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与铺垫的作用

伏笔的含义:文学作品前面对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伏笔的作用: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文章设置伏笔,往往使情节波澜起伏,跌宕多姿。前有伏笔,后文必须有照 应,照应的作用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反衬和对比中的双方都是相反、 相对立的, 那么, 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 反衬的双方一主一次, 通过衬体的陪衬, 来使主体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 对 比是把两种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双方是并 列关系,通过对比,使双方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比如杜甫的 “ 朱门酒肉臭,路

有冻死骨 ” 是对比, 而 《春夜喜雨》 中的 “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 则是反衬, “ 黑 ” 是 “ 春夜 ” 的主要特征,而江船上的一点灯火更反衬出夜之黑。“ 衬托 ” 常见以 “ 背景、环境 ” 来衬 “ 中心物象 ” 。如侧重于场面气氛来 “ 托 ” 中心 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为 “ 烘托 ” 。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环境来 “ 衬 ” 主; 烘托是以较为 “ 虚空 ” 的场面气氛来 “ 烘 ” 主。 衬托与对比不同。 它们有 “ 主 ” 有 “ 从 ” , 以 “ 从 ” 衬 “ 主 ” 。反衬很容易与对比相混淆。对比是将同一层面内两个反差极大的 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作者有时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 但作为比照而出现的另一事物, 仍是该层面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 并不是在此之 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我们在解答有关衬托的题目时,也应该具体地答出 “ 用甲的什么特征从正面 (反面 ) 衬托出乙的什么特征 ” ,而不能简单地答 “ 用甲衬托乙 ” 。

(一)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 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 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

下面我们来了 解几种常见的铺垫形式: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如《皇帝的新装》第一段 极力描述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 这就交代了他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 最后 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的原因, 为故事的发生作了铺垫。 文章中的环境描写一般 是为故事作铺垫,背景式铺垫使故事更真实合理。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如刘鹗的《明湖居听书》 主要表现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 但文章先写琴师的弹奏和黑妞的演唱。 俩人 的精彩演出更衬托出白妞说书技艺的高超,为主角白妞的出场作了绝好的铺垫。 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 “ 水涨船高 ” 的艺术效果。

3、 反差式铺垫, 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如莫泊桑的小说 《我 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 “ 我 ” 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 “ 发了财 ” 的于勒回 来, 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 然后笔锋一转, 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 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 这样, 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 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

4、铺陈式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 议论作铺垫。

铺垫是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 进行陪衬 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运用铺垫手法, 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 使人物 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二)分析事例

例如:《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 “ 父亲 ” 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 “ 父亲 ” 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接着又写到 “ 父亲 ” 亲自到车站送 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 “ 我 ” 拈座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

作者写这些要表达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诉读者家里这样穷,可是 “ 父亲 ” 还是让 “ 我 ” 穿好, 从后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证明这一点。 同时也告诉读者 “ 父亲 ” 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照顾 “ 我 ” ,可见 “ 父亲 ” 对 “ 我 ” 是怎样一种感情。

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 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 ” 解渴时, “ 我 ” 感激 “ 父亲 ” ,理 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

作者感情进入高潮, 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 这就是铺垫的效果。

文学作品运 用铺垫手法,往往能增加文章的深度,使人物形象更鲜明,主题更突出。


四、铺垫和伏笔都是为下文服务的,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

1、从目的上看,铺垫描述的是次要人物或事件,目的却在为表现主要人物 或事件蓄势;伏笔是为了对下文作暗示,以使下文的情节不引起读者疑惑。

2、从形态上看,铺垫是 “ 显性 ” 的,对次要人物或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描述, 篇幅较大;而伏笔是 “ 隐性 ” 的,往往一笔带过。

3、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 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旨, 再根据主旨判断文 中哪些是主要材料, 哪些是次要材料, 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 比如那 些交代缘由、 描写环境、 陪衬烘托、 铺陈渲染的文字。 但我们不能简单的回答 “ 用 来作铺垫 ” ,而应具体地答出 “ 为什么内容作铺垫 ” ,这样,你的回答就不会被阅 卷老师 “ 打折扣 ” 了。

现代文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伏笔:

1, 伏笔与照应。 如 “ 选文第⑤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为后文哪些内容埋下了伏笔 ?”(重 庆市 2007年中考卷 ) ,解答此题,就是要在文中找到与伏笔相照应的情节,再概 括情节大意; 有时, 设题者也会要求为后面的情节找伏笔, 或者找出文中的伏笔 与照应。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1)“ 伏笔 ” 是对 “ 照应 ” 的暗示, “ 伏笔 ” 与 “ 照应 ” 互 为因果; (2)“ 伏笔 ” 与 “ 照应 ” 在文中的位置经常相隔较远; (3)伏笔往往是一笔带过, 在没有看到 “ 照应 ” 之前,貌似闲笔。

2,伏笔的作用。 (1)单个句子的作用,可用 “ 为下文 …… 情节埋下伏笔 ” 的句式回 答。 (2)伏笔手法的作用, 可用 “ 个性 +共性 ” 的格式回答, 如 “ 前面的伏笔和后面的 照应更突出了豹子对人信任而送命的悲剧 (个性 ) ,同时使文章更加精致、严密, 更加具有震撼力 (共性 )”(潍坊市 2007年中考卷第 15题答案 ) 。

3,综合分析。如 “ 作者在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伏笔,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 析 ”(潍坊市 2007年中考卷 ) , 解答时, 应先找出文中的伏笔和与之相照应的内容, 再分析伏笔手法的作用。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 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 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烘托”与“衬托”不同,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 所以, 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 这与“衬托”不同, 因为“衬托”是

两种事物都写。

2.烘托,本义指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在文章里 是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正如清代刘熙在《艺概》中所说:

“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 之”。简言之,就是侧面描写。

3.衬托:用一事物来陪衬或对照另一事物。可从正面写, 也可从反面写,从正面写的叫正衬,从反面写的叫反衬。

4.烘托写的是一类事物,衬托写的是两类事物。烘衬写 得细,衬托写得略。

5.映衬和衬托,其实就是一回事。都是为了突出某类事 物,用另类事物来作陪衬。

6.渲染是从正面说的,通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 正面描写,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较之于烘托与衬托,渲染有 铺排、夸张之迹象。

你可能感兴趣的:(伏笔与铺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