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

         明朝自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历经十四朝灭亡。这期间的十三位皇帝,都葬在北京昌平天寿山的明陵区,明陵区也被简称为“十三陵”。那么,没有葬在明十三陵区的一个皇帝是谁呢?人们往往认为是明代的末代皇帝,那个在景山歪脖树上上吊而死的崇祯皇帝。其实这是误解。没有葬在明陵区的皇帝,是明代的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那么,他又葬在何处呢?

        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生于公元1428年9月11日—死于公元1457年3月14日),为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的弟弟,明宪宗朱见深之叔。母为贤妃吴氏。英宗即位后,朱祁钰被封为郕王。正统十四年,英宗听信宦官王振的建议,亲征瓦剌部落首领也先,结果在土木堡被俘(即历史上所称的“土木堡之变”)。消息传来,由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不过才两岁,还不能能治理国事,临朝议政的诸般事务,自然落在郕王朱祁钰身上。于是,为安定人心,皇太后孙氏下诏立朱祁镇二岁的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又命郕王朱祁钰为监国,总理国政。

        不久瓦剌首领也先以英宗要挟明朝,于谦等人为断绝也先之念,于是立郕王朱祁钰为帝,九月癸未,朱祁钰即皇帝位,史称:景泰皇帝(即明代宗),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帝,英宗子朱见深为太子,以明年为景泰元年。景泰三年,明代宗废去英宗之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改封为沂王,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在被立为太子后的第二年就去世了,明代宗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景泰八年,明代宗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深,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明代宗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明代宗商议,由于明代宗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明代宗的一生。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改元天顺。二月乙未,废景泰帝为郕王,迁西内。同时拥立朱祁钰的于谦、王文等大臣均被英宗杀死。景泰皇帝为自己营建的陵墓寿陵,也被英宗下令拆毁。癸丑,景泰帝薨于西宫,年仅三十岁。英宗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以亲王礼葬北京西山的金山口(明朝诸藩王的墓地),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

       明代宗在位8年(1449年9月22日—1457年2月11日),是明代历史中的第七位皇帝

      下图、 明代宗朱祁钰画像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1张图片

         埋葬朱祁钰的景泰陵:位于北京西郊金山口,现已被封闭在某部干休所内。乘坐公交331路,特5路在“娘娘府”站下车即到。

         下图、这是汉白玉雕刻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泰陵”碑,立于“御碑亭”前的甬路旁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2张图片

         碑文如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 泰 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00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公布

                     北京市文物局二00一年十月立

       下图、 沿着进入干休所的柏油路北行约150米,就可以看见柏树掩映的御碑亭了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3张图片

下图、御碑亭侧面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4张图片

 下图、 朱祁钰的哥哥---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5张图片

 下图、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泰陵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6张图片

下图、“景泰陵”说明

         明朝第七代皇帝朱祁钰的陵寝。朱祁钰(1428-1457),是明英宗之弟,土木之变后登基,年号景泰。英宗复辟后,朱祁钰被废为亲王,死后以王爷的规制葬于京西金山口。至宪宗时,才重新以皇陵规制营建陵寝。景泰陵基本具备了同时期明皇陵的主体建筑和布局特点。现陵区内保存有御碑亭、祾恩殿等原有的中路部分建筑。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7张图片

    下图、御碑亭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8张图片

下图、 清乾隆皇帝御制诗碑      此诗雕刻在“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碑后面,但被作为碑的正面摆放了。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9张图片

 下图、  乾隆皇帝御制诗碑      分三段、自上而下拍摄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10张图片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11张图片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12张图片

         碑文如下:

                题明景帝陵       

迁都和议斥纷陈,一意于谦任智臣,挟重虽云祛恫喝,示轻终是薄君亲,姪?见废子随弃,弟失其恭兄失仁,宗社未亡真是幸,邱明誇语岂为淳。

         按景帝任于谦排群议而力战守,不可谓无功于宗社,独是英宗还国,僻处南宫,事同禁锢,而废后易储,有贪心焉,天道好还,子亦随死,终于杀礼西山,实所自取耳。然英宗亦岂得辞,寡恩尺布之讥哉!至于于谦,社稷为重之言,盖出于吕饴甥丧君,有君及公孙申为将,改立晋,必归君之意,后世迂儒无不以是韪夫君,犹亲也亲为人执为子者。不被发缨冠而往救之,以示不急,其可乎。则意欲之狱,亦有由来,或犹以为非英宗意,是真不识事体者之言耳。然则当时宜从和议乎?曰:不共之仇,安得与和,缮甲治兵,以从其后如岳飞之力战迎二帝,天下其谁非之?

