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点儿什么?欢迎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留下您的精彩观点。
佛山妇幼保健院
计算机中心主任
马丽明
2015年“分级诊疗”成为医改的重点,《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以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突破口, 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其实分级诊疗与远程会诊一样, 能否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的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医院医生的积极性,信息化建设仅仅是支撑的手段。资源与需求的匹配问题,单靠信息化是解决不了的。
2014年中国总诊疗68.88亿人次,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完成5.99亿人次,仅占8.67%,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不断下降,“大医生看小病,小医生乱看病”的现象比比皆是,需要我们对有限的社会资源重新进行合理的分配,分级诊疗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情。
分级诊疗的难点在于现行体制,今天英国的“三级”基本就是我们当年三级医疗体制的原型,之所以可以运作起来,是因为政府“全买单”。政府养不起全民医疗,那么残酷的市场机制必然决定了不管什么属性的医院,都得在市场上寻求生存与发展。这是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没有有机地结合,甚至两者形成对抗的必然结果。
实施分级诊疗,首先要改变患者就医习惯,如何提高基层医院基本医疗服务能力是关键所在,远程会诊、远程培训教育未来有着广阔的前景。整合区域内现有的检查、检验、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将加速区域检查、检验等资源管理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其次是控制公立医院扩张,重点控制三级综合医院数量和规模,在床位数不可能再增加甚至减少的情况下,如何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每平方的创利率是未来三甲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一件事情。增加日间病房、开展院前服务、组建医疗联合体将是三甲医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趋势。院前服务系统、日间病房等新的业务系统将应运而生;联合体之间的信息共享将是未来医疗信息化的一个方向,其中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新的利益分配机制建立是其中的重要组成。
2 拥有千亿级市场的移动医疗要走向哪里?
2015年,号称有千亿级市场的移动医疗热火朝天,资本市场青睐,巨头争先入局,微信、各种App以不同的模式落地全国各大医院。目前,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发展势态:一是积累一定的资源后,在自己的平台上提供医疗服务;另一种则是深入院内医疗信息化领域,通过技术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前一种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易于模仿,更多是依赖于自身资源的积累,随着医疗资源争夺的白热化,生存将面临一定的压力;后一种更多地依赖于医院自身信息化建设的程度,用户体验好,粘度高,但建设难度增大、周期相对较长,有回归传统信息建设的趋势。两者发展方向虽有所不同,但对于健康数据的共享想法却是一致的。
移动医疗火爆以来,我们听到的故事大体上是这样的:医疗痛点→解决方案→聚集医生或医院→吸引患者→做成平台→挣很多钱。但进入2015,我们发现,患者并没有随之而来,平台更是遥不可及。Rock Health的一份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人群71%拥有智能手机,30%曾下载过健康类App,然而,只有8%的人表示愿意与公司分享这些数据。受访者更信任专业研究机构或医疗机构,乐意向这些机构提供健康数据。
目前,移动医疗虽有了相当大的时间、用户和经验积累,但整个行业仍处在持续烧钱的过程中,缺乏成熟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有专家预测,基因测序和3D打印有可能成为2016新的爆发点。基因测序属于体外诊断的一种,是以个人基因组信息为基础的治疗方式,正好契合今年热爆的精准医疗。而3D打印技术的成熟度虽不及基因测序,但市场预期,3D打印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呈快速增长的势态。移动医疗虽不再是焦点,但在战略布局上依然是有必要的。对于传统的医院信息化而言,优化服务流程,通过大数据分析提高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逐步建立和形成知识库依然是发展中不老的主题。
以上来源:e医疗2015年12月刊
- 完 -
您可点击订阅号下方菜单栏阅读“推荐”、“特别报道”中的往期精彩内容。
刊首语
年终特刊内容点击阅读:
【e医疗原创】复旦肿瘤王奕:看得懂市场的企业,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e医疗原创】互操作平台、ESB和CDR,此平台与彼平台的辨析
【e医疗原创】汪鹏: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看未来数字医学这五件事
【e医疗原创】庄思良:在医院对接互联网的2015,忙碌并快乐着
e医疗2015年12月刊
《科技新时代e医疗》订阅可选用以下两种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643;
2. 致电读者俱乐部,热线:(010)-65157887-666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微博 | @ e医疗
微信 | e-healthcare
杂志 | e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