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由一个一个的选择构成的”,现在我对这句话的体会会更加深刻,可我们这些选择的基础是什么呢?以前是比较模糊的,现在非常认同一诺所说的:其实就是思维方式。
比较无情的说,其实别人永远无法帮你做选择,最多给你建议,最终还是得自己做决定。我们每一个人都只有自己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李一诺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探讨人生选择的。
一:如何看待自己
二:如何看待他人
三:如何看待机遇
四:选择的方法论
一:如何看待自己
讲到自己都是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是很宏大的概念,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看,其实都和自我认知相关。
首先就是自尊心。其实它的核心概念就是自我的价值判断,这和我们的成长环境,家人的影响,社会对一类人的影响都有关。所以,我们不要太把自己不当回事,不能不自信,把自己看的太轻。我们应该这样思考:还是应该把自己当回事,不要轻易的妄自菲薄。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很多限制,可有限制并不直接等于可以妄自菲薄。有时候我们可以拿自己有的和别人没有的比,这样自己会更容易知足。比如现在我也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很优秀,钢琴弹得好,画画好,跳舞好,自己家就是熊孩子,天天都在为很多一地鸡毛的事情和孩子扯皮,可是事实上,可能其他人的生活中也是天天会和孩子扯皮,他们晒出来的也是他们一百个选项中自己觉得最好的一个,或许别人看了我晒孩子的画面也会觉得我家孩子怎么这么棒,所以实际上,很多方面,大家的具体生活可能差不多,主要是生活心态上的差异。这样想会增加自己的自信,但也不是盲目的自信。
其次就是自信心。对自己要有自信,而自信也不能是盲目的,不能妄自菲薄的同时也不能妄自尊大,也就是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高。当自己很强的时候,要学会把自己很强的地方和比自己更强的人比,也就是鼓励自己把自己擅长的做的更好,多和更强的人合作学习,会让自己更加有进步。 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发挥自己长处的基础上
最后就是实现自我效能。上面条结合起来就是要既知道自己的短板,又知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就会对自我效能的发挥有很大的好处。我们可以经常用这个句式:虽然我能力有限,但是我还是有信心做成这件事。这一个句式代表的状态是比较让人正能量的。这里的信心不是盲目的,而是虽然我没有什么什么,但是我却有什么什么。“虽然……但是……”的句式,让我们理性的有信心可以做成一件事。
认识自己如何帮我们做选择呢?看起来比较抽象,但是其实它无时无刻不在帮我们做选择。我们可以回忆下自己比较难做选择的例子,我们经常做选择核心的一点就是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比如一个机会来了,你会不会去挑战?一个改变的机会来了,你会不会去尝试改变?等等,其实都是和自我认知有关。在这里李一诺分享了自己去麦肯锡面试的经历:面试的时候,开始还是很自卑的,因为环顾四周后发现牛人太多了,可是后来她的思维方式做了一个转换:既然来了,说明我很多方面还是超越了麦肯锡录用人的底线的,即便面试失败,那也比其他人多了一次面试的机会,还可以积累经验,没什么不好,失败了也没有任何损失。这样想之后她就没有太大的压力了,然后就一轮一轮过了,没想到最后她还以6年的光速做到了麦肯锡的合伙人。
当面对机会和选择的时候,先迅速把大的机会一层一层拨开,回到对自己的判断上,不要只聚焦在自己的短处上,也要看看自己的长处。在职场上,可能我们有一些短板,不太高的学历,不是特别丰富的经验,然而可能我们又有很多可以打动面试官的地方,比如:清晰的逻辑与坦诚,虚心好学的态度,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坚定等等。当然也不要自负,要既能看到自己的限制,又不真的被这些限制所限制,能想到该如何发挥自己的特质,如何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效能,这样剖析自己遇到的选择,就会有一个新的视角。
二:如何看待他人
李一诺分享了一个她比较受益的一个角度:就是把周围的人都看成自己的老师和伙伴。从上学到现在李一诺一直很爱问问题,她把周围的每一个人都看成是一个宝库,她认为别人身上肯定有很多自己不知道的经验,而问问题就是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问开放性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别人说出他背后的思考,比如这件事你为什么这么想?你觉得这件事最大的阻力是什么?等等。
我们对别人的看法其实也是自我的一个投射,我们对周围人的评判往往可能不是基于事实,而是我们内心的评判。我们可以用开放的心态,和别人交往,引导别人分享,这样别人才会分享,别人分享了自己才可能会受益,受收益之后自己再更有效的问问题,这就是一个自我预言实现的正面循环,反之可能就是一个负面的循环,这其实就是一个虚心好学的态度。
