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创业公司学习
在创业公司,他们会经常讨论应该像BAT这样的大公司学习,学习他们成长为今天这种独角兽的经验, 学习他们的组织架构,学习他们的公司文化,学习他们的技术积累,阿里在今天影响很多的创业公司。
BAT可以说被大家分析的透透彻彻,看过相当多得这类文章,比如《阿里技术十年》这样的总结。 同是我也体会到像阿里这样大公司的技术团队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希望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看看我们能像外面的创业公司学习什么,毕竟他们在没有阿里这样的资源的情况下,用有限甚至极限的条件,在今天这种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拼的一席之地,并成长到为大家所知,这些公司肯定有他们很独到的地方,特别是一些用技术型公司,他们的创始人有很好的技术背景,产品感觉,这些技术敏感性,产品思维,以及独特的创业想法是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 平时我有个习惯,很喜欢看那些创业公司的故事,曾经有一些创业公司刚起步就被他们惊艳吸引,然后一直使用他们的产品关注者他们的发展。希望通过 《创业思维-Thinking in Startup》 系列文章,分享下我所关注的创业公司和他们的独到之处,让我们的技术团队也能像技术创业公司一样,利用一线互联网公司的条件,做出更多的成功产品。
首先,我们的思维有问题吗?
最近有几件事情让我比较有感触。
- 我们的后台管理系统太多了,想启动一个CRM的类portal系统,把这些后台系统“合并“,集中管理起来。
- 我们启动了个技术平台类的项目,和产品经理沟通中发现,我们的产品经理对这类技术平台的东西不是很理解,他们做惯了业务系统,而真正理解技术平台的产品经理可能需要技术出身,有多年技术架构沉淀。
- 和中台团队沟通中,他们希望把集团的能力好好管理规划,可发现就是规则系统,在共享就有6,7个系统,整个集团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想去管理去沟通,发现每个团队“自己”的想法太多。
- 招商平台对报名表单要求较高,希望能够从业务模型动态生成表单。 在和前端沟通中,发现他们不是很能理解我们的需求,前端同学做惯了前端页面,给出的技术方案也是模板语言,对业务模型驱动这种,很难有较深理解。做出的东西给使用方还是有很大的成本。
- 技术部领导在对招商平台化中强调我们对纯技术性的东西,互相合作,形成产品,让大家都用起来,都用爽。
另外,我们也在平时私下讨论中发现,我们对我们自己,也就是目前技术有些"共识":
- 内部的UI交互都比较差,没有统一的设计,不够注重用户体验
- 我们重复造轮子的能力很强,毛病很重
- 我们喜欢做平台,却不擅长或不够坚持做产品
- 我们的电商基因太强,极大影响了我们在其他领域的思路
- 我们的产品,UI比较偏重业务驱动,对技术性产品缺少经验
- 我们很期望做出点东西,即便是过度化设计
- 我们强项是电商,中间件,高并发,集群,却不擅长做业务架构
- 前后端分离,包括组织架构也分离,真的好吗?
...
当我仔细想这些问题时,发现这些东西有一些思维方式导致的问题。假设我们是创业公司要解决这类问题,他们会怎么做才能成功???
在这偏文章中,我先引出这些问题,后续几篇我介绍一下几个成功的技术创业公司,分享他们的特点和对我个人的启发,最后我们在回来深入探讨我们应该改进的方向。
- 创业思维 - MikeCRM的故事
- 创业思维 - Worktile的故事
- 创业思维 - Slack的故事
- 创业思维 - LeanCloud的故事
- 创业思维 - Qunar的故事
请大家先看看这几个创业公司的故事。 在此基础上,总结下他们的一些特点,这些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标新立异 - 创新思维
中国近十年来互联网告诉发展,一直以来,中国的成功主要模式之一就是把美国的新兴技术和思想“COPY TO CHINA"。 我们很少有原始创新,但是我们很善于模仿创新。
- 当Pinstreast兴趣类社交成功时,蘑菇街,美丽说等兴起,欣欣向荣
- 当MOOC兴起时,中国的在线教育成为创业的热点
- 当Uber,Airbnb壮大时,点燃了中国的O2O创业激情
- 当Box成功后,SaaS类企业协同工具平台在国内迅速发展
这些国内的创业公司很好的扑捉到了技术和产品的热点,迅速跟进,抢占市场,这对他们来说,在国内就是一种标新立异,是未来的发展机遇,成功的机会是给站在最前沿的那些人,我们很应该学习创业公司们的敏感,或者我们应该有种机制更加鼓励这种类似创业公司的内部创业。
总结:
学习创业公司的标新立异的创新思维,保持技术敏感,善于学习,关注技术发展,善于抓住痛点,开始一个产品。
我们能否有创新院,研究院这样的机构?做些前沿热点研究等。
精耕细作 - 产品思维
如果对待产品开发,就像培养一个美女,不但把她塑造得容貌出众,性格温柔,而且还不停让她学习琴棋书画,改进待人接物,才会让人一见难忘,人见人爱。
在我使用Wortile时,我最大的感触是他的版本更新,UI交互总是更好,功能越来越多,从产品到开放,到生态,一步一个脚印。
每个一周或者两周,就会收到他们版本更新邮件,或者他们的使用案例分享,在他们的QQ群和社区里,全公司的人都积极的和最终用户保持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
我们的Aone之类的要是也这样,估计开发人员幸福指数大增啊。
这也是为什么当一个新兴领域开始时,都有很多创业公司去竞争,可最后能脱颖而出的是那些技术,产品上很用心像worktile这样的公司,用户看得到他们的精致,用心。 他们用心的倾听自己用户的反馈,高效的迭代改进自己的产品。
总结:
学习创业公司精耕细作的产品思维,用心打造用户喜欢的产品,注重UI,注重用户体验,持续改进。
大道至简 - 模式思维
很喜欢“pattern”这个词,电子书带上这个名字的都会特意留心看看,后续会专门写一些相关文章。
patterns refer to general, reusable solutions to
commonly recurring software problems and will be used interchangeably for use
case patterns, design patterns, execution patterns,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patterns,
and even applied design patterns.
