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证设计学习五】学习一个通证经济的通用模型

学习设计一个通证经济系统,首先需要理解通证,通证(Token),是区块链上进⾏价值表⽰的记账单位。它是去中心化的,这使得它可⽤于⽣态的构建;它是有价格的,这使得它具有更好的激励效果;它具有流动性,可⽤于储藏价值,更可实际应⽤。从区块链商业落地的角度看,通证是核⼼连接点,有效地设计通证模型,⽅可激励与治理⼀个产业⽣态圈。从而构建成“通证经济体”(TokenEconomy),即⼀个个运⽤通证(Token)的产业⽣态圈。

而这个经济体是有通证经济激励机制设计的通⽤模型的,这个模型中通证是桥梁,只有通证让价值流通起来,才能推高价格。

【通证设计学习五】学习一个通证经济的通用模型_第1张图片

设计一个通证经济系统需要的三个关键因素质,可以简化为人(投资人+工具),通证,人(用户+服务工具)这样的三部分。

人(投资人+工具):任何人只有要有钱就可以通过交易所成为投资人,这个投资主要是指法币上的交易,包含通过劳动,付出精力,组建社群,撰写宣传内容等脑力投资和体力投资而成为投资人。本质上这些人通过各种投资方式,而获得通证。这个投资者的主要力量是付出货真价实的人民币去交易所购买通证,或者通过私募去获得通证,给通证的设计者提升经济基础,支持产品的研发。

通证解决信任的问题,那么,我们仍然想要认为有个实体交易才会觉得安全,在思维上仍然没有完全转化过来,导致了交易所的存在,而且是中心化的交易所。如果是理想的情况下,投资者根本就不需要交易所,对购买的通证可以直接在单个通证本身上进行交易的。

举个例子,其实KEY完全可以通过币乎的网站上弄个入口进行购买的,(不考虑法律等因素)公信宝完全可以通过布洛克城的APP里面进行购买GXS的,而不需要通过OTC等线上,线下交易所,通过他们的。为什么现在还有交易所了,是因为单个APP的用户量不足以支持更多的交易,所以弄了个中心化的交易所,交易所整合多个币种,供用户选择,而交易所去运营覆盖更多的用户。

人(用户+服务工具):用户是通过有价值的应用的使用,来提高应用的价值,比方微信有几亿用户都在使用,他的价值很大,而同样的与微信功能一样的微聊产品,只有几十万用户使用,那么他的价值就低;而目前的区块链产品,能有几十万用户使用的产品,就是会带来很高的评估值。

比方公信宝,有几百万用户在挖宝,通过提供自己的微信,手机号,淘宝,京东帐号,公积金,信用卡,社保等信息来提高挖矿的权重,由公信宝去获取用户的私人数据信息,进行应用产品的推广营销工作,目前公信宝的价格是15.99元一个,这种方式下吸引了上百万用户挖矿,而这种方式下,我也看到很多用户发现了一个月也挖不出20元,而放弃了公信宝。我认为这种方式只是起源于用户想要获得币种而突然兴起的一种方式,我认为这种模式用户慢慢的会变成僵死粉。对后面的用户的吸引力度有限。如果公信宝仍然用这种方式来获得用户粘度的话,比较危险。因为用户使用后获得的价值提供与收益不对等。用户会流失。一方面体现在用户的活跃上降低;二方面是用户提供了这么机密的数据,你给用户的回报是广告?这也会导致进入负向激励。

这个通用模型只能是一个整体的说明通证的运作,实际上,每一块都会有专业的人来操作,比方上交易所就有专业的币值管理团队,在应用这边就需要有提供用户需求及价值的产品,包括产品经理,研发,社区运营,品牌、推广等等人员来一起把整个项目运作成功。各个环节都有相关的关联,缺一不可。



首先,确定系统架构

其次,系统角色分层

第三,各角色的协作机制

第四token的铸造分配与流转机制设计

最后,社区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行使



1 回顾:通证经济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把大象放进冰箱要几步?

