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 同性爱 当代大众文化中同性恋的形象设定分析与反思

图片发自App

《上瘾》、《盛势》和《烟袋斜街十号》是我最喜欢的三部同性网络剧,喜欢的理由真的很简单,里面的爱情是我脑海中所能期待的最美好的事物,也许我俗,也许是我实在也想不到还能有比这更令人惊叹的美。

但是,这种演绎出来的美好实在是经不起现实的打击,每次看完一集,我却怎么也笑不出来。悲天悯人,而这个人又恰恰是我自己。

所以我在之后刻意的不再去看这类的小说和网剧。

在同性恋亚文化渐渐流行的时候,同性恋在大众娱乐中的形象越来越类型化。

几乎所有的内容涉及的都是男同性恋,而少见或者根本没有女同性恋的影子。

即使是在剧中,主角的同性倾向也并不十分明显,只是在相遇之后产生了爱情的柯尔蒙,从而在双方都不说破的情况下逐渐确立自己的同性倾向。

但是很意外的是,这些题材的作品似乎一致性的在主角的背景与环境设立上偏向唯美与虚幻。他们往往是以精英阶级的面貌出现,因此也绝无经济上的压力,而围绕其社会与家庭环境的设立也只是匆匆略过,所以他们的爱情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限制的。这样的艺术化表现方式,在塑造了完美的爱情时,其实也脱离了现实。

而结局又通常是模糊的,甚至带有很隐约的悲剧色彩。因为这样的感情只有在相爱的彼此中才能得到最坚定的承认,而一旦进入了社会的大环境,那无论地位经济如何,都免不了非议和别人的指点,而没有结局的结局有可能是最好的结局,也有可能是最坏的结局,但一致的是,它让观众留下的是爱情的美好和丰满的想象,这样来看,其实足矣。

同性恋 同性爱 当代大众文化中同性恋的形象设定分析与反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但是对于千千万万的同性恋者来说,剧中的美好形象并不是所有人的现状。我们依然要承受来自工作、社会、家庭的压力,而相对于异性恋,同性恋的压力则是一种无法告白的痛苦。据说中国同性恋人群中会有70%的人选择形婚,原因很简单,同性恋不可被传统家庭所接受,而独身主义亦是。

例如春节父母会逼婚,虽然我还没有到谈婚论嫁的年龄,但我感觉到了这些的暗示。当你25的时候,父母会唠唠叨叨的给你安排相亲,如果你不想现在结婚,你大可说要努力几年,奋斗奋斗,但是你会有勇气说,爸妈,我是同性恋,我不结婚吗?

所爱的不能相爱,相爱的不能相许,在婚姻观念中,同性恋主义与独身主义被碾压的粉碎。这也不难解释,同性恋者中有极大比例的人有过自杀的念头和自杀行为,而某些自杀成功的案例,也基本上被另外的理由说掩饰起来。

所以说,以现实来看,同性恋文化在中国并不被排斥,反而受到部分年龄层的追捧。但是,同性恋在中国,实在是煎熬。

同性恋 同性爱 当代大众文化中同性恋的形象设定分析与反思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虽然这些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同性恋人群的生活现实,但是有一点,同性爱情,确是真真正正的爱情。无论是17年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还是05年的《断背山》和比利时的同性电影《德州 北海》,亦或是各种的网文网剧,都表现了一种与异性恋爱情截然不同的爱情,没有复杂的关系,没有现在影视剧中扯来扯去,怨来怨去的,云里雾里的所谓爱情,亦没有当下越来越利益化、流程化的所谓婚姻爱情,而是单纯的性与感觉,我想,这就是这类作品中难能可贵的一点。也许很多人都无法达到影视剧中的生活,但是相同的是,他们共同的期待着这样的爱情。

因为特殊,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珍爱。

而我期待的是,这种珍爱,会是能够彼此相许一生的爱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同性恋 同性爱 当代大众文化中同性恋的形象设定分析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