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3 重回人的语文
一、从纪录片所想到的东西
在这部纪录片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就是讨伐小学语文教育的带头者正是活跃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正是这些向学生们灌输着教材上的知识的执行者,来向小学语文教育开出了炮火。
然而,在“第一线”的教师向教师群体内部号召的时候,却是沉默的大多数;“第一线”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提供给教育编写机构的时候,却发现这是一个无物之阵。
这让我想起了我初中时候的经历,我当时是语文科代表,我问老师,为什么我们在做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按照答案的思路来回答?老师说,有一位思想家说过,存在即是有意义的,你以后就会想通的了。
事后,她也在班会的时候说过这句话。这个问题和答案伴随了我很久,我在高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很擅长提分,特别是作文方面的提分,在一次作文课上,她说了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这个时候,我再次想起了这个问题,我便在课后问阅读题答案的时候再次提问,这次,她选择了在课堂上回答我(但隐藏了我的名字),她说,在你还没有能力抵抗的时候,你只能选择顺从。其实老师也知道现在的语文教育是不对的,然而在这个分数至上的年代,我们也只能选择顺从。
这样的答案,我觉得有一句话就能总结出来,过去的东西再去追究就没有意义了。
高考后,我从分数至上的体制出来了,我问自己,我从这么多门科目中到底学会了什么?
答案,无解。
二、从纪录片而想到的自身经历
在纪录片播放的时候,专家说里面的课文内容毫无逻辑与道理。比如,鹰妈妈让小鹰飞,小鹰就会飞了,也提到了斑羚飞渡那一篇文章。
关于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其实当时的我是看不明白的,我在课堂上想问老师,结果却被冷淡处理。小学课文下面总会有些注释,注明文章选取自哪本书,于是,被忽略的我去书店买了这本书看,想知道这本书到底是想写些什么,我把书带回了学校,我在下课的时候把它拿出来看了,结果被当成了课外书没收。
其实,专家一直在讨伐小学语文课本里面的内容,但是执行者的执行方式是否也是需要被思考呢?小学快放假的时候,语文老师常常鼓励我们多看点央视新闻,多看点书,对我们的作文有一定的帮助。现在想想,看新闻,看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分数吗?既然鼓励我们阅读,那我们在下课的时候看书又为什么会被收。
病态的小学语文教育,教材或许只是个引子,而真正促进小学语文教育变成这样子的却是教师本身。
三、思考
在看完这篇记录片后,我发现了我自己的影子,我成为了我在中学阶段最讨厌的那一种老师,成为了一个结果至上,过程不重要的人。
这时候,我才发现我的思想可能已经被固化了,但是,如果让过去的只是过去了,那未来只会变得更加糟糕。
0204 呵护童年
孩子在童年时期最重要的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这个世界既包括了自然,也包括了社会。认识自我既包括我是什么也包括了我想要什么。
童年时期是孩子人格构建的初步阶段,而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则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传统的中小学是用文字把我们对生活的总结灌输进孩子的脑袋里面,但是在行动上却未必是输入了进去,最终也不过是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
如果是孩子们通过认识到了自己周边的世界来从而认识自我呢?我觉得这样子起码能让孩子对自己对世界形成一套自己的看法,从而能和生活接轨,和社会接轨,而不是孩子们用书本上的看法去处理生活中遇到的状况,才发现自己本身融入不进社会。
一些题外话:
片中没有提到华德福学校的孩子们从学校毕业之后会是怎样的,我在上网查过也没有这方面的资料,所以我对于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也还是抱有质疑的。
0205天梯 寒门子弟的出路
看完之后,我的内心只剩下一片无奈,上一集中的两个孩子和这一集中的乡村孩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富裕阶级里的孩子,他们的家长们不要求他们能考上什么好大学,因为他们知道考上好大学不是他们的孩子唯一的出路也不一定是最好的出路。
但是,乡村孩子们却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考上大学,走出农村。这条路,现在却也岌岌可危,我在高中的时候也写过关于这方面的作文,当时的我认为,寒门其实已经再难出贵子,原因有三:一是有一部分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已经把门关上了一半;二是只有走的越高才能知道自己的未来的可能性有多大;三是现实中的阻碍如教学质量过差,分数线的地域歧视等
现在的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片中的小董,只身一人活在自己的房子里,那里已经不能被称作为家了,我在他的身上看不到一点希望,最后那句,算了,不说了。更是让人心酸。然而这只是万万千千农村子弟的一个缩影。
现在的教育选拔制度无可否认是过于简单粗鲁的,但是它却也给乡村孩子们一个出路,一个能让自己走出大山走出乡村的可能,可是,这个天梯,现在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它也在逐步的瓦解当中,因为教育的公平也正在面临着挑战。
我们的国家也在积极的解决这个问题当中,我相信,天梯可能会瓦解,但是却会兴起罗马大道。
0206 守望乡村
鲁班木工学校之所以能够得到家长们的认可是因为它能够给孩子们经济上的支持,,比如个人家庭的年收入从8千到4万,只要一人干了木工这活,全家就能够脱贫了。
与木工学校相反的是,立人图书馆提供的却是精神上的支持,纪录片中的小女孩在读完三毛的书后,描绘了自己的未来并不会只局限于这狭小的农村,让我们看到了在小董身上看不到的希望和未来。
两者之间孰优孰劣,我并不想评判,木工学校在教会孩子们一门手艺的同时却又教会他们做人;立人图书馆却在他们的思想上播下了一颗种子。前者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后者则需要等待。
我认为,立人之所以遭受到抵触,一是其运作形式不合理,二是选书形式不恰当(有时候让捐书者来选书并不一定就是适合孩子读的书),三是与政府部门没有进行适当的沟通。
在这浮躁的时代,大多数人会认为有时间读这些书还不如多刷点题多干点活,这样才能考上好大学才能多赚点钱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效率似乎成为了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做的唯一的衡量标准。
然而,如果只是一味追求效率,谁又来保障我们生活的质量呢?我们都知道,一朵花的生长周期和一棵树的生长周期是不同的,如果你的孩子是棵树,却责怪他不如花长的快,这也未必过于强人所难了。
All by 阿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