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好的解释阻塞赋值与非阻塞赋值的例子

 1 module bnbasm  (/*AUTOARG*/
 2    // Outputs
 3    q1, q2,
 4    // Inputs
 5    clk_osc
 6    ) ;
 7    input clk_osc;
 8    output [7:0] q1,q2;
 9 
10    reg [7:0] q1,q2;
11    always @(posedge clk_osc)
12      begin
13      q1=q1+8'd1;
14      q2=q1;
15      end
16 endmodule //
View Code

 

这段代码综合出的RTL模型为:
将过程块中的赋值语句改成非阻塞赋值:
1    always @(posedge clk_osc)
2      begin
3      q1<=q1+8'd1;
4      q2<=q1;
5      end
View Code

 

则综合出来的RTL模型为:
 
  阻塞语句和非阻塞语句的认识是教科书上的:阻塞赋值语句在所在的块中是按从上到下执行,而非阻塞赋值为并发执行。难理解的地方在于阻塞赋值的“从上到下执行”,这个说法很容易会被理解成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会认为这些赋值语句之前会有延时存在。但是这个延时是指的什么延时,怎么安排的这些延时,会往这方面去想,觉得哪里都不合理,因此会产生疑惑。
  仔细观察两个RTL模型,就感觉恍然大悟,原来阻塞赋值的“从上到下执行”是通过空间逻辑结构来实现的,延时什么的根本跟这个没有关系。
  至于通常的说法“组合逻辑使用阻塞赋值,时序逻辑使用非阻塞幅值”并不是准确的。阻塞赋值跟非阻塞赋值的混用也有可能会是设计的需要,至于Quartus里面对两种赋值混用的报警,设计者应该检查下是不是无意的行为,因为这个可能是会导致意外的结果的。
 
注:初学verilog的时候没有多关注这些小细节,没有多使用RTL viewer这些有用的工具,以后还是要多补补课啊。
《Verilog HDL 应用程序设计实例精讲》是一本好书啊,感觉比夏宇闻的那本入门书好多了。

转载于:https://www.cnblogs.com/layup/archive/2013/05/14/3078605.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很好的解释阻塞赋值与非阻塞赋值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