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早就做了全国人民的面子,却没有人关心她的里子

一个豆蔻年华的小姑娘,早在不到10岁时,就在世界级的舞台上贡献了亿万人瞩目的表演,虽然备受争议,但也名利双收。如今的她却得不到自己所在行业的专业认可,也顺带成为了不良教育下的典型失败案例。

没错,她就是林妙可。

她早就做了全国人民的面子,却没有人关心她的里子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很多人眼中,林妙可的失败之处,一是专业能力过差,当了那么多年童星却通不过北影初试;二是情商太低,说起话来矫揉造作,日常生活和成长的方方面面都比不上当年的“幕后英雄”杨沛宜。

看了林妙可接受采访时的姿态,的确是摇头晃脑、很不自然。然而也不难理解,如果同样的神态、动作、语气,放在10年前的她身上,那就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式童星的样本、美好而可爱。

在10年前的那场举国盛世上,官方和民间都需要那样一个孩子的形象,作为一种符号,代表一种梦想、一种希望。即便现在看来,林妙可在那个符号的盛宴上,依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当假唱事件曝光后,人们会如此愤愤不平。除了为幕后的原声杨沛宜鸣不平外,也许更大的失落,在于真实与完美的不可兼得。一部分人愤怒于那个完美歌唱的小姑娘的形象破碎了,一部分人强调“有缺憾的真实”强于虚假的完美,当然也有人认为原本的安排就很好,只要能够满足一种想象、就够了。

以上,应该是我们这个强调面子文化的民族,对于“面子的美好”与“里子的真实”的第一次碰撞式反思。

从这次林妙可落榜引起的持续发酵来看,我倒有些认同原先那种双簧式的表演安排。显然,我们社会的主体舆论,对于“有缺憾的真实”的接纳程度,远远没有我们原先以为的那么高。

现在的我们不能接受一个资质平平、行事幼稚的18岁的林妙可,10年前的我们,要想接受一个五音不全的小萝莉,或者一个不够美丽的小歌手,只怕会更难。

所以经验丰富的主创团队其实很了解吃瓜群众的心态,他们不能冒这样的风险,让媒体上充斥着“林妙可的声音”或者“杨沛宜的长相”是“开幕式最大遗憾”之类的声音。

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很多关于潜规则的猜想,比如同在开幕式上弹钢琴的那个小姑娘——就因为她不够漂亮可爱,很多人就觉得她并不是因为琴技出色,才能和大师朗朗一起表演的。

这正如现在的我们,把一个资质普通的女孩未能通过行业顶尖院校,解读为一个伤仲永式的悲剧,或者家庭教育的反面典型。她的一言一行,都要打上失败的烙印。说她不思进取,却全然无视北影1:120的录取率;说她言行幼稚,全然忘记了大多数人十七八岁时傻乎乎的模样。

这么多年了,林妙可也许不是一个好的演员,却一直是一个成功的符号,称职地满足了大多数观众对于小童星的想象。如今,她再次成为了另一种符号,供大家消费。谁又能肯定这不是其背后团队的另一次炒作呢?

也许,这就是成为明星所必须经历的部分——把自己用一个精雕细琢的匣子包裹起来,时时记得涂抹香料,偶尔散发一点刺激性气体引人瞩目。

一开始,大家都在通过盒子的精美程度,来猜测里面珍珠的大小。

再后来,人们开始忘记珍珠的存在,为了外在的盒子争夺不休。

到最后,盒子渐渐旧了,破了,没人观看了,只剩下你自己捧着内里的东西,也许是珍珠,也许是刀剑,也许空空如也……用来陪伴支持自己走完余下的人生。

此时此刻,林妙可矫揉造作的童星式笑容,倒像是站在人生的岔路口上,用二次元人类特有的方式,对过去自己身上那个“美好可爱”的童星盒子,那个全国观众的面子,来一个无奈的告别,以及潇洒的自嘲。

她早就做了全国人民的面子,却没有人关心她的里子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她早就做了全国人民的面子,却没有人关心她的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