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序和第一章前两节

#海底两万里#【伙伴共读第124天】

        今天读陈静静博士等著的《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序和第一章前两节。

一.佐藤学其人

1.与众不同的大学教授(略)

2.儿童世界的倾听者

佐藤学教授常说,有人认为教学时说话的艺术,其实不然,正好相反,教学其实是倾听。他还认为教师不仅仅要倾听孩子,也应该创造条件让孩子互相倾听,互相联系,他们理解别人的痛苦,这是公民社会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

3.教师的专业对话者

佐藤学在听教师上课之后,对教师的课堂进行教学研讨。但他们往往不是针对教学技巧和技能,而是针对学生的学习展开,讨论学生们在这节课中的成长,比如小组中学生的关系如何?他们是否能够很好地协作,共同探究的问题可能出现在什么地方,学生是否实现了认知上的跳跃,认知发生跳跃的时机是什么,学生的学习发生质变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阻止学生深入学习。在这样一种相互信任的言说情境中,教师直接形成了一种实质性的对话关系,从而最终达成对教学的共识。

4.“学习共同体”的实践者

一名研究生曾经说过:“佐藤学在日本如同神一样的存在。因为他不但是课堂教学专家,又是学校发展诊断专家,很多学校都在他的影响下扭转局面……”2000年以后,他曾多次到中国的上海、哈尔滨、西安等地参观学校,指导“学习共同体”的改革。11月6号,他将到我们学校来了!

二.教育研究的三种“慧眼”

佐藤学教授认为教育研究如同是在用眼睛观察世界,不同的眼睛就代表了不同研究视角,最基本的三种视角是“飞鸟之眼”“蜻蜓之眼”和“蚂蚁之眼”。

1.飞鸟之眼:高瞻远瞩,却浮光掠影。他指出以往我们的教育研究过多地从“飞鸟之眼”来观察教育实践,虽然能够高瞻远瞩,但由于飞得太高,根本难以顾及实践,所以理论研究和实践日益分化、渐行渐远。

2.蜻蜓之眼:视角下移,却蜻蜓点水。这样的研究也无法对学校生活产生实际实质性的影响。

3.蚂蚁之眼:所见有限,却精确细致。与飞鸟蜻蜓相比,蚂蚁虽小,却有它自己特别的优势。看似最不起眼的它们,却是最为亲近泥土,亲近自然。蚂蚁的事业,事业虽不算宽广,但是他们却精心的改编的脚下的土地,他们的视角对研究者来说,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也是难能可贵的,研究者自己成为一名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去亲身体验,深入学习课堂与教师共同生活,了解他们的苦乐,了解孩子们真正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校家长各自的苦衷,教师专业场景中的生活细节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这样的教育研究会得到学校和教师广泛的接受和支持。

4.转换视角:用另一只眼睛看教育

陈静静博士认为,无论是飞鸟之眼,还是蜻蜓之眼,亦或是蚂蚁之眼,这三种眼睛都是必要的视角的,关键是如何让这三种眼睛都成为“慧眼”。每个人在选择自己视角的同时,应该更加敏捷地意识到或许可以用其他视角来思考和见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对待教育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去转换视角。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同样可以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所处的学校和班级,以一种开放的、接纳的、不断,超越自我的心态去学习、去思考、去研究,在看似平凡的教学工作中发现美、发现故事、发现新的途径。

                                    【阅读记录第354天】

                                                2017.10.28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随佐藤学做教育》序和第一章前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