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业同事间的称呼

企业文化是大公司必须注重的一环,而同事间的称呼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体现。从自己的经历和道听途说出发,分析一下这些称呼的优劣。


1.英文名

彼此间叫英文名的公司我相信很多,台企、外企应该大多数都是。因为IT知识起源于欧美,最前沿的信息通常是英文的,看和听多了,不少中国企业也自然跟着说了。因此叫英文名有适应国际文化的因素,并且这类公司还可能有跨国业务,在日常工作中有时需要用英文交流,所以英文名是必备的。特别是外企,高层里有不少外国人,不 可能让他们喊员工的中文名吧。作为中国人,内心思考还是多会用国语的,被喊英文名能令人快速进入外语思维和环境中,这有利于工作。另外,很多中国人对地位等级看得较重,使用英文名也暗示着在这里请以外国平等交流、轻松幽默的风俗文化行事。

2.老总、经理

这类称呼多见于国企、私企,上下级非常鲜明。如果这些老大的确有过硬实力,那这称呼是敬称,员工是乐于这样喊的,因为能追随这样的人很荣幸。如果是凭软实力(关系、工龄)上去的,那这经理之名就不过是众矢之的的挡箭牌,别人表面喊经理,背后诅咒你掉井里。

3.直呼全名或省略姓氏

省略姓氏通常是三个字或以上的名字,这样听起来会更亲切。有些公司会要求员工对高层也直呼名字,这样的制度无疑就是为了表明大家是平等的,但也许并不利于团结合作。能对你直呼其名的通常是生活中的好友、玩乐的伙伴,然而工作并不是玩乐,产生的矛盾比日常生活多得多。应对这些工作中的矛盾,需要对事不对人,用不同的称呼恰好是避开“对人”的手段之一。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个人有不同的名字,在心理暗示层次就有不同的角色,分得清是生活中的还是工作中的我。真名代表了真实,然而工作却需要虚拟角色。如果工作中有一个不是真名的称呼,那么起矛盾对抗的是另一个人。假如我叫张三,在公司的英文名叫Three,那么在上班时被批评做错事的人是Three,即张三的工作状态,而下班后继续和批评者去happy的人还是生活状态的张三。

4.老师

这个称呼恐怕多见于销售部门或教育机构。互相不认识的就叫“这位老师”,认识的就带上姓。我们从上学起就一直喊这个称呼,相比于其他更有亲切感,因为一直很熟悉。从小就教育成“老师”是敬称,所以互相称为老师,被喊的人听着也舒服,就这样彼此拉近了不少距离。三人行必有我师,喊老师的心理暗示作用很明显,就是去欣赏对方的优点,挖掘你能从对方身上学到的东西。

5.同学

这是在各种搞笑帖子或者微博都能看到的称呼,所以多在思维活跃的互联网公司会听到。互不认识的人之间会这样叫,又或者这是一群人的代称。虽然叫得平易近人了,可是却不利于开展工作。同学,意味着都还在学习,缺少了老师,也就是带领者。同学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关系却是赤裸裸的竞争者,班干部通常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人,但他们决不会教你怎么超过自己,反而是抢走你奖学金的人。所以,拿同学这词来互相调侃还可以,放在企业里如果全是同学,那就是散沙一片了。班级里是需要老师这样的精神领袖的,这些人应该有个比同学更高等的称呼作为大家明确的学习榜样。

6.教授、工程师

在科研单位比较多,直接以职称为名,或简称“某某工”。这些传统的名称就是在说一个事实,基本上无可挑剔。

7.花名,昵称

听说某公司的员工是选金庸武侠小说里的人物名字作为自己在公司内的称呼的,这算是喊花名的典型了。虽然有些不正经,但却解决了非常多的矛盾。门派何尝不是一家大公司呢,现在少林寺都能开公司做到满足上市条件了,同宗同门恰好表明大家有共同信仰。还有些具地方特色,如叫“老大”、“头儿”,“阿Head”,都是接地气的叫法。这些称呼最好就限在研发部门里,如果是对外的部门,嘻哈惯了可不是好事。

8.小XX,老XX

小XX当然是年老对年少的人喊的了,但一些年少的人有时也自称老XX。年龄是个无法改变的东西,所以这样的称呼很贴切,也是在说事实。只要不是不按年龄的乱叫,小的会听了感觉年轻,大的听了是被敬重。真不妨多这么叫。


在我看来,称呼能反过来体现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彼此关系,其潜在的暗示作用,还会影响员工的行事风格。公司小的时候可以随便叫,大了以后,可以根据公司最重要部门的特征来挑选称呼。例如以销售为主导的公司可以叫老师,老师代表着能相互学习销售技巧,以及帮助客户用好产品;技术主导的公司可以叫工程师,或嬉皮士型的大侠,大家都是以技术为尊,每个人会自觉向牛叉的人靠拢学习;产品服务为主导的,则可以叫各种新奇好玩的名字,或者反过来很俗气也行,只要能贴近用户客户,还原轻松的生活即可。

只要是做软件的公司,英文名都是个好选择,起码表示是向国外的先驱们学习。如果哪天更多软件产品是中国先创造的,说不定国外的本土企业也会叫中文称呼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blog.csdn.net/hursing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