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你读书 | 孩子学得慢怎么办?



  为什么家有学前儿的父母,经常处于“他已经几岁,怎么还不会……”的担心?是什么样的压力和观念,让父母失去了“发现”孩子成长历程的惊喜与热情?

  年复一年两地奔波,平日在美国教书,暑假则回台湾演讲。我发现:“为什么台湾和美国两地父母问我的幼儿教养问题,有很大的不同?”美国父母来找我,整个谈话重心,大部分都在表达他们的惊讶。他们惊讶自己的宝贝,居然知道这么多、会做那么多。台湾的父母找我问问题时,起头句通常都是:“他已经X 岁多了,怎么还不会……?”不管是阅读、画画、收玩具,还是礼貌和分享,每一件事都让父母担心。更别说他们从媒体里,不小心听到的:“如果你的孩子还没开始……就已太迟”这种种的威胁了。我常觉得,现代的父母好像是在惊吓中带小孩长大的。

  以前,总觉得那些不一样,是理所当然的文化差异,没啥可大惊小怪!但是这些年来,我愈来愈讶异地发现,这个被我“小看”的文化差异,深深的左右着我们对幼儿的了解;这个感觉上“理所当然”的文化差异,其实有个很不同的价值观—“尊重小孩”,从底子里区分着教养方式的不同。

  孩子也需要被尊重

  比如说,你一定听闻“从婴幼时期开始,就要与孩子共读”的这个论点吧?

  在我们还不真正熟悉“尊重小孩”的内涵下,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把“共读要早”这件事,与“如何教小孩,他们才不会输在起跑点”上的概念,做想当然的连结。结果,每年我在台湾最常被问到的问题不是“婴幼儿还不会识字看书,需要那么早跟他共读吗?他们能懂吗?”就是“我要怎么与婴幼儿共读,才最有效果?”

  以“尊重小孩”为价值观的教养,是以信任、接纳,甚至欣赏小孩的能力为前提的。所以父母在与“不识字又不识图”的婴幼儿共读时,比较少会去担心孩子还不知道这个或那个的缺失,反而是去注意小孩“会什么”:哇,我的宝宝会一直呵呵笑;嘿,他会假装吃那图里面的东西;好有意思喔,他会一直想翻书,一看到书中的小鸭子就会去拿自己的那只……欣赏孩子所会的和他表现出来的小小成就,就会惊喜孩子每一步的成长过程,就会相信并接纳孩子每个时期的看书“能力”。

  相反的,以“儿童是小大人”为内涵的教养,指标放在已成熟的行为。所以成人在看孩子的一言一行时,会以成人的标准来检测孩子。在这样的教养内涵下,父母与“不识字又不识图”的婴幼儿共读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挑出孩子的不足之处了。所以,许多父母会问我:“他为什么坐不住?不够专心?只想自己翻书?一直重复?如何让他爱看书?……”关注孩子所不会的,就会担心孩子的起步已输了、或是哪里出了差错。

  不妨直说,其实我们还没有真正熟悉“尊重小孩”的内涵。这个不熟悉,可能让我们在执行那些五花八门的、进口的、宣称重要的教养方法时,惊慌失措。这个不熟悉,也可能让我们就以自己熟悉的操作方式硬套在新观念上,甚至导致断章取义的文化移植。结果呢?弄得我们丧失了常识,也愈来愈怕带小孩。

  其实,只要仔细去分析年年进口、各式各样的不同教养口号和教学法,不但消长甚快,面对的施行问题也都有很类似的景况,你就不难了解,为什么移植是这样的困难。因为,硬性的移植,很容易落到水土不服的下场。而在消化和转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时间长度和努力又很缓慢,也要有耐心来磨,不可能一蹴而就。

  例如几年前,我受邀到台北学生的一家蒙特梭利幼儿园里,看她们的教学现场。有一个四岁的小孩,跳到了工作柜上,不肯下来。班上的一位老师,慢慢走到柜子旁,轻声细语的一直对孩子说:“请你下来,这样很危险。”那个孩子,一定是听惯了这样的“劝导”,充耳不闻,也置之不理。事后,我问那位老师为什么会那样处理?她回答说:“我想尊重小孩。”

  接着,她问我:“老师,要是你,你会如何处理呢?”我半开玩笑说:“引导过一次还不听的话,我会给他有限定的选择,请他自己下来,或者我会像老鹰一样,把他抓下来。怎么下来,他有选择;但要不要下来,他是没有选择的。因为保护幼儿的安全,是成人最重要的责任!”

为你读书 | 孩子学得慢怎么办?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或加我微信

为你读书 | 孩子学得慢怎么办?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你读书 | 孩子学得慢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