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

这是几年前写的一篇小文,记录当初的思考,至今读来依然有所启示。今贴在这里,以志思想的魅力。

钱理群教授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体现出知识丰富性的彰显。以这篇文章勾连起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其他相关的篇什,如《藤野先生》、《范爱农》等对其的理解及认识,体现出解读者宏观博约的文本内涵解读功力。有时还“宕开一笔”,虚掷开来,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认识娓娓道来。

如:对文章标题的琢磨,“从……到……”的结构,不但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一个过程,形成一个对照,还隐含了一个心理过程。再如对《二十四孝图》、《阿长与山海经》“神来之笔”的解读。这些对学生理解文本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由此可见,专家、教授因其学识的渊博,故其解读比较深且涉及面比较宽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解读稍作整理就可以作为论文发表,或作为自己著作的一部分。而广大中小学教师,由于平时无暇读书,阅读面狭窄,所以课堂无力旁征博引,涉猎面自然不及名师、大家。解读文本也囿于教参,了无新意。课堂自然乏善可陈。那些坚持把书读下来,并勤于思考的教师,大都成了名师,如东北名师董一菲老师,深圳南山区名师唐建新,濮阳市名师武凤霞老师等等。虽然呼吁教师要读书的声音早已熟烂于耳,真正埋下头来静静读书的人,少之又少。前些日子,我向张玉新老师和唐建新老师请教关于专业发展的问题,他们不约而同地再次让我:多读、多思考、多写。从自己的理念出发,通读并整理文本,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教学内容。这一活动,必须建立在大量的、反复的阅读基础上,才能如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才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当前我们缺少的不是理论、口号,而是实践力,不是一腔热血,而是务实。

通读《解读语文》这本著作,最大的收获就是揭开了文本解读在我心中的神秘面纱。文本分析就是将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东西,挖掘出来。“言简义丰”,我们就是要透过“简言”去构筑“丰义”,在“微言” 中,分析看出“大义”来。如何分析、解读则是我们应该掌握的最基本的基本功。以钱理群教授对“我将不能……”的解读为例,我在豁然开朗后发现,文本解读其实也就是那回事儿,它并没有我所想象的那么神秘。只要你一旦掌握了文本解读的技巧,你对文本的分析解读将畅行无阻,其能力将日益滋长。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将是自然,平常之事。

“术业有专攻”。名师、大家的“专”与“精”,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教师进行教学需要这样,学生阅读成长亦需要这样。其实,“阅读质疑 自主探究”魅力的彰显,必须建立在此类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质疑才深入,阅读才高效。这也是课堂精彩的前提和基础。遍观名师课堂教学实录,莫不如是。期待自己的课堂精彩纷呈。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阅读中提高解读文本的能力)