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读书,又觉得读书无用怎么办?

爱读书,又觉得读书无用怎么办?_第1张图片

/1/

拿到一张购书券,去书店逛了三四十分钟,选了两本书。也不能说是“选”,可能是因为实在不知道该看什么,就拿了两本怎么都不会后悔的——即使不看,留着也是好的。

一本《废都》,一本《白鹿原》。

都是茅盾文学奖作品,也多次被人提起,但是没有系统地看过。

还是那本玫红色封皮的《废都》,记得高三那年读过一部分,不记得当时是否能够读懂,或者说是否有意思,只是记得在上晚自习时被语文老师没收了。后来没多久,语文老师就辞职了。

按照现在的思维来理解,老师肯定不是因为我的那本书而辞职的,当时的传言是老师对这届学生失望才离开的,而我在那种紧张的氛围中还有心思读小说是他离开的导火索。

/2/

其实我一直都是一名好学生,当时在课上读小说是受一位男同学的影响。他的语文成绩很好,其他也都很好。他非常喜欢看小说,在新华书店办了一张借书卡,每周过去借书看。

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做法是:上课或者在教室时故意装作不好好学习,而成绩却很好,让自己成为别的同学和老师眼中聪明的学生,其实没人知道他在背后使了多大的劲。

我那个男同学就是如此。长得帅,年纪小,成绩优异,特别招老师喜欢,但是又特别爱玩,爱上网,爱打游戏。学校门口有家网吧叫“时代在召唤”,而我们当时的课间操名字也是“时代在召唤”。一到跳操时间,爱玩游戏的男生都心照不宣地对着彼此猥琐地笑。

但是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成绩从未拉下,他就是老师和同学口中能玩、能学的人,当然另一层意思就是特别聪明。

上学时候最怕的一种情况就是非常用功但是成绩不好,这种人通常会被同学们耻笑为书呆子。如果不在意也罢,但是很多人因为此就要装作不爱学习,因为生怕成绩不好遭到同学耻笑,所以还不如不勤奋得好。

听别人说这个同学后来学了“影视文学”,是被调剂到这个专业的,于丹是他们的老师之一。向其他同学打听过他的消息,都说无论是样貌还是谈吐都赶不上人家,所以就不联系了。

而我作为一个插班生,现在也没混出个什么样子,更是没有理由与之联系了。

/3/

当时不让看小说,但是特别想看。现在没人管,可以随便看,但是又觉得没什么意思。

一天多时间,断断续续读了130多页,其实并不是多吸引我,只是觉得应该是本好书,应该读完。写了很多内容,大作家庄之蝶的逸闻趣事及西京城的其他故事。有点《红楼梦》的手法,但是只是借用一部分。看书时总是出戏,觉得不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事,虽然“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但是没有现代感的书读着还是很累。

听说这本书曾经被禁,因为里面有大量的情色描写,而这本玫红色的是删节版,每到情色部分都有“此处作者有删节”几个字。一百多页,大概有四五处,其实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前后还有未删的部分,关键是我对这些内容完全没有兴趣,即使没有删除,我可能也只是当作普通文字去读。

我觉得有些人真是搞笑。作者写出了这些内容,而且作者想让这些内容发表出来,其实压力最大的是作者,而他也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会故意为之。但是有些人就爱没事找事,无中生有,删除这些文字,生生是浪费人力、物力,没一点意义。

我把现在的书分为两类:一类是感情类的,包括但不限于爱情,就是读过之后能让我掉眼泪的,读的时候也不愿意被打断,一直被吸引的;另一类是理论型的,如心理学、管理学、干货类的,这种书通常是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就可以结束。为什么市场上那么多人可以一年读300本书,其实读的就是这类书。

/4/

对于我来说,我偏向于第一类书,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感情类动物,不适合一、二、三这种讲道理的方式,所以买了很多心理学书,但是总是读不下去,读着读着就出来了,无法沉下心。

看的一本《自卑与超越》,拿了很多天,现在也没看完,作者分几个部分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举了很多例子,可是我总觉得那些例子太小儿科,都是大家早就说烂的例子,而且我觉得心理学不会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并不是研究人员的问题,而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它不可能做到“每个人都适用”。

人有千差万别,人的心里也有千差万别,为什么他会是这个样子?有遗传的因素,有家庭的因素,有社会的因素,有他个人的因素,能够决定他之所以是他的因素太多了,但是这些因素又无法通过科学实验来检测,所以我觉得心理学带有很大的假设和猜测性。

再说讲道理的那些书。上大学时,我已经听不进去老师的讲课内容了,通常都是坐在教室里,心和脑都在游荡。应该不止我一个是这样的,大学里大家都知道听老师讲还不如自己自学,或者说从高中结束时起,你就不愿意再听别人的说教了。

你可以安静地看一本500页的书,也愿意与一位相谈甚欢的人聊天,但是你就是不愿意一堆人围坐在教室里听一个人侃侃而谈。

还有一个原因,不知道从哪一年起,你发现大家说的、书上写的道理你都懂,你都直接或者间接地看过、听过,但是你还是不快乐、不满足、痛苦、挫败,你发现你人生道路上缺的不是道理,而是行动。

什么都懂,但是什么都没做。久而久之,也就不听什么道理了。

/5/

今年,我买了很多书,也读了很多书,但是我总觉得那些读过的书没有发挥它们应有的价值,也就是说觉得读了也没什么用。

我现在每天都很疑惑我为什么要读书?不是指上学,仅指在工作之余还抽出大量时间读其他的书。我知道读书不应该带有功利性,可是关键是这个“疑惑”已经影响到我的心情,因为读书没什么用,我就不想给自己增加压力读书了,而且读书这件事让我无法从中得到乐趣,所以更不想读了。

最近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我给自己分析了一下:

首先,我应该弄清楚自己喜欢的书的类型,比如我不喜欢道理类的书,那么我就不应该一直买些讲道理的畅销书,而这些畅销书完完全全打击了我读书的热情。所以我更适合故事类的书。

其二,“碎片化阅读”已被大家倡导了很长一段时间,实用吗?反正是对我没用,我更愿意用碎片时间看新闻、找选题、读微信文章,而不是用来看书。我觉得我看书容易走神的一大原因就是心安定不下来,因为总想抽点时间读书,但是又总是被打断思路,通常的情况就是一次被打断,两次被打断,然后就再也不拿起那本书了。

其三,读书应该少一点功利性。如果觉得没用会影响自己的兴趣,其实任何一本书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用处的,有时候我们就是太浮躁了,喜欢用既定的观点去评判一本书,觉得前两页不行就放下不看了。

现在回想一下上学时候学的知识,很庆幸自己那时候不拿是否有用作为学习的标准,否则我现在肯定是小学都没毕业的人。比如那些几何,那些函数,那些方程,那些概率论,那些微积分,其实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但是现在非常感激自己懂这些知识,因为这些都是常识啊,虽然用不到,但是让我们从一个土块变成了石头,当然有些人修炼成了金子。

我相信我读的那些书是有用的,只是因为我现在的阅历、见识、思维没有到一定地步,所以理解不了,或许有一天我会恍然大悟。

好怀念那一段因为高考而让自己储备大量知识的阶段。

其四,读万卷书需要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输入与输出是对应的,光读书不写文就觉得索然无味,如果因为读书有所感悟而可以作文那就会增添一点儿乐趣。但是“经历”更是写文的必要素材,仅有读书还是不够的。

书看多了,就想逃脱出来去做一些事情。用读书获得的感悟指导生活,再以生活中所得让读书更添乐趣,这是最好的互帮互助。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读书,又觉得读书无用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