还有个更简单的解释,个人很喜欢:
Apple 的 Cocoa Fundamentals Guide:[Design Pattern is] a solution to a problem in a context.
也就是说,设计模式是针对特定上下文的特定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被抽象化、模版化,就是设计模式。
成功的产品都是将某些痛点,经常场景化出现的问题利用经验,知识,技能等抓住本质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模式是智慧和经验的沉淀,只有具有深厚技术积累的资深领域专家才能设计出好的设计模式。这些模式会被用来解决一些通用问题,落实在产品里,成为产品设计开发的思想指南。
- GOF将java开发的设计经验沉淀成了java design pattern
- J2EE design pattern成为java开发企业级应用的指导思想
- Enterprise Integration Pattern企业集成模式成为企业中间件的重要基石
- 为了解决传统数据库在互联网大数据方面的局限,Nosql design pattern成为Nosql类数据库的指导设计。
- 云计算背景下,Cloud design pattern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指导思想的作用。
这种模式的思维在上面介绍的成功创业产品中很有体现:
- MikeCRM抓住表单是信息收集的模式。
- worktile认为团队协作,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效率、沟通、共享、记录。
- LeanCloud将BaaS这个云架构模式付出实践。
- ...
在集团内部,具有这样模式思维来设计的产品太少,更多的是快速满足业务需求而堆出得实现系统。
总结:
模式思维意味着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在复杂的场景中提炼出共性,把问题变得简单,真是所谓的”大道至简“,为设计通用的产品类方案打下基础。产品经理,架构师要非常具有这种思维,积累领域内经验,提高抽象分析能力,才能提出“设计模式”式的解决方案。
共生共荣 - 市场思维
Apple的成功大家都指导是IPhone的成功,其实在iphone推出前,Apple已经通过IPod,走上重生腾飞之路。在IPod,IPhone中,除了卓越的硬件设计和系统设计外, Apple成功很大的基石是 Apple Store。 从Ipod开始的Mucie Store,到Iphone的APP Store,这个Store的市场设计极大影响了互联网的发展。 从此之后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市场,模块市场,能力市场等,越来越多的平台走向开放,利用store的方式,拥抱开发者。
这种Store的设计,本质上意味着驱动着产品的生态,让产品平台开放,吸引第三方开发者一起构建起这个产品的生态,共生共荣,网聚开发者的力量。
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开放平台,都会设计这种市场机制,让第三方加入进来。
在上面Slack的例子里,我们可以充分看到这种思维。 同是这种思维也是技术实力的体现,只有自信能制定标准,提供生态支持的公司才有雄心和实力去做这种市场机制,而市场一旦形成,将形成强大的壁垒, 这点在Android和Apple的对抗中反应明显。
总结:
得云者得天下 - 云计算思维
2015年快结束了,个人认为2015年度最好的一个广告词就是 阿里云-为了无法计算的价值, 细细体会,云计算的价值确实是难以计算。
费德勒,2016,18
推荐一篇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 《企业计算的终结》,英文名: 《IT doesn't matter》。
十年前,云计算这一概念还没有出现,那时在美国曾经围绕企业计算是否终结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企业计算的终结》就是尼古拉斯·卡尔那时写下的文章,虽然当时颇受争议,但现在看来,不得不佩服他远超常人的预见性。
这十年可以说是企业计算死亡,云计算兴起的变革时代。
将电力由一项复杂资产转化为一种常规的可变开支,这种观点的转变帮助厂商节约成本,腾出资本用于更有价值的生产目标。
同时,他们可以精简员工,减少技术过时和故障的风险,企业管理人员也因此可以避免对重大隐患的时刻担忧。
曾经无法想象的公共电力的广泛使用已经不可逆转的发生,私人发电站也被时代淘汰。
效用计算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技术,而是态度。如同向集中电力的模式转变,最大的障碍在于传统操作、过去的投资、和以这两者为基础建立的根深蒂固的管理预设。
大公司只有在信息技术效用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好处明确建立起来之后,才敢对他们的数据中心下手改革。
为了让这样的变革发生,当代的 “塞缪尔英萨尔” 需要具备如何运营信息技术效用的清晰视野,同时还必须有使其发生的经济实力和想象力。
这篇文章对我们理解云计算的本质能有帮助, 云计算就是现阶段的公共电力取代私人发电站。
云计算就是时代的进步发展,是变革,是未来对过去的颠覆。 我们的产品,系统都不可避免的需要考虑如何搭上云计算这个时代快车。”上云“不只是时髦的口号,更是追求效率,效能的必然结果。在中台战略,解决效率的目标下,云计算必然是实现中台的技术基础,充分了解云计算和相关的设计模式,也是我们实现中台的必要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