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解读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出自《论语》之中,有意思的是,这句话出现了两次,分别在《论语·学而篇》和《论语·阳货篇》中都有记载。

一本书中在不同篇中出现两段相同的话,尤其是在惜字如金的春秋时期,这难道只是收录重复导致的错误吗?查翻《论语集注》和《论语注疏》,答案是因为《论语》出自孔子众多弟子之手,出现了重录,这个答案显然不够说服力。既然是众多弟子编录的,难道就没有一个人看出重录了吗?孔子的弟子学问虽然没有孔子高,但也不至于犯如此低级错误吧?

无意中看到林语堂先生关于读《论语》的文章,他说读《论语》应该一篇一篇的去读,而不是一句话一句话的去读,《论语》的每一篇都是一篇完整的内容。这些话给了我很大的提示,如果一段一段的去读,会发现有很多话是涉及同一个道理和事物,读起来感觉重复且啰嗦。如果一篇篇的去读,感觉就大不一样了。

《论语》第一篇《学而篇》,讲述的是为学的态度,学什么,要怎么去学。比如第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直接指明学习的态度,学习应该不断的温习,才能掌握学到的学问,才能领悟学习的乐趣。第二句指学的内容“孝”,夫子认为“孝”是为人的根本,只有懂“孝”的重要性,才不会乱作为。第三句:“巧言令色鲜矣仁。”指出为人处事不应该有的态度。为人应当言行合一,不应该为了一己之私而花言巧语去谈好他人,这种人都属于宵小之辈,正人君子是不会也不能这么做的。

《论语》中有很多篇是以人名字命名的篇,比如第五篇《公治长篇》、第八篇《泰伯篇》、第九篇《子罕篇》、第十二篇《颜渊篇》、第十七篇《阳货篇》等等。这些篇幅中,有的是赞扬这些人的为人处事的方式和态度,有的是指出这些人中的不足,提醒弟子们不要犯同样的错误。比如《阳货篇》中重复出现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实际是评论阳货这个人。史书上对象阳货这个人的出身和升迁之道没有太多记载,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到一个鲜活的阳货:见到主子谗言媚态,低眉顺眼,主子喜欢听什么样的话就说什么样的话,深得主子欢心。一旦大权在握,则翻脸不认人,十足的一副小人嘴脸。阳货得势后的行径史书有记载,伙同季氏逼走鲁昭公,然后陪臣执国命,接着妄图杀死季氏取而代之。野心随着地位的变迁不断膨胀,为了一己私利僭越礼制,不择手段,行为卑鄙下流无耻至极,无以复加,孔子为之痛恨至极。

所以这篇中出现“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告诫人们,为人处世千万别和阳货样,这样终究会被世人不齿。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论语》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