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与道士谈“道”

顺风车,与道士谈“道”_第1张图片

某日从瓯北学习结束回白象的途中,我顺路带了一个路人回去,途中我们聊天,原来他是一个道士,每天忙碌于在各地人家做法事。他是道教中正一派的道士,生活与平常人无异,不须出家,不须留长发,可以娶妻生子。他说民间迷信的人很多,除了人死需要做法事,还有娶不到老婆、生不出孩子、孩子考试、外出做生意等,都需要他们去做法事。

我问:“你们这收费怎么收呢?”

他答:“一场法事三百到五百,就拿点工资。”

我问:“一场法事多少时间呀?”

他答:“不一定,一般几个小时。”

我问:“你们做法事都做什么呢?”

他答:“主要是念经,《道德经》。”(后来我查了一下,正一派念的是《正一经》,全真派念《道德经》)

我问:“你们这个灵不灵嘛?”

他答:“心诚则灵!”

他说:“你们基督教也好,我们道教也好,只要每个人做好自己,不要害人都是好的。”

我说:“不一样!我们基督教不是做好人,没有人是好人,我们都做不好的。我们的核心是每个人都是罪人,都无法做好,都需要赎罪,不是自己赎自己的罪,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我们需要另外一位无罪的来赎我们的罪,那就耶稣。”

他似乎对这个不感兴趣,一再强调只要做自己就可以了。


这位道士忙碌于每天的法事,是因为民间有太多这方面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祈福。这种祈福性的信仰,在基督教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存在于教会之中。《士师记》就记载了一段典型的例子。


士师记17章记载一个叫米迦的人,她母亲因为“一千一百舍客勒银子被人拿去”,就咒诅那偷钱的人。因为害怕,她的儿子米迦就承认是自己所为。这个母亲也害怕自己发的“咒诅”会临到儿子身上,于是将二百舍客勒银子交给银匠,雕刻、铸成一个像,安置在米迦的屋内,祈福消灾。后来有一个利未人因为生活困难流落到米迦那里。米迦对他说:“你可以住在我这里,我以你为父,为祭司。我每年给你十舍客勒银子,一套衣服和度日的食物。”(士17:10上)。“利未人就进了他的家。利未人情愿与那人同住。”(士7:10-11)。米迦说:“现在我知道耶和华必赐福与我”(士17:13),这就是典型的祈福性的宗教信仰。他们狼狈为奸,各取所需。


更有意思的是,后来但支派的人来到米迦那里对这个利未人说:“你作一家的祭司好呢?还是作以色列一族一支派的祭司好呢?”(士18:19)这对利未人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晋升机会。提姆.凯勒说:“这对一个曾经居无定所的流浪汉而言,是多么令人艳羡的晋升!祭司心里喜悦,便与众人一同前往。这个利未人真正服事的是他自己。谁付他钱,他就服侍谁;说这些人想听的话;向更令人羡慕的地位攀爬。他的决定完全受自我利益所驱使,而这当中每一个决定都让他更远离耶和华。一开始,他是犹大伯利恒城的一个利未人,来自最重要的支派。他迁移到以法莲山地,进到一个淫乱的神堂。最后他到了拉亿,在神赐祂百姓的地界之外。”这就好比今天有人对一个牧师说:“你是在这个小教会做牧师好呢?还是去一个几千上万人的教会做牧师好呢?”


今日教会中有许多传道人不喜欢在一个堂会好好牧会,喜欢在众教会中跑来跑去。这是极度危险的!人都喜欢被人邀请、尊重、喝彩的感觉,这会使你觉得自己很有价值,很有能力!如果你满足于受人邀请、尊重和喝彩声之中,那么你与那个利未人没有区别。信徒们喜欢这些传道人,往往也是享受其非同一般的口才和满口的祝福话语。若是如此,那么这种现象也是狼狈为奸,各取所需。


另外,我们自己身上的祈福性信仰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从平时的祷告生活可以看出一些端睨来。当生活正常,无灾无病,一切都似乎平安的时候,我们的祷告基本处在报告式的状态,没有什么情感,甚至祷告的话语每日几乎一模一样。但是当患难来临的时候,那时的祷告完全不一样了,情词迫切,泪流满面。这说明什么?说明了我们的信仰已经流于祈福性的信仰了。求主怜悯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顺风车,与道士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