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以后,我要信藏传佛教。”同伴扭头,庄重地对我说。
在西藏从灵芝回拉萨的大巴上,第二天要参观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导游向我们介绍藏传佛教以及信徒对佛主的虔诚。
他们有的从远离拉萨的青海、甘肃,带着自己和父老乡亲的心愿,跨雪山,绕冰湖,三步一匍匐,叩下等身长头。千里迢迢,历时数月经年,用额头丈量路途,直叩到拉萨的大昭寺,把全家、全村辛苦劳作换来的珠宝敬献给活佛。
道阻且艰,有的朝圣者不慎染疾,未抵达圣地就死在半途,同伴带上死者的一颗牙齿继续前行,到达大昭寺后,把它塞到主殿的紫檀木柱子里,帮他们完成朝圣的愿望。
彼时的我听着导游的介绍,正动情于一位亲眼见的朝圣者而泪眼朦胧。我们吃饭时,他向我们乞讨,黝黑的脸庞上,额头上有一块更深的印记,食指指节大小,不甚规则,如果不知道有叩长头,真以为就是一块胎记。
他一身朝圣者的标准装扮——带着皮围裙和护具,通身都是阳光下的大地乌中泛灰的色调,那双黑白分明的眼睛尤显清澈明亮,眼睛里闪现的坚定与刚毅更是让我一见铭心。
我回过神来,想着同伴刚才的话, 颇为不解,咱一纯汉人,信佛教就信佛教,为啥还要信“藏传佛教”?于是问他:“为什么?”“因为他们对死亡看得很淡。”他神色越发凝重。
我自然也被藏族人民对信仰的虔诚而触动,但说他们看淡死亡,却感未必。甚至觉得,就是因为看不淡,才有了这许多的宗教,有了对宗教这般的虔诚。要说看淡死亡的,还是非咱们的庄子莫属啊!
庄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早年间在漆园做小官时,因博学多才而声名远扬。楚威王慕名派人送来许多钱财,请他到楚国做宰相,庄子无意荣华富贵婉言谢绝。
庄子一心向学,后来索性连这点小官也不做了,辞官归隐。妻子并未与他相忘于江湖,夫妻俩夫唱妇随,过起了“你耕田来我织布”的简朴辛劳的生活。
然而,与他相濡以沫的妻子死了,他不但不悲伤反而“鼓盆而歌”:“生死本有命,气形变化中。天地如巨室,歌哭作大通。” 这让人何等气愤。
庄子回答斥责他的惠子说:“妻子刚刚去世的时候,我何尝不难过得流泪呢!只是细细想来,妻子最初是没有生命的……”
庄子认为人的生死就像大自然的四季,交替更迭,循环往复,从无形到有形,再从有形化为无形。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人活着就是奔波劳碌,死了才是彻底休息,现在妻子静静地安息在天地之间,未必不是解脱啊!我不舍、难过、哭哭啼啼有什么用呢?“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不如想开一点吧!
看似薄情寡义,实则更是对生命的敬重。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相对于天地,人的生命如此之短暂,我们更要珍惜活着的时候呀!
庄子提倡活着的人要不为名惑,不为物累,清静无为,安时处顺,如此,“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最朴素、最基本的思想吧。
庄子在那个缺医少药,战乱、饥荒不断,平均寿命只有26岁的时代,以他的逍遥之态游至84岁高龄。
在他将死前,得知弟子要厚葬他,对弟子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
弟子回答:“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吃您的遗体。”
庄子训斥道:“把尸体丢到地面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会被蚂蚁吃掉,从乌鸦老鹰口中夺食交给蚂蚁,怎么可以这么偏心!”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不过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最终尘归尘,土归土,哪里来,哪里去。
庄子以他素简的、看似无为的一生,薪火相传,为我们留下了不悦生,不恶死,无为无不为的自然之道。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佛祖说:“天地间一切众生,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从何处来,到何处去,在你自己的修行,众善奉行,诸恶莫做,来世入善道;反之,进恶道。”
上帝说:“信我,你就是我的子民,仁爱、良善、忍耐、节制,走小路,进窄门,得永生;反之,走大路,遇宽门,跨过去,就是灭亡。”
在我们看来,藏传佛教,不肖说朝圣的信徒那一路的等身长头,单是途中的风餐露宿、沐雨栉风就让我们望而生畏。然而,我心有光,无畏风霜,我心有爱,平和自在。众多的信徒心甘情愿地承受肉体的痛苦,甚至生命的消亡,他们向往的是精神的天堂。
不同的宗教信仰,来处归处大不相同,但无不教导现世的人们要从善如流,要疾恶如仇,要自律博爱,历经千年而不衰,自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庄子的自然之道又何尝不是呢?
我的,你的,他的背影
风里,雨里,梦里安静
我呼唤熟悉的姓名,无人回应
记忆里等一个清明
我对风花雪月钟情
且行且放,眉目轻盈
过往许多悲欢,得失自有冥冥
我不再侧耳倾听
……
下一页唐宋元明清,挥别了炎黄陵
看摩天广厦霓虹丹青渐渐渐分明
此心安处此身归处华灯正相迎
谁知来者无穷,谁记去者无形
江风飒沓落木无边韶华流不尽
四野汪洋国色天光揽为明镜
镜中照我心事一叶随天随地远行
人生天地,天地本多情
天地本多情,天地也最公平。爱自己,爱天地,爱众生,向死而生。
哲思&人物2018征文(第一弹)
推荐阅读:
重读经典| 《瓦尔登湖 》:你想要怎样的生活?
重读经典|读经典,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