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是指企业将战略目标决策经过层层分解,产生可操作性的战术目标,通过将企业战略转化为内部过程和活动,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地取得高效益。KPI 的理论基础是二八定律。20 世纪初,意大利著名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 Vilfredo Pareto提出,无论是时间、组织还是市场,只有20%的关键活动对既定的目标而言是有实质贡献的。当这一定律运用在KPI上,可解读为一个企业在创造价值时,每个部门或员工的80%的工作是由20%的关键行为完成的。这意味着若抓住这20%的关键,便能掌控住企业大部分的生产力。
程序员的工作怎么量化?bug 数?代码行?版本数?
做过程序员的都知道,这些指标都是不可行的。例如某通信大厂考核程序员的 bug 数和等级,并且更加让人蛋疼的是同时考核测试人员发现 bug 的数量,结果程序员和测试员为了一个问题是 bug 还是需求遗漏、bug 等级是严重还是一般,能够吵上 2 个小时,2 个小时吵不下那就拉上双方主管再吵 2 小时,还吵不下那就拉上经理继续吵 2 小时,于是最后就看谁会吵,谁官大,搞得程序员和测试员身心俱疲,关系很紧张!
即使程序员的工作可以量化,那每次绩效都是这几个指标,定绩效目标还有意义么?
例如:假设考核程序员用 bug 数、代码行数、版本数,那 2000 年用这个指标,2019 年也还是这个指标,这样的绩效目标有什么意义呢?
团队 leader 如何制定团队的 KPI?
例如:可以看两个团队谁的代码行多么?可以看谁的团队 bug 数多么?可以看谁的团队版本数多么?可以看谁的团队分享次数多么?这些其实都不行。
前瞻性的工作谁愿意做,有风险的工作谁愿意做?
例如:引入xxx最新的框架理论上是可以提升搜索性能的,但可能在引入的这一年反而会带来很多问题,而能带来多少收益还不确定,这个时候怎么定 KPI?
OKR的全称是“Objectives Key Results”翻译过来就是“目标和关键成果”。这是一套定义和跟踪目标及其完成情况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是一种能够让企业更好地聚焦战略目标,更好地集中配置资源,更好地使团队上下同诉求、同愿景的管理方法。OKR是由4到5个目标构成的,每个目标(O)下又会包含3到4个关键结果(KRs)
OKR的理论来源实际是来自于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的Y理论即人生来是主动的、积极的,也愿意承担责任。因此OKR在实施过程中很重视员工的参与程度,比如在KR确定的过程中,上级只是将目标告诉员工(员工也可以主动去查阅上级的目标)而不需要告诉员工具体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方法,而员工在知道目标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和信息的掌握,自行列出措施和方法并与上司或同事讨论,最后形成完成目标的KR,在执行过程中,员工也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在确保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对KR进行调整。这样就极大地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参与度调动起来,然员工有自己的地盘自己做主的自豪感。而KPI的理论来源是来自于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的X理论即人生来是懒惰的、不愿意承担责任。所以KPI在执行过程中注重目标和措施的明确,并要求员工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轻易不能修改,同时将员工的执行结果与利益挂钩。
OKR具有三大明显特点:简单、直接、透明。
第一,OKR鼓励设计具有野心的目标,用目标实现结果来衡量员工工作业绩,公司、团队乃至个人,都有不同层级的目标和关键成果,所有这些关键成果共同确保企业按计划正常运行;
第二,OKR将目标分解为直接执行的任务,即基于任务的关键成果,每个关键成果都是直接支撑目标实现的关键动作和重要成果,而不仅是对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业绩指标;
第三,OKR可以有效激励和成就员工,每个团队及个人的目标、关键成果以及最终得分在企业内部都是公开透明的,这既有助于统一公司、团队和员工的目标,促进团队合作,体现价值贡献的公平与公正,也有助于通过过程辅导、及时正向反馈等绩效反馈渠道,促进员工的自我激励和成长。
相同点:
KPI与OKR都具有相同的前提假设条件,即员工会竭尽所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完成设定的目标。而这一假设在传统的绩效体系中是不存在的。在传统的绩效指标体系中,员工与企业目标是脱节的。其次KPI与OKR 都部分遵循SMART原则。所谓SMART原则分别指的是“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实现性)”、“Relevant(相关性)”、“Time-based(时限性)”。
(1)明确性:既定的目标是企业宏观战略的指挥棒,必须能够正确引导员工的日常工作,起到牵引作用,使员工对企业的生产力作出贡献。明确的目标还能使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减少外部干扰,避免被竞争对手扰乱视听,打乱其自身规划。目标的不明确会致使员工对自己的日常工作无所适从,从而变得工作效率低下。当企业改变其战略时,也应及时对其目标进行调整。
(2)可衡量性: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各项指标应是量化的。量化指标使得企业的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运作效率提高,且拥有统一标准。其可操作性高于传统的绩效考核体系。
