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涵泳诗味长

        诵读涵泳诗味长

               ——评王成执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曹公奇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楚辞》,到汉魏六朝民歌,再唐诗宋词元曲,一直到近代现代诗,诗歌贯穿着整个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的始终,可以说,没有诗歌,中国文学史就一定会是残缺不全的。但是,到了今天,读诗,特别是读现代诗歌的人很少。有人戏言,现在读诗的人没有写诗的人多。社会是如此,高中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因为现代诗歌基本不在高考范围之内,所以,必修教材中很少的几首现代诗歌在教学中也很难落实到位,《现代诗歌欣赏》之类的选修教材在许多高中学校也难觅踪影。现代诗歌教学的尴尬处境可见一斑。

诵读涵泳诗味长_第1张图片

       王成老师抽到的参赛篇目是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不但使用苏教版教材、赛场学校的江苏省锡山中学学生没有学过,就是使用人教版教材的许多学校也没有这本教材,更别说学生见过、学过这首诗。而现场上课的学生,是在上课前才拿到这首诗,连看也没有看过,更别说预习了。

       面对这种状况,王成老师将这首诗教学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放在引领学生读诗、品诗上,通过老老实实的诵读、扎扎实实的品味,体会诗歌的意蕴、诗人的感情。不求花样翻新,但求诵读涵泳有效。

       诵读,就是出声朗读,就是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来读,也就是带着 感情出声朗读。涵泳,本意是潜游,引申为浸润、沉浸之意,比喻仔细读书、深入领会之意。诵读和涵泳,是阅读诗歌最基本的、最有效的方法。曾国藩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曾国藩《谕纪泽》)朱自清也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朱自清《朗诵与诗》)读诗如此,作为诗歌教学,就该回归读诗的本真,引领学生诵读涵泳。不但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地诵读,还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投入地品味,并且从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的节奏感,品味诗歌的情感和神韵。如此这般,才能引导学生读出诗歌中深厚绵长的滋味来。

       王成老师首先用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导入,奠定了本节课教学的感情基调。然后,就让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自由朗读,可以让每一个同学们在第一次接触这首诗的时候,以自己的方式初步感知诗意,体会诗情。但在公开课、比赛课中很少有人使用自由朗读这种方式,主要是自由朗读听起来嘈嘈杂杂,没有整齐划一之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董一菲老师在评课时说的那样:“王成老师,开篇就是一个大胆地自由读,貌似平,却平中见奇、静水流深。”通过自由朗读,王老师很自然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诗人了的情感和诗歌的感情基调。

       接下来的品读鉴赏,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王老师不惜花费本节课的大部分时间来和学生一起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深入体会。表面看起来,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品析“人民像”“风雪境”“诗人情”上,特别是一位母亲、一位农夫、一位少妇和垦殖者的形象上。实际上,对诗中几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只是一种结果,是通过对诗句的诵读、品味而得出的一种结果,这个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结果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得出来的。

       所以,我们看到,在课堂上,王成老师不厌其烦地带领学生一节一节、一遍一遍地朗读,从诗句的字眼行间里体会诗情,让学生沉浸于诗情中,带着浓浓的感情去读、去品、去玩味诗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整节课上,据不完全统计,诵读共达十八次之多,各种诵读,自由读、齐读、个读,读全诗、读一节诗、读几句诗等等,各种形式的诵读贯穿课堂始终,让我们看到了一节真正的原生态诗歌诵读课。当然,仅仅只是停留在各种形式的诵读上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还要在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涵泳。课堂上,老师通过和学生的对话,通过对诗句的琢磨、玩味,细细体会诗句所包含着的诗人情感,然后让学生再尝试带着这种体会出来的感情去诵读。就这样,诵读——品味——体会——诵读,一直反复进行,使学生通过诵读涵泳真正读出了诗中那深厚绵长的味道和感情。

       在诵读、品味过程中,王成老师随机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纠正学生的偏差。比如,当学生说诗中把风写成一个老妇是一个人物形象时,王老师首先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比喻的手法,然后再看这到底是不是一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把一节诗说成一段诗的时候,王老师用商量的口吻提醒学生“现代诗歌说‘节’更好一些吧”;当学生把“夜间”读成了“房间”、

        把“垦殖者”读成“根殖者”、把“饥馑”读成了“饥垦”、把“啮啃”读成了“齿啃”时,王老师都及时通过教师和学生相互评价方式,纠正了学生出现的问题和差错。这些看似随意的课堂教学细节,实际上是教师教学中良好习惯和个人风格的真实体现,正因为有了这些随机的引导和纠正,才保证了基本知识教学的准确性。正如董一菲老师评价的那样:“王成老师处变不惊,善于倾听。孩子们在读诗时,字音读错了,声音虽然小,但是王老师抓住这一点,并且抛出了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我们灵动的课堂,是语文永远的魅力。”

       整整一节课,就是在这样诵读、品味、对话中进行的,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新奇之处,但正是这种质朴、本真的原生态教学,才使学生读懂了艾青的这首诗,也使学生学会了现代诗歌应该怎样去读,这才赢得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当然,没有哪一节课是完美无缺的,这样大型的课堂教学比赛最终会给大家或多或少地留下一些遗憾。王成老师这节课,如果在开始品味人物形象,学生明显对诗歌所反映的时代不清楚时,就提早适时地插入背景介绍,可能学生在后面品味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一些;如果在品味涵泳过程中,能够多注意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反复咀嚼,细细体味,也许对于诗句的领悟会更深刻一些……但是,这些如果,只能是课后的一种假设。但愿王成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尽量少留一些遗憾,会尽量把课上得更好一些。

                                                                        2017.8.20.

        (王成执教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获第十一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课例与观察点评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8年第7-8期,稍有删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诵读涵泳诗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