——三步。

分别是什么?

——打开冰箱门;把大象放进去;关上冰箱门。

机制设计分几步?

——三步。

分别是什么?

——确定系统目标;搞清系统里各方的利益关系;设计机制让各方最优策略的平衡状态和系统目标相一致

这就是47号文件通篇试图说明的问题,具体细节参看《如何设计或检验一个token经济系统》。

围绕“设计机制让各方最优策略的平衡状态和系统目标相一致”的基本原则,具体拆分,串串认为可以分为五部分:

首先,确定系统架构

其次,系统角色分层

第三,各角色的协作机制

第四,token的铸造分配与流转机制设计

最后,社区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行使

今天主要讨论1、2和3,明天讨论4和5。

2 确定系统架构

已经确定了系统目标为前置条件的情况下,才来讨论系统架构的问题。至于怎样设立一个系统目标,这是另一个大问题,本文不做讨论。

系统架构这个词有点高大上啊……实际上,串串指的是,设定了系统目标以后,怎么把目标拆解成不同的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如何关联;以及,每个阶段完成什么样的阶段性目标。简单来说:分模块、分阶段

以币乎为例,要做币乎ID、要做项目方的IDO平台都是不同的模块,而为什么先做币乎这个内容社区、什么时候真正社区化转型、什么时候引入项目方开始IDO……无论是先后安排还是时间节点,其实都有内置逻辑,大家有兴趣的不妨在评论区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3 系统角色分层

整个系统里,会形成不同的角色,每一类角色带给社区的贡献是不同的、在社区治理中的权重也应该是不同的。怎样让有更大贡献的人和更大的权重匹配起来,这是这一步的重点。

以币乎为例,最简单粗暴的角色分类,就是项目方、KOL和普通用户。仅仅从这个分类出发,已经可以做很多不同角色之间的正反馈设计。不过如果要进一步分类,完全还可以细化,比如:

就直接的社区贡献而言:现阶段,主要由点赞者、写作者构成;

就社区治理权重而言:由其锁仓线性决定。从而,大户群体就具有较大的权重。而大户又可以具体分为享受了早期红利的大V(爆肝玩家)、人民币玩家、批量号机器人使用者(外挂玩家)。仅仅就这部分而言,每一条规则细则的调整都足以牵一发动全身。

结合上一部分谈到的分阶段、分模块,每个阶段把什么角色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形成怎样的闭环,都是设计的重心。比如,现阶段的币乎,是谁和谁的闭环?

4 各角色的协作机制

其实一个token的社区里,治理机制最简化拆分的话,就是激励机制和协作机制。激励机制更多和token的经济机制相关,而协作机制,基于机制设计。

尤瓦尔·赫拉利认为人类能够自然形成协作的最大规模为150人,超过以后将呈分散态势,所以宗教也好、企业也罢,都需要讲一个故事,通过人类的想象建立起的共识来形成维系的信任基础。

无论是币乎的远景,还是近景“好文有好报”,都是这个故事。故事本身未必是最终的目的,但是故事应当是服务于目的的。而具体的热门机制算法、文章评分算法、点赞收益算法,都是具体的机制设计来试图在博弈的纳什均衡中达到目标。

不过这个机制设计并不这么容易。只有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情况下,才可能避免囚徒困境,达到帕累托最优。然而随着参与协作的人越来越多,信息完全对称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链上治理除外)

如果确定了系统目标;

做好了架构设计(分模块、分阶段);

完成了角色分层和协作机制设计;

那么接下来,就该聊聊具体的token经济机制了,以及,在经济系统无能为力的问题的处理。这两个问题,咱们明天再聊。

本文的理论具体结合案例的分析,将在明天百咖秀上分享讨论~

1 token的铸造分配与流转

其实作为数字态的token,不存在“铸造”,只是串串比较喜欢这个有质感的词,所以把称之为“铸造”,这里的“铸造”主要指发行。

谈token的铸造分配与流转,本质上是两层属性的合二为一,一是金融属性,二是激励机制。不过今天并不打算聊金融属性。就激励机制而言,应当是把不同的生态角色的贡献、权重和收益匹配起来。