(3)可实现性:企业的最终目标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规划和资源运用后能够达成的。
(4)相关性:KPI与OKR均是以战略为中心,其体系的设计与运用都以企业战略目标的达成而服务。这对体系设计者的要求是极高的。决策者需对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发展情况有着清晰的了解,充分调动企业拥有的资源,掌握运作的规律。
(5)时限性:没有时限性的目标本身便是不完整的。根据任务不同的难度系数、重要性,决策者需给出不同的时限要求,促使企业高效运作。
不同点:
第一,OKR 比 KPI 更注重最终的目标达成。KPI 本质上是一种岗位绩效考核工具,量化指标体系,企业从上到下层层设定指标传到员工,员工被动遵守指标设定,造成员工的目标就是指标,方向就是完成数字指标,无指标的事情鲜有人做,忽略了岗位真正的意义。OKR更加聚焦于目标。先让员工设立有挑战的目标,通过与领导沟通协调是否符合企业愿景,一系列可量化的KRs帮助员工全力以赴实现目标,领导为其提供必要的资源。
第二,OKR比KPI更具灵活性。不同于KPI适用于流程性、稳定性的岗位,OKR更适合灵活化、平台化、扁平化的组织,处于互联网转型创新阶段的企业更能驾驭。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有些工作在实际中无法衡量,也就无法设立指标,KPI无法实现,最终流于形式。为了满足互联网项目化运作模式的要求,OKR会针对用户与市场的改变及时调整,改变目标或重新设定 KRs,不会像 KPI、BSC设置固定的财务、客户等指标。
第三,OKR比KPI更加聚焦。KPI采集涉及企业全部运作过程的数据。因此,指标种类杂,数量多,最终与工资收入挂钩,员工“顾此失彼”,企业也消耗大量资源去考核评定。而OKR最多5个目标,每个目标最多4个关键结果,它能将企业的资源更多地聚集在“目标”与“关键结果”上,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实现团队最高产能。此外,OKR不与薪酬直接挂钩,员工不会有太大压力,信息公开流动使员工专注于挑战性的目标,释放自我,发挥创新性。
一、衡量标准:在衡量标准上,OKR要求的是每个KR都必须是量化的,即有数量要求,也有时间要求;而KPI的衡量标准更宽泛些,原则上能量化的一定要量化,不能量化的一定要定性,在定性上可以从时间、质量标准、数字等多个方面来衡量。
二、公开性:OKR强调的是大家的目标和KR完全透明、公开;所有成员都可以随意查询其他成员的目标和KR,以便团队协作;而KPI则更多小范围公开,比如说上下级之间、以指标相关的同事之间公开等。
三、沟通:OKR强调的是上下沟通,即目标从上至下分解,而KR可以从下至上提出,然后团队或上下级之间再充分讨论决定,以确保员工的每个KR都是对目标的实现有影响力;而KPI虽然也强调上下沟通,但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执行。同时,在考评周期结束时,OKR一般是以团队为单位,每个人介绍自己的OKR的结果,然后大家一起打分评估而KPI则由上级依据事先定的衡量标准,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
四、工作导向:OKR关注产出导向,关注事情的结果,而不是关注事情做了没有,即事情结束后对公司或团队目标实现的影响度;而KPI则关注结果导向,强调事情做完的结果即事情做完后对自己目标的影响度。
五、适用场景:不管是OKR还是KPI都有它的适用场景,而不能一概而论;KPI适用于一些工作目标和措施都比较明确和成熟的岗位,如制造业的一线操作岗位,每个岗位都有具体的作业标准和流程,为保证产品质量,员工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和执行,而禁止随意发挥;而OKR则更适用于实现目标的方法不是特别清晰且不太成熟的岗位,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选择走哪条路更适合自己的岗位,如研发性岗位就是典型,在强调目标的基础上,员工可以自己发挥怎么去实现。
从某种角度来说,OKR确实解决了KPI的种种缺陷,如它与绩效考核分离,员工的季度OKR结果不与奖金挂钩,这样能让员工把注意力放在公司或团队的整体目标上,而不是急功近利,只考虑个人利益。同时他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沟通,也能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适合目前90后、00后员工的个性需求。但不管是OKR还是KPI,在实际应用中,都不能以偏概全,毕竟工具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谁在使用,怎么使用而已。个人觉得无论是OKR还是KPI,除了是工作管理工具,更是员工激励工具。只要是哪种工具更能激励员工,让员工主动、积极地实现工作目标并乐此不疲,那就是好工具。
如果你的工作时在一个客户服务电话的呼叫中心,你的工作绩效就是一分钟接几个电话,热线接听率,客户投诉率等等。在这种情况下:KPI就是最适合的绩效工具,即便是制定个人目标OKR,也并没有很大意义。
而对工程师来说,用KPI衡量工作未免有些可笑,算码多少行代码吗?把项目做出来才是王道。
KPI强调的是“要我做的事”。而OKR致力于是“监控我要做的事”。作为绩效工具,KPI和OKR并无孰优孰劣之分,业务单元适合,我就用,不适合,就不用。
在《驱动力》理论中,把驱动力分成三种,第一层是生理欲望驱动;第二层是奖惩驱动;第三层是内在驱动。
绩效考核位于这个模型的二层,是奖惩驱动的一种应用,它简单、直接、有效,同时副作用也明显。而在精益和敏捷理念中,希望的是能够更多的发挥员工第三层的内在驱动力,所以,精益中和持续改善并列的支柱是尊重他人。在敏捷宣言中也首先强调个体和交付,而不是流程和工具。
你的公司用的是哪种呢?
参考:
https://36kr.com/p/5074702
https://news.mbalib.com/story/234346
https://www.jianshu.com/p/f6b56de000be
https://time.geekbang.org/column/article/7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