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羡慕的移民生活背后的故事

简介

在加拿大这个多元文化社会的4年,我最开心的就是学到了很多以前看也没看过的文化和信仰。跟着黑人朋友学会了她们的舞蹈,跟印度朋友吃到了专业的咖喱,也发现了很多穆斯林朋友真的是把信仰当成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尽管他们有时很疯狂,但是反倒少了很多世俗的烦恼。

虽然我总叫别人老外,但其实在加拿大我才是老外。。。

Bamboo ceiling

生活在加拿大的四年给我带来最大困扰的是,我卡在了一个叫 “Bamboo ceiling” 的概念里。意思就是说,出国之后,一定程度上卡在了两个文化之间,会遇到很多对亚洲人有着固有的一套思想的人,从而使我很难完全融入老外的文化里;但同时又发现自己跟不上国内的流行词和潮流,甚至我渐渐对很多中国传统节日变的不上心。 我不会像整容广告里那样说4年前和4年后我的变化。但是,我会说的是,卡在两个文化的缝隙里有时真的不好受。 比如起一阵子我看着朋友群里突然火了的“蓝瘦,香菇”,我的第一反应是WTF. 然后,问了度娘之后,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像其他中国人一样觉得他有多搞笑,而是觉得这人怎么连普通话都讲不好。这个反应的原因就是我适应和融入国内潮流的能力真的在下降,隔着的太平洋就像一睹巨大无比的隐形墙,把我和那些文化隔离了开来。

其次,出国久了的人和那些CBC(加国出生的华人) 很多时候会被人形容成 “white-washed“。 字面翻译叫洗白了,意思就是说很多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都开始变得像白人一样,比如更在意圣诞感恩和万圣节,说着白人的俚语,等等。既然现在已经无法适应中国的环境了,我们就想着赶快融入国外的文化。但同时,又被好多成见所包围,那帮外国人甚至有时候会问我吃不吃狗肉,吃不吃小孩。他们更觉得我是个计算器,就因为我是亚洲人。

环境永远不会去适应我

我觉得很多东西大家都说了,就变的陈词滥调,所以在此我只说一些个人观点。在考虑出国时,各种中介和律师所会给你看那些处理的特别完美的照片和国家/学校简介,但是他们为了赚钱,是绝对不会给你看故事的所有面。 真正能不能适应全要看你。 每个人的留学路都不同,但是我要说的是,找到自己的路,然后坚持走下去。比如外国人喜欢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开派对,带各种主题的那种。很多人出国后会想着去适应,去参加这种派对,如果你喜欢,你完全可以去。 但是如果真的不喜欢,真心没必要为了“合群“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是所有外国人都是疯狂的,你也可以一样找到和你性格生活相似的人。

对故乡的眷恋

人家在听到我移民了之后都会认为我过的生活质量高,并且压力低。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这同时,我失去了我原来生长的地方。很多亲属我都几年也见不到一次。 因为在这里安家落户,我再也不能像其他留学生一样一放假就回国了。以前住了14年的鞍山现在变成了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因为家人不在国内,我要是想回国我和我妈妈需要考虑:加拿大的房子租出去了吗?房客会不会在我们不在的时候捣乱?妈妈的公司会不会因为她回国太久而埋怨她?我暑假这几个月该不该呆在这打打工帮帮家人 “。 就因如此,我4年内就回国了一次。然而那时我变的谁都不认识,周围的小饭店早就变成了大高楼,小学和初中的同学都已经各奔东西,现在更是都去上了不同的大学;以及那越来越难凑的同学聚会。甚至春节也再没了以前的味道。在多大校园里,很多留学生羡慕我圣诞时可以轻松回到阿尔伯特省跟家人过年,因为飞机时程只需3小时。但是他们不懂的是,我再也找不回以前一家人聚在一起过春节的感觉了。之前住在阿尔伯特省时,每年过年都是冬令时,跟国内时差是15个小时。 连续两年,我试着在国内大年三十那天看春晚。但是,我是在本地早上5点起来看国内晚8点的春晚,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 看着电视里主持人们敲醒了凌晨的钟,而我这却才刚刚天亮。从冰冷的电视机里,我能感受到的只有那一斯想留却留不住的故乡。

但我不后悔来了这里

虽然移民的背后有很多辛酸故事,但我并不后悔来了这里。4年前我还是很幸运的在本该中考的时候跟妈妈移民了出来,来到了一个枫糖浆和冰球盛行的国度。秋天这里有最美的枫叶,冬天阿尔伯特省还有迷人的北极光,有被世界赞美的国家公园 (班夫国家公园, 贾思伯国家公园,等等) 。但同时,我也被冷的够呛。适应了之后的状态就是不到零下10°我都可以穿着帽衫而不冷。而且我觉得国外的人的生活方式很简单,很多人平常上学就是穿着校服或者汗裤,一般也就开很正式的派对时才穿的像样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人羡慕的移民生活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