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的意义——读《工匠精神》一书有感

东方出版社出版的精益制造系列丛书讲了许多JIT制造的细节管理方法,而《工匠精神》(根岸康雄著,李斌译,东方出版社2015年7月第一版)一书作为丛书的第28本却是讲了12个日本中小企业的故事,如本书封面的一段话所概括的“这是一群被称为日本‘国宝’的世界领先级中小制造企业,数十年如一日,耐得住寂寞,不计较工本,苦心钻研,感性拿捏,在‘制造’的过程中享受到极大的喜悦,直至‘一品入魂’。”这本书文字非常浅显,但是在各种琐事的影响下我断断续续地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看完,在看的过程中也并未仔细琢磨,也就不能仔细品出这本书的味道。直到看到第十二个故事才触动了我多年来的思考,于是,决定写下自己的感想。


Tmsuk是全世界首家制造并销售中、大型智能机器人的公司。创始人高本阳一最开始是做冷冻食品工厂生产流水线传送带业务的,偶然的机会研发了一台简单的机器人,经历了机器人业务亏损之后,在外部投资人及政府助力下将全部业务投向了机器人业务。在决定这样做之前,他对她老婆说了一段话“汽车跟家电行业都是在欧美形成了商业模式之后才开始在日本发展的。但是日本从来没有像莱特兄弟与戴姆勒这样募集投资开发制造全新的东西、创立产业的例子。西方人都能做到,我们日本人不可能做不到。既然决定做,就要做成龙头企业。”故事的末尾讲到虽然技术层面水准超高,但是由于市场不成熟不能实现产业化,加上短视的官僚支持力度不够,公司的开发费用和人工费用完全依赖外部投资者投入,这让他萌生了将总部搬离日本的念头,文末他讲到“我其实还是想在日本建立新产业的。最重要的是为机器人产业催发萌芽。这是我的责任。”这个故事实在让我感动,这种劲头实在让我感佩,这种使命感实实在在引起了我的共鸣。回过头再联系之前的11个故事,每个企业主身上体现的那种精益求精的追求,正是本书书名所讲的“工匠精神”。我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这套丛书会把这本书放在最后。


日本人做事注重细节,能够从小事开始做起。精益制造的产生就是一个例子,所谓精益制造,它的要义在于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通过供应链的精密整合来安排生产,它的顶峰就是消灭所有无效库存,这一生产方式由丰田汽车创立。丰田人用了二十年时间达到了零库存生产,如果不是持续的改进这很难想象。精益制造说起来算是日本对世界的贡献,当然如果细讲这会是另外的感人故事。回到正题,丛书主编为什么会将《工匠精神》一书放在丛书的最后,那正是因为前面的那些书全讲的精益制造的细节,讲的是方法,是“术”,而精益制造最重要的则是人——有“工匠精神”的人。所有的方法,离开了合适的人都会荒腔走板。记得美国人去丰田工厂参观时希望学习他们的零库存生产,日方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所有的这些你们都可以学,但是日本人对于工作的态度是很难学习的。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持续不断的追求完美,力求通过不断的工作改善以达到目标领域的最优。第一是追求完美,第二是能够持之以恒。“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追求完美的人有很多,能够有始有终的不多。这种精神或源于崇高的使命感,源于个体自身认为对家族、城市、国家、民族及世界的责任,或源于天然的对于事物的浓厚兴趣。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物质世界才能一天天变得美好。“工匠”一词似乎只是在制造领域适用,然而“工匠精神”则适用于各行各业。我们遍览古今中外,但凡在某个领域做出成就的人,多少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持久的坚持不容易,搞研究的有句话叫做:板凳要坐十年冷。其他的领域也多有“要耐得住寂寞”的告诫。这种精神最可宝贵,具备这种精神的人对现实世界有许多不满,而“不满是向上的阶梯”,正是经由他们的努力,我们的世界日益进步。


那么我们中国人有“工匠精神”吗?答案是肯定的。久远的故事不要讲,就看百年来中国的巨变就可以说明我们多少是有这种精神的。但是遗憾的是,如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本渗透的地方,也是“不能放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浮躁的社会风气,将“工匠精神”淹没。凡事讲求短平快高收益,凡事都讲“做大做强”,但是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大了就强么?这几年的经济萧条已经给了我们教训——我们迷失了。看看我们国内学习精益制造的企业,天天吹什么6S管理,看板管理,精益制造,有多少真正学到了它的精髓呢?如果真有的话,按照需求排布生产会有这么多的产能过剩么?这也是这十二个日本中小企业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小企业也可以做出最顶尖的产品,这也是一种强。大是特殊性,小是普遍性,和强弱并不是对应关系。


而“工匠精神”的意义就出来了,那就是让我们漂浮的心沉下来,重新踏踏实实地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匠精神”的意义——读《工匠精神》一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