比如,以币乎为例,写作、点赞、写的文章好到什么程度都是对于生态的不同贡献。相应的,怎样的锁仓、怎样的权重、怎样的收益又有其内在联系。

如果币乎真的通过博弈设计,做到长远的让每个人在社区里的注意力都获得应有的价值,那就是最好的激励。

2 token的分配设计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总体比例的分配设计。多少留给团队、多少留给投资人、多少通过社区激励给到用户……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白皮书数据,每一项分配都应该是有对应的目标和妥协之处的;

二是0次分配设计。即系统“铸造”的token的初次分配,行为挖矿就是0次分配;

三是1次分配设计。即通过市场行为进行token分配,比如设计token的使用场景就属于此列;

四是2次分配设计。这个主要指宏观层面的再调控。

3 通证经济模型建构

应用什么样的通证经济模型,是服务于整个系统的,而不是简单的套用。

对于不同的系统,对应不同的服务,适合的通证经济模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并不存在一套完美的模型可以套用在所有的系统里……

比如,标准品适合什么样的经济模型、非标品又适合什么样的经济模型、某类型的社群适合什么样的经济模型……

具体的经济模型,串串之前的文章其实也多有分享,今后继续跟大家结合实例多多分析。

4 社区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

这个问题其实串串已经写过一篇文章:《从剩余控制权看区块链社区治理》。

简单来讲,市场中哪怕集所有人之力,也是没有办法把所有可能的情况和对应的处理方式事先约定清楚的,所以,只能形成“不完备合同”。这里体现的是市场的边界。

同样的,对于区块链社区来说,智能合约也没有办法把所有情况写进去,这是代码的能力边界;对于社区来说,也不可能通过经济机制把各种情况约束进去,这是经济机制的边界。

那么,当系统内出现各种超出能力边界的事情需要处理时,谁有权对这些无法被一开始的合同约束规定的事务进行处理,就是“剩余控制权”。

从而,“剩余控制权”归谁、会怎么运用来处理具体的问题,就是串串所说的社区治理中的“剩余控制权”。

5 剩余控制权的归属

理论上,剩余控制权必然是属于产权所有者的。这也是传统公司的意义——

当合同没有事先规定列清的情况出现时,资产的所有者就会具有合同限定范围以外的任何决策权。就是因为市场没法写出完备合同,公司作为一种预先的解决方案,事先确认由谁来执行剩余控制权,从而实现协调成本/交易费用的降低。

但在区块链社区,token持有者理论上可以拥有相应比例的该项目的所有权,所以,剩余控制权应当是归属于社区的。

6 剩余控制权的行使

而剩余控制权的行使,一般而言,不可能真的让社区按照权重比例一人一票做决策,否则且不说效率低下,而且也不会有什么高质量的决策。群体的智商是低于个人的。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社区公约来做机制设计以外情况的约束、通过社区代理人来执行,是一种对于机制的补偿

在行使剩余控制权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去中心化价值观和效率的冲突权衡。

其实并不需要追逐完全意义上的去中心化。在这个问题上,可能理清生态内各角色的需求更重要。如果某些方面,社区生态内大家明明更在乎的是效率,那么过于从细节上去抠是否中心化,就不是非常必要了……

具体怎么抉择,不同的社区不同的阶段又会有所不同。

可以既去中心化、又透明公开高效,是最上;

否则,如果中心化了就一定要透明公开、如果有黑盒就一定要去中心化。

7 剩余控制权行使的激励

除此之外,如何设计奖惩激励制度,来对实施剩余控制权的人进行结果反馈,一样需要考虑。

比如,token激励;也比如荣誉激励……这一点对于剩余控制权行使分配给社区时,尤为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证设计学习五】学习一个通证经济的通用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