        乾隆已丑季夏月 御笔 

       下图、景泰皇帝墓碑正面(现在看是碑后面)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13张图片

碑文如下:

        碑首篆额:大明

        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

         英宗复辟后,朱祁钰被废为亲王,公元1457年3月14日死后,以王爷的规制葬于京西金山口。英宗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是说朱祁钰终身为恶,死不悔改。到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朱见深的年号),一些臣僚开始为景帝鸣不平,他们认为景帝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却谥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景帝即位,外敌如何能退,英宗如何能返? 

         明宪宗(英宗之长子,名朱见深)虽然在景泰年间曾被景泰帝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几经周折,直到公元1475年,宪宗才下旨恢复景帝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明宪宗不可能给明代宗(景泰皇帝)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景帝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景帝还没有庙号。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才给景帝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至此,景帝在礼仪规格上算是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历史功绩也稍稍为后人所知了。

         下图、从御碑亭向北,就是“祾恩殿”(未开放)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14张图片

 下图、此殿门窗俱无,在钢栅栏门上有锁,不可进入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15张图片

   下图、透过钢栅栏门看景泰陵,但见荒草榛榛,不见陵墓封土。在第一段台阶上的平地已改为门球场,军区司令部2010年门球比赛刚刚在此结束。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16张图片

                    明十三陵   简介

         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皇帝的墓葬群,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境内的燕山山麓的天寿山。这里自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第二位皇帝朱允文(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皇帝解除危难之意)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所以没有陵墓

        明十三陵坐落于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距离北京约五十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该陵园建于公元1409年~公元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历史。陵区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帝后陵寝最多的一处皇陵建筑群。明代时,于途中的沙河镇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桥。在沙河镇东,则筑有壮丽的巩华城。该城原为嘉靖皇帝祭陵时中途休息的行宫,现仅存遗址。 

        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依次建有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称十三陵。景区已开放景点有:长陵、定陵、昭陵及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这一文物古迹,从解放初期就开始进行维修,并将十三陵作为全国重点文物加以保护。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附件:

                             关于“景泰蓝”

         明代宗朱祁钰,虽然未被葬入明十三陵,很有些被遗忘的感觉。但是,当人们到北京各旅游商店购买具有北京特色旅游纪念品的时候,一定会看到众多色彩斑斓的“景泰蓝”工艺品,而这种工艺品的得名,就是因明代宗朱祁钰的年号“景泰”命名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生产“景泰蓝”的北京珐琅厂,就开始接待来自世界各大洲的游客,使得这种特殊工艺品名扬世界。

        景泰蓝,又名“铜胎掐丝珐琅”,是一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品,起源于元朝时期的古老京都。到明代明代宗景泰年间(公元1450年-1456年)最为盛行,又因当时制造此类产品多用蓝色珐琅釉(孔雀蓝和宝石蓝),故名“景泰蓝”。景泰蓝以紫铜作坯,制成各种造型,再用金线或铜丝掐成各种花,中充珐琅釉,经烧制、磨光、镀金等工序制成。景泰蓝造型特异,制作精美,图案庄重,色彩富丽,金碧辉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出口工艺品。现代的“景泰蓝”产品,色彩丰富,产品多样,因此“景泰蓝”已变成了一种工艺品的名称,而不是专指颜色了。

        关于景泰蓝的起源,考古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一种观点认为景泰蓝诞生于唐代;另一种说法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进中国,先在云南一带流行,后得到京城人士喜爱,才传入中原。但有一点得到学术界公认:明代宣德年间(公元1426~1435年)是景泰蓝制作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达到辉煌阶段,产品釉色均肥,丝工粗犷,饰纹丰富。这一时期的景泰蓝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且实物存世最多。

        下图为:景泰蓝龙纹瓶      照片来自百度

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_第17张图片

        据史料记载,“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据清世宗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此圣旨中把仿景泰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目前所见关于“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景泰蓝与雕漆、玉器、象牙齐名,被业界称为北京工艺品的“四大名旦”,是北京工艺美术世界里一颗璀灿的明珠。景泰蓝以其悠久的历史、典雅优美的造型、鲜艳夺目的色彩、华丽多姿的图案、繁多的品种造型、富丽堂皇和精美华贵的视觉感受以及全部为手工完成的、凝结着制作者聪明才智的工艺美术品为北京所特有。清朝末年,北京的“景泰蓝”在国际上逐渐闻名,1904 年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荣获了一等奖。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再次获奖。解放以后,景泰蓝在五洲四海名声大震,受到了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称赞。是非常适合于作为家居生活的装饰品和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


            全文完

原题:(原创) 埋在皇陵之外的皇帝:朱祁钰    2010-12-03 21:14     发表

2014.03.10    阅读 1081

2018.12.31    阅读(2503)| 评论(48)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葬在明“十三陵”外的皇帝:朱祁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