虚心好学的态度也可以带来很多实际的好处:1:可以帮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我们做选择的时候,全面准确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2:可以得到更多人的支持,我们每一步的前进其实都是和周围人的支持分不开的,当用虚心诚恳的态度对待别人的时候,别人也更愿意给你更多的建议或者忠告,他人也是自己的一面镜子;3:可以给我们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幸福感肯定首先来自于把一件事情做成,但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也非常重要,可以给我们带来职场幸福感。
三:如何看待机会
李一诺总结了一个定理:不要线性的看待每个人的人生。线性就是,可能是我们每个人对人生道路的错觉,我们可能觉得一件事一件事的做,在一条路上一直往前走就会进步。可实际上我们的人生是全或者无的,要不就是0,要不就是10,并没有中间的曲线。你的人生要不就是一个很平的线,要不就是一个指数曲线。如何定义这几个曲线呢?每个人的成长是由很多小决定和小选择组成的,而这种小决定小选择并不是1或者2,2或者3 的区别,可能经常是0或者10的区别。比如职场上一个小机会来了,领导交同时交给两个人,第一个同事把它当成机会积极做好了,第二个同事觉得又是一个小任务,怎么每次都给我小的任务,所以敷衍了。这一件事其实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如果再一次机会来了,你觉得老板会选择谁,由于第一个同事第一次做的好,那么第二次他得到这次机会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如此反复循环,其实就是一个叠加的关系,因为每次出色,他成长会很快,这样,如果一个大的机会来了,认真的人就会有一个大的飞跃,而不太认真的也就不太可能和大的机会有关系,所以就是非常平的一个曲线。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很平的线,只有少数人是一个指数曲线。机会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很多机会的分配其实是我们如何对待它的态度决定的。所以讲机会微观化,其实大量的工作都是在无数小选择里,无数小选择可以锻炼选择的能力。我们的人生其实小选择是很多的,我们大部分的选择其实是在每天里面做的,比如回一封邮件,你计划如何回?怎么构思,都是可以选择的,并不是经常都有大的选择。能做好小的选择,在遇到大的选择的时候,就能够更好的拆分,一步步分析清楚,从而做好大的选择和决定。李一诺分享了她如何引导孩子有选择的能力,我觉得特别实用,她认为小选择是锻炼的机会,其次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选择,我们可以锻炼孩子。可以在每天小的选择里锻炼:比如问她红色蓝色裤子你选择穿哪一个?不断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可能是生活中最货真价实的培养。
四:选择的方法论
如何用结构化思维把不同类型的选择分分类,类别里也都有一些指导原则,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就是不重要的事情:比如这顿饭吃什么?今天出门坐什么车,这种事情就是怎么选择都可以,这样就可以减少选择的劳累度。
第二:没法选择的事情:这种就不要纠结(比如命运的不公,遇到没法沟通的人)对这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该怎么做怎么做,就不要纠结啊,伤感啊,抱怨啊来浪费时间和消耗自己了。
第三:不确定性小的事情:这类事情可以选择保守,不要做太多惊天动地的大决定。,以前经常怎么选这次效仿就好。
第四:不确定性大的事情:可以选择与众不同,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
大决定大选选择的方法论:可以把大的选择和决定划分为很多小的选择,比如出国还是不出国呢?其实在这个层面考虑问题是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可以问问自己出国是为了什么?为了学业?开拓眼界?换轨道?比如换轨道的话?出国是唯一选择吗?是不是还可以在国内读?他们有什么区分?把大问题划分为小问题后,把小问题在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这样最终做选择就会比较清晰了。
选择的时候还会有很多变量因素:比如金钱,机会,家人,友情等等,每个变量都有不同的权重,还会有一些能否实现的可能性因素也是需要分析的,有时候分析完后,可能还是不太好做决定的时候,那么一个指导原则就是可以看人,我们可能很有体会在职场中能够和自己磁场气场相似的上次相处会比较愉快,工作开心了,也才能够有好的结果,这样,看人,其实就可以简化我们如何做选择。
最后总结一下,什么是人生选择呢?以上从四个角度分析了,分析下来可能会觉得自己学到了很多方法,可是有时候人生无常,可能我们能做决定能选择的事情也是很有限的,也无法选择生活中的很多事情,生活中很多更大的力量会超越我们的选择的范围,可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该用谦卑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和各种各样的机会,这并不是虚无主义,这样的前提是我们充分的做好了准备,我们能够深入的了解自己,希望成为一个有效能的人,也能用开放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让他们成为我们知识经验的宝库,也是我们任何一条路往前走的支持者,然后就是聚焦当下,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准备,有了这些基础应该怎么选择都不会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