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本文仅仅是根据个人阅读习惯或个人有启发之处所记录的笔记,不代表该书的重点哦>o<
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产品经理要能在实践中理解用户模型和交易模型,设计产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创造更多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
1、产品经理变迁历史
(1)消费品时代的产品经理
起初,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源自于宝洁。1926年,宝洁推出一款叫卡枚尔的香皂,由于与其自家的另一款象牙牌香皂类似,且由于新推出,对每个团队的KPI(关键绩效指标)影响不大,因此每个团队都把这个新推出的品牌放在较低优先级位置,那么自然这个产品销量一直不佳。当时,宝洁公司有位员工首次提出了“一个人负责一个品牌”的理念,也就是必须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的第一优先级就是销售特定的产品,这就促成了历史上第一个产品经理。
(2)软件时代的产品经理
20世纪90年代,我们进入软件时代。软件公司的产品经理通常是与销售人员一起,与客户沟通明确其需求,并将之转化为功能,推动开发工程师研发并上线客户需要的功能。软件时代的产品经理偏重于对项目管理和推进,按照客户的要求准时上线产品,只需要保证产品不会经常出漏洞,不追求极致体验。较大的软件公司将产品经理分化为三个岗位:
(3)互联网时代的产品经理
互联网时代特性:
(4)不同时代的产品经理职能有所不同:
2、产品经理四大工作职能
产品经理需要学习的成熟学科包括经济学和心理学,前者有助于理解宏观的群体行为和结果,后者有助于理解微观的个体行为。
用户模型是指产品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偏好和行为反应模型。我们通常把“掌握一个领域的用户模型”视为产品经理的合格线,掌握的标志是:判断产品迭代后的用户行为变化,准确率较高。把交易模型设计视为产品经理的进阶之路,要求产品经理要能理解一个领域各利益方的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以及产品实现过程中的各种干扰因素。
1、三者关系
如下图所示,用户价值和企业商业价值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的关系是: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达到创造商业价值的目的。本质上,交换的不是产品,而是产品背后的各种用户价值,产品仅仅作为用户价值交换的媒介。综上所示,企业通过产品这个关键媒介,创造“有利可图”的用户价值,有选择地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
企业做产品一般有四方面产出:
(1)财务绩效;
(2)认知:该领域内的know-how(技术秘密),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积累;
(3)团队:互相磨合过的、有平台匹配度的团队,其效率远不是新组建的团队能比的;
(4)无形资产:用户和产业利益链上各方的了解和信任积累,降低了企业未来的新交易和推出新产品的交易成本,提高获得了竞争优势。
2、如何理解用户
用户的定义: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由于不同产品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当某个产品完全满足了某个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某类需求,那么就可以说此用户是该产品的一个用户。
用户的五个属性:
(1)异质性:用户的特点千差万别,几乎很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用户;
(2)情境性:用户的行为受情景的影响,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
(3)可塑性:用户是可变的,其偏好和认知会随着外界不同的信息刺激发生变化和演化;
(4)自利性:用户追求个人总效用最大化;
(5)有限理性:用户虽然追求理性,但只能做到有限的程度。
3、如何理解用户行为
在行为发生前,用户通常会接受一个情景的刺激,这个情景的刺激会调用偏好和认知函数,产生一个主观期望效用,促使用户产生相应的行为,即追逐这个预期的效用。而行为会产生某个结果,该结果又会成为经验,影响偏好和认知函数,从而可能对用户的下一次行为产生影响。
在理解用户的行为后,我们要如何促成用户的行为呢?最有效的办法是选择合适的用户,如果选择了偏好和认知很合适的人群,那么无需进行特殊的情景设计就能促成这些用户的行为;若选择候选人群的偏好和认知不是很合适,就要针对上述情景五步(感知、解读、选择集合、模拟推演、价值判断)做设计,使用户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方式是完成某行为。
4、如何理解用户价值
对用户来说,价值是由主观效用决定的;效用是指欲望的满足程度,人通过消费物品和劳务满足欲望。用户感知到的价值才是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即主观效用)具备认知依存、情景依存、经验反馈演化三个特性。认知依存是指用户的认知决定了他的偏好,情景依存是指用户的行为是依赖于情境的,偏好不变的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不同。具体到产品里面,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衡量用户价值: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5、如何理解产品
以创造用户价值为目的,打破一个旧的利益平衡,建立一个对己方有利的新产品链,这样的产品才容易成功。一个好产品要有三个属性:有效用,有利润,可持续。有效用是指对用户有使用价值,有利润是指产品必须使企业获利,只有可持续,才能让企业长期赚钱,才能长期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产品链上各方在创造价值和利益分配方面公平合理,有竞争性,产品才可持续。
6、如何理解企业
企业的本质在于两点:第一,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第二,生产效率高于市场。
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的途径有三种:
使得生产效率高于市场:
组织是有共同目标、共同理念、共同知识,遵循一定运行机制的一群人。共同目标和共同理念体现在企业在招聘阶段就会选择志同道合的人,运行机制是制度设计问题,它们相辅相成。
发展&生存:评估发展状况可以只看做成了什么,不看错过了什么、做错了什么。但生存是不能存在短板的,企业能否生存,不看做好了哪些方面,而只看哪一个关键问题没处理好。
7、詹森生产函数
Q=Fr(L, K, M, C: T)
詹森提出上述企业生产函数,是分析企业不错的视角。其中,Q(quantity)代表企业的产量,r(rules)代表外部规则,T(technology)代表生产技术,L(labor)、K(capital)、M(material)分别指传统的劳动力、资本、原材料三个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C是内部规则。对产量Q的影响,外部规则>>技术>>其他要素。
