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56. 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这本书是姚哥从旧书摊花5元钱买来的,书的品相完好,想来卖书的人从未读过它,姚哥建议我再过几年再看,而对这本书的崇拜和对知识的敬畏与好奇驱使我一周前就将此书借来了。书的作者孙隆基博士,早年在台湾受教育,后赴美深造,并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多所大学深造。他深具思想的洞察力,善于从中西文化比较中探究出别人不易察觉的现象与问题,并且,他这种坐冷板凳的钻研功夫实实在在地体现了学者的品质与素养。

  本书的特点在于作者对中国文化中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批判,以近乎讽刺地语言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给予揭示,看后让人不免有些不悦之感,但又发觉完全在理。正如作者在新千年版序言中介绍的那样:“它不是泛泛地罗列几项或十来项国民劣根性然后提出老生常谈的补救之道,而是近乎千刀万剐式的切割。这个浓烈的感觉,是只有身处其中而又想全力地挣脱出来才有的感觉。”

   一、何谓“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作者指出:结构应该是指示某一个历史时期内相对稳定的因素,而这些因素之间又出现相互联系性,可以让我们用结构的概念去综括之。而深层结构即是指一种针对特定范围——中国的共时性设定。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则是指出中国文化中不曾变动的层次,而不是粗略地、扫描式地泛泛地指出那些表层结构。

   二、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良知系统是相对遗传系统而言的。生物进化到人的阶段,经由大脑处理的体外讯息数量极大,以致人工制造的环境开始取代自然的环境,成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媒介,并开始支配人的生物本能,这种来自体外的人的“程序设计”,被作者称为“良知系统”。国人对人的定义为:仁者,人也,仁是人字旁加一个二字,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是将“二人”的对应关系上升为一种“仁”的普遍原则,随之衍生出“人情”。如: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中国人的“良知系统”把人分为“身”与“心“。身是“一人”。在作者看来,中国人的“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状态,而倾向于将它作为一个必须受社群关系约束的“不道德的主体”,进而失去了个体人格,形成孤零零的没有精神性的“身”。心指情感与理智。心的表现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照顾和关怀,而这种照顾与关怀的对象就是彼此的“身”。中国人认为:个体只有在一个包含人与我的“人情磁力场”中才能自我完成。心的活动结果是构成了集体关系。中国人的“心”发达于脑。相对美国人来说,中国人处于人际关系中较倾向抑郁,个人的情感与外界之间也倾向呈现断裂状态。在中国人之间,理性精神与人之热情双双不发达。心发达于脑,也只是就中国人的情感与理智之比较而言的。中国人往往倾向于感伤主义,而不是浪漫主义。造成整体的普遍抑郁或躁狂,其实都是情感与外界的现实产生的断裂症状。

作者认为中国人的人格成长依然存在口腔期的残留,表现为长辈常常用食物填塞“小宝宝”,上一代倾向于把下一代当做彻头彻尾的“口腔期”的人,存在着只把“个体”当做一个“身”的情况。那就是,只注重养育与照顾下一代身体,而不注重培养“个性”,对子孙的教育倾向于让他们学会“做好人”,这样就造成了“人”的不全面展开,阻滞了他们的人格成长,出现了成人“儿童化”倾向。这种个体的成长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长,而只是年龄上的成长。在儿童化以及人情化激发的“老年化”夹攻下,中国人没有了青春阶段,进而出现了“非性化”倾向。

作者认为中国人一些诸如随地吐痰、不守时间和规则的习惯都是在孩提时代没有得到较好训练的结果。中国人的肛门期养成的那种可以将排泄物随意地放入外在世界,以及可以让外在的意志任意加身的习惯,保持了口腔期的“人我界限不明朗”。中国人对这个阶段孩子的要求不是自律,而是和合,仍是在用“二人”定义“一人”,这对孩子是另外一种控制,这种训练,使孩子养成了抹杀自我的倾向和好静的性格。中国人从口腔到肛门阶段都是在培养依赖感,都是在搞“二人”制约“一人”这一套,因此就造成了人格组织的松垮性和他制性。直接结果就是造成孩子的退缩和自恋。因为早期阶段保留的内容过大,甚至影响到对成人“性”的无知无欲而处于窒息或半窒息状态。

三、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一、要深刻思考培养孩子的目标。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永远是第一位的,家长要全盘考虑,分步实施。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帮助孩子实现自身的成长,走向光明通达的人生。其中最重要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如何做人,更应该是让孩子学会做好自己,形成独立而健全的人格。一是培养孩子的原则性。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讲“和为贵”,而要教育孩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不能以牺牲个性、以自我压缩的人格换取表面的人际和谐。二是培养孩子做自己。做人往往是做给别人看的,而做自己就要活给自己看,循着心中的目标,遵循内心的呼唤,找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要改变那种活给别人看的思想,有句话叫“死要面子活受罪”,活给别人看的人生,终不过是虚假的人生,当然也就不一定幸福。三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很多家长都喜欢听话的乖孩子,殊不知“听话”和“乖”恰恰泯灭了孩子,遏制了他们发展的空间,既然称作孩子,那么孩子就一定有不乖的时候,也不能总用“听话”和“乖”来形容孩子,中国有句俗语:淘小子出好的。淘气有时正是孩子探索世界和发展自我的方式。四是培养孩子的自律性。要教育孩子从被动的他律向主动的自律进行转变。无论在社会公德方面还是公民意识方面都要教育他们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形成不以外力约束为条件的有绅士风度的自我。

二、家长要改变教养孩子的方式。家庭是孩子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教育往往是从家庭首先发生的。因此教育孩子的关键首先在于家庭。一是家长要明晰成长的含义,要知道成长对孩子来说意义重大,成长关乎孩子的一生,孩子小时候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教养的质量和成效。成长不仅指身体的成长,更包括心灵的成长、精神的成长和人格的独立。二摒弃父母的强权政治。助力孩子的成长关键一条就是不要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包办代替,不能以对孩子的养育作为控制孩子的砝码,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其沟通交流,发掘其成长的内在力量。要做好未来与孩子断裂的准备,消除他们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帮助他们为未来的断裂铺好道路。

三是正确看待孩子。一位法国教育家认为:中国人将儿童当做成人,却将成人当做儿童。这种情况是颠倒错乱的。要避免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儿童化地看待孩子。在儿童童年时期让他们自由地按照童年的规律成长,在他们成人之后像成人一样看待他们。要防止“少年老成”那种倾向,如果孩子连儿童少年阶段都没有经历,他的人生将是苍白乏味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56. 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对家庭教育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