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所当然的英语学习方法,90%是错的

笔名漏屋,用理科生研究的方法,写了这本书:《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在中国,90%以上的人,英语学习方法都是错误的!

理所当然的英语学习方法,90%是错的_第1张图片

本书内容非常丰富,有大量世界语言学、脑科学研究结果作参考,今天只讨论其中的3个常见误区。

只学标准发音,错!

要想学好英语发音,纠正不标准发音,当然要去听纯正标准的发音。这是再自然不过的想法。

这样学习真的对吗?难道听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口音,能学一口标准英语?别开玩笑了。这本书的观点是不是为了哗众取宠?

哈佛大学研究发音问题时的实验,说明了这个问题。因为大家发现日本人在发R和L的音,总出错。实验邀请成年后移民到美国的日本人,辩听一组单词,right和light,Rap和Lap...,然后写下他们听到的词的拼法。

发现答案正确率是50%。

如果全对,那说明都听得懂,只是发音有问题,毛病就在嘴上。

如果全错,也不要紧。说明听得出区别却搞反了,以后故意反着来就对了。

但一半一半,简直是没救了。结论就是:完全听不出R和L这两个音有什么不同。

这一现象,华盛顿大学的Patricia Kuhl博士做了理论上的解释:

成年人学习外语时,在听到外语发音后,大脑会在自己熟悉的母语中去寻找对应发音。这种现象称为,感知磁石效应。

成年日本人大脑中R和L这两个音,神经元是重叠在一起的,因为他们的母语中没有这两个音的区别。来到英语国家,听到这两个音,他们也无法分辨。所以,即使让他们听再地道的英音或者是美音,仍然无法改善他们的发音。

这和我们很多人,经常听新闻联播仍然无法学会标准普通话是一样的道理。

湖南人通常说不清nan(南)和lan(蓝),而福建广东人不会说卷舌音。以前总认为是舌头和嘴巴的问题,通过这本书,我们才知道,脑神经元结构的不同才是关键。

所以,多听听各种有口音的英语,通过对比、不标准音的夸张训练,有助于刺激我们的听力,进而从神经元上开始改变。分辨音的能力上去了,发音稍做训练,就有质的飞跃!

说不对,耳之过!

这样背单词,错!

提起背单词,中国的学生,感情很复杂,可以说又爱又恨。下面是我们通常理解的背单词:

要知道一个单词的中文解释
要会背单词的拼写
要知道单词的准确发音
要记住单词用法、词性
要知道一个单词,跟别的单词搭配以后,发生什么新的意思
背英文单词很难,单词拼写越长的越难背

上面对单词的理解,存在严重问题。我们以往没有去认真分析,这样不但学起来很困难,学会了也不能应用自如。

要学好单词,首先要了解单词在大脑中是如何储存的。

例如,大脑对有关鸟类的词汇,按照分类的方式储存,对各种鸟类进行分级,把最“像”的鸟放在最核心的位置,最不“像”的鸟放在外围。

一说到鸟,我们头脑里首先想到的是麻雀、喜鹊之类的,而鸵鸟和企鹅的形象一般不会最先跳出来。鸡和鸭,我们是归入家禽类的,说到鸟也很少想起它们。

这就是我们的”多维神经网络”在起作用,说到一个词,大脑就会出现场景或实物:图像、声音、味道、特性、相关事物等,多维整体感觉就会处于立体激发状态。

因此,要学会一个外语单词,核心是要实现储存它的同时,建立这个词在大脑的”多维神经网络”。

按照上面的理解去背单词是这样的:

我们不要把一个单词翻译成中文
有的单词有很多个意思,一次学一个就可以
知道读音很重要,如何拼写并不用死记硬背
不知道词性没有那么可怕,在应用中自然掌握就好
背单词本身不难,拼写越长的单词 反而越好背

书中介绍了我们日常用到的高频词:

2000个,使用率90%

5000个普通高频词(含之前的2000个),使用率为98%。

7000个普通高频词(含前),使用率为99%。

基础的2000个高频词,一定要建立起“多维神经网络”,其中包括,第一层最基础的200个词(hallo, good,this, come,go...),第二层1000个(涵盖普通对话 94%的词汇,Schonell,1956)。

要建立单词的声音思维,一听之下,马上能反映出形象或概念,而不是去翻译,否则交流有困难。

对5000以上的低频单词,学习方法要反过来,先背诵,再在实践中去发现和了解真实应用的方法。

很长的单词,往往是几个单词拼接起来的,掌握了最基本的 2000个单词,再背这些长单词,书上介绍 10000个这样的单词,只需要100小时左右,每天坚持背1小时,很快会掌握。

外语环境提高英语水平,错!

出了国,外语自然就好了。

这是非常典型的凭直觉,而不是逻辑分析产生的错误认识。

强调外语环境的人认为,出国 3到6个月外语交流就会很流利。当然到了国外,从张不开嘴到敢于开口说,这关都能过。但是英语的整体水平没有提高,说一口错误百出的英语的情况是大多数。

我在一期综艺节目上看到,一个到澳大利亚留学四年的女孩,当评委要求她做英语自我介绍的时候,英语流利程度和使用语言的词汇,竟然不如一个初中英语水平较好的学生。

书中分析了住在Home stay,进入小班语言学校,在国外请中国人大班教外语等3种情况,总体上,还是中国人教英语对语言的进步比较大。

这和国内教英语,就没有什么区别了。外语环境并不能自动提升英语能力。

举个例子就明白了,你坐在几个阿拉伯人办公室,每天听他们交流8小时。过三个月,我问你听懂了几句?这样的外语环境,叫无效输入,重复再多也无法提高能力。有的语言学家用”听阿拉伯语收音机,一辈子也听不懂一个字来”比方这个逻辑。

有人提出反证:孩子们到国外之后,英语水平提高很快,接近甚至超过母语。怎么解释?

有一个实验证明,”初到外语环境的年龄”决定了自然掌握外语的能力。

Mark Pathowski在1980年,找了美国居住满五年、两组年龄段的美国移民,对他们英语水平进行研究,5分为母语水平,0分为一点不会。

15岁以上的34个研究对象,五年以后英语水平。(成绩为:2个人2分,6个人3分,12个人3+分,9个人4分,4个人4+分,1个人 5分),他们都受过高等教育。

15岁以下的33个研究对象,有22人达到五分。

研究表明,儿童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场景、动作、情节等,很快理解对方的意思,而成年人交流的语言内容,基本上无法通过场景的观察来理解交谈内容。

成年人当听到超过自己语言能力的外语内容时,我们的大脑会直接把这些内容忽略掉。(Pienemann,1985)

另外,英语学习符合马太效应。比如读英语小说,每一行都有生词,是不是很抓狂。而一页书只有一两个不认识的词,往往通过前后语意,可以猜出个大概。你原来的英语水平越高,你到外语环境中吸收的东西就越多,有效输入越多,水平增长就越快。

成年学外语,与其去国外希望“外语环境”自然提高水平,不如在国内好好学。

结语

英语学习,一直是很多中国学习者的痛,这中间有太多凭直觉的方法和概念,这本书还写了语法学习、尽早开口讲英语等错误方法,帮你看清这些坑,绕过去。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过,人们对最普通最常见的,一般认为简直是理所当然的事物,反而极其难以获得正确的认识。

英语学习,不想继续错下去,强烈推荐你看这本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所当然的英语学习方法,90%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