企业的产量Q是关于r的函数,给定一组外部规则,存在一个产出边界。在给定外部规则前提下,Q主要是关于生产技术T的函数,给定一种生产技术都存在相应的产出边界。当外部规则变化时,会出现新的外部规则产出边界,这就是企业冒险的最佳时机。当新技术进入应用阶段时,会出现新的技术性产出边界,这也是企业冒险的最佳时机。
8、价值
产品都包含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无法成为产品,但产品有使用价值,却不一定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有三个属性,有效性、被认知、稀缺性,任一属性的变化都会严重影响交换价值。总之,企业创造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用产品承载),然后用它跟用户交换钱、时间、承诺等企业需要的价值。
创造价值的五大路径:劳动、分工、交易、新技术、制度
9、如何更好地用产品进行价值交换
1、什么是交易
产品即交易。在没有强迫或欺诈的前提下,拥有自由选择权的理性人,只有在预期收益大于直接代价,且预期收益大于机会成本的情况下,才会作出交易行为。交易不一定发生在买卖双方,人的每次行为都可以看作与世界做的一次交易。
2、为何进行交易
交易创造价值。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等价交换,只有交易双方都主观判断自己会受益,交易才能实现。作为产品经理,就是要帮助用户创造这样的交换,产品设计要以终为始,一开始就奔着最终能成交去设计。
3、什么是交易模型
上述提到的交易是指用户的主观行为,是一个单边视角的描述;交易模型是指产品经理发现和设计的合理机制,它能促成用户进行交易,且可持续。交易模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商业模式,是多变关系平衡的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模式。具体地,交易模型的设计精髓关键在于“如何创造利益”和“如何分配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产品经理的话,产品经理用产品促成企业和用户间的价值交换,每一次交换都会创造价值。产品经理要做的就是持续不断地发现市场上高于用户支付代价的用户价值,并设计合适的交易模型把它固化为产品。
4、产品经理为什么要关注交易
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以产品为媒介,促成与用户的交易,一切行为也应该围绕“让交易行为更多地发生”,以下有几种让更多的交易行为发生的具体做法:
1、什么是效用
因为产品对不同用户的效用是有差异的,因此我们在决定做什么产品或更新什么功能之前,先要讨论:我们要满足的是哪些用户?该产品代表什么情境下的什么效用组合?这个产品迭代能否结合我自身的各种优势,实现较高的投入产出比?
2、产品效用与用户欲望的不对等性
产品效用对用户需求的满足程度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满足用户的“底线需求”,把“够用就好”需求打磨到边际回报率最划算的点就停下,然后把“越多越好”的价值创造做到具有极高的投入产出比,适量提供“惊喜”。
1、边际效用:在传统经济学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单位所增加的额外满足程度。比如,随着吃苹果个数的增加,满足程度逐次递减,便说吃苹果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了。
2、边际成本: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加,边际成本不一定降低。(比如考虑到原材料供应可能不足,组织也要非常庞大,需要寻找新销售渠道、新用户等,从而获客成本一般也是边际递增的)
3、边际利润:在一个给定约束条件下,再多做一笔交易,增加的额外利润。
1、机会成本
2、交易成本
3、供需定律
人间第一定律:其他条件不变时,相对价格降低,需求量上升。
相对价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 效用组合
相对价格:描述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的基本规律,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当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下降。
1、理性决策
人类的决策天生就是不理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信息获取能力有限;
(2)信息处理能力有限;
(3)禀赋偏好导致的个体差异;
(4)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决策偏误
理性决策的三要素:
(1)理性的信念:要对自我认知保持怀疑和反思,理性地理解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2)理性的目标:对当前目标反思是否理性,在最初确定目标至今,是否有关键变量(约束条件)已发生变化或将会发生变化;
(3)理性的行动:在给定目标下,寻找最优解决方案;
决策就是在多个可行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所以我们需要训练模拟推演各种可能性的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能力,以及在多个方案中做复杂价值判断的能力。产品经理在决策前,首先需要列举各种可能性并具备思考的广度。其次,要在多个可能性方案中做综合权衡。
产品经理是做权衡的,不是做“设计”或“创意”的。广义的设计,是对整个系统加以改变,需要适当引入经济学思维,习惯于权衡取舍,追求整个系统的效率。狭义的设计定位为好创意、自我表达等。
决策的目标是使价值最大化,即按照“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来指导决策:
(1)追求新体验最大化: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加速新要素的应用与普及。新要素不仅限于新技术、也包括新人群、新渠道、新方法、新工具等。
(2)将旧体验最小化:本质上是选择旧体验最差的被替换的用户。
(3)将替换成本最小化:产品经理要么降低自己用户的替换成本,要么提升自己用户的流失成本(相当于提高了竞品的替换成本)。
2、常见的决策方法和误区
(1)决策方法
(2)误区
3、能落地的决策才有价值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力,主要来自对另一个人创造价值或造成伤害的能力,这个能力有多大,影响力就有多大,能力很小就几乎没有影响力。所以,要提高自己的推动能力,关键是提高自己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能力,并能充分分析各方诉求,寻找有较多共同利益的方案和视角,然后让对方理解推动这事能给他创造的价值。若上级或合作方缺乏判断性思维,不妨在产品决策的小处多认可他,只在大处坚持自我立场。
1、产品经理按天赋高低分类:
2、产品经理的专业能力,面试时一般从四个角度判断:批判性思维、同理心、用户模型、产品技能熟练度
3、产品经理的潜力在面试中主要判断三项:
4、产品经理前五年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