一课时回顾复习了小说知识后梳理了故事情节,梳理得特别详细,发展开端部分写了几件事都一一板书。第二三课时理解了序幕的作用后围绕人物形象逐段分析研读,其中抓住对人物的描写中的典型的外貌、动作或语言揣摩解读。第四课时进行了总结线索、笑的作用、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等。

授课特点:碎问碎答。教师问了诸多个问题,比如刘老师的课堂——什么样的长衫?怎样的外貌?说明他怎样的形象?哪句交代孔乙己的身份?他景况怎样?她为何不愿劳动?他神态描写之快的词有哪些?为何变化如此之快?等等等等,里边有不乏有无效提问。比如,人与人之间有温暖吗?他家的东西偷得偷不得?等等。

课堂氛围:学生积极性不是很高。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比较小,刘老师的课堂发现有两三名女生睡觉现象。李老师课堂上睡觉学生更多。三个老师的课堂相比,王老师的课堂学生气氛比较好一点。

我的启示:从教学内容看,几位老师的内容确定是适宜的。但从教学手段看,碎问碎答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弊大于利,1.学生完全占被动地位,思维能力不能得到锻炼。教师讲得深入透彻,但几乎全部是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深入的思考。2.对文本形象没有整体性认识,因为是逐段分析,每个人物都涉及,每个人物都有点碎片化,没有立起来。3齐答多,很多学生没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老师讲的时间一长,对于自控力不强的学生就容易跑神。如果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他们的主动性就不言而喻了。4.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能得到锻炼,整个就是一问一答,问的快,答的快,答不上来老师替答。5、老师的解读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解读,有悖于课标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目标。

两个坚决:1.应该坚决实施主问题主脉式授课方法。一线贯穿,整体相连,让课堂像一条水,学生的思维随着主问题不断深入,比如这篇文章可以给孔乙己建立档案为主线,找出孔乙己典型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研读探究他的性格特征,其他人物也可如此。2.应该坚决实施生本课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思考权说话权还给学生。但并不是说老师不讲,学生不深入时,教师要补充背景,并进行讲解。总之,课堂的主体应是学生,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

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1.深入解读文本的能力。尤其是刘老师,有两个地方记忆犹新,一个是分析孔乙己的“排”时,刘老师说短衣帮花四文钱,而孔乙己是九文,这样一对比就把孔乙己的摆阔显摆的特点明晰了,并区别一般阔人会用“甩”等词让学生明了孔穷酸的特点。另一个是总结孔乙己时,刘老师问,为什么鲁迅先生不安排孔乙己做个秀才?宁可让他善良死去,也不让他进入那个科举制度下的官场圈子,并回忆范进中举后的嘴脸。这一问,能使学生更清楚鲁迅先生不让孔乙己的善良可爱的本性泯灭,可见作者对科举制的厌恶至深。2.联系生活读作品。读书的第一境界是读出自己。这篇文章写作时代与现在久远,学生不容易产生兴趣,王晓敏老师在讲到孔乙己姓名的由来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对孩子起名字的重视,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孔乙己无足轻重的地位。还有一处说到孔乙己好喝懒做时王老师也联系生活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3.课堂动笔。特别是王老师的课堂,经常提示学生做批注,这样一节课,即使学生没学会什么,也积累了不少词语。3.注重分析概括能力。余映潮老师说概括能力、语言品析能力、表达作用赏析能力是最为重要的能力。三位老师的课堂都注重学生对情节的划分和概括。反观我的课堂,经常轻视概括情节这一环节,直奔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学生缺乏对课文思路的梳理,黄厚江老师也认为,这是阅读教学的一大损失。所以,理清行文思路、概括情节,是以后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法。

课堂是一门高深的艺术,任何一种授课方式都有其亮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课堂才能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方式的一点思索——听三